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悲伤不已,同时毛主席也在担忧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接任总理一职,思来想去毛主席最终决定提名华国锋担任代总理,没想到却遭到一些人质疑。
众所周知,华国锋是毛主席晚年提拔起来的年轻干部,不过当时还有许多老革命家尚在,诸多开国大将、上将也都在,不乏一些比华国锋贡献、能力和资历都要好的人,不免对毛主席的提议有些疑惑。
后来毛主席出面解释,认为华国锋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加上在国务院锻炼多年,有能力干好代总理的工作,就这样华国锋担任代总理,并在3个月后,即1976年4月,在毛主席的提议下,经政治局通过,正式成为总理。
毛主席逝世之后,华国锋果断出击,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挽救了党和国家,华国锋自然被选为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在老一辈革命军的支持下,开始积极恢复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然而军队领导职务和其它职务不同,华国锋出任军委主席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支持,但他毕竟没有在主力野战部队领导过工作,在军中的地位无法与一些老将相比,宣传部门为了提高华国锋在军中的地位,决定多搞一些宣传。
为了提高华国锋在军中的地位,宣传部门决定在资历方面进行“包装”,并非华国锋本意,当时宣传部门在宣传方式和内容上有些夸大,为此引起了两位高级干部的担忧,并明确给出了意见。
第一位担忧的人就是时任副总理的纪登奎,当时他分管宣传工作,面对汪东兴提出的宣传要求,大力宣传华国锋早年在部队的经历,可是明白人都知道,华国锋早年只是在交城游击队工作。
纪登奎是毛主席晚年提拔的干部,他的优点就是敢讲真话,为此纪登奎提出不同意见,尤其反对把山西民歌《交城山》进行改编,用来歌颂华国锋,树立“华政委”的形象,这样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然而纪登奎的意见没有被汪东兴采纳,由于他不支持这样去宣传,纪登奎的工作也被调整了,他不再负责宣传工作,不过后来改编过的《交城山》还是被撤下来了,因为歌词内容严重违背事实。
第二位心怀担忧并提出意见的人是粟裕,作为第一大将,粟裕在军中分量不言而喻,然而自从1958年被错误批评之后,粟裕就一直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当时军事科学院也接到了要求宣传华国锋的任务。
当时要求军事科学院从军事理论方面,写几篇学术性的文章论述华国锋在军中的统帅地位,为其在军中树立威信,粟裕负责科学院日常工作,接到任务后有些头疼,他并不认可这种做法。
甚至还阻止了相关文章的发表,这并非是粟裕故意刁难,而是就事论事,粟裕直言,越是早期没有太多建树,就越要谦虚谨慎,这样的文章一旦发表,诸多老将军会如何想?各大军区领导会真的信服吗?
粟裕的意见是诚恳的,他并非是对华国锋有意见,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搞虚假的宣传反而会适得其反,叶帅得知了粟裕的做法,盛赞他这个政委把关把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