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F1:狂飙飞车,一听就觉得像是电影标题的巧合,或者说它正好契合了这部片的公式化特质。这种电影看惯了,剧情套路再明显不过:受伤的英雄、菜鸟与老司机的对立、非常后所有人都逐渐被主角收服——不多时,结局的走向真的可以预测个七七八八。然而,这一套虽然常见,但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作为暑期档的一剂热身,《F1:狂飙飞车》依靠刺激与爽感,确实值得你进电影院亲身体验一番。
由《壮志凌云2:独行侠》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执导,延续了前作的优势,他对速度与紧张感的掌握愈加熟练。赛道上的每一场赛事都令人紧张不已:车身互撞的激烈、快速的剪辑和节奏,发动机的轰鸣声、砂石飞溅、轮胎与地面摩擦的尖叫,加上运用主观镜头和特写镜头交替进行,极大地提升了压迫感和视觉的张力,全程紧张刺激;每场比赛也都有自己的策略与变化,不至于重复,处处悬念丛生,每一场看似千钧一发的时刻,都会让你屏住呼吸,期待下一秒发生什么。
但,说实话,影片的精彩也就限于此。
作为同一位导演的作品,很多观众自然会拿《F1:狂飙飞车》与《壮志凌云2:独行侠》对比,尤其是有像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这样的明星加盟。但这种对比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本片打着F1的旗号,理应是一部运动竞技片,而《壮志凌云2:独行侠》则是集结了战斗机、英雄情怀和爱国精神的大片。如果硬要比,甚至将《F1:狂飙飞车》与卢卡·瓜达尼诺执导的《挑战者》相比,可能更能找出某些共同点。
然而,当《F1:狂飙飞车》单纯地照搬爱国英雄片的结构时,问题也暴露了出来。运动竞技片自有其设定公式,没错,这种类型的片子也有套路,那便是应当给主角安排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这个对手可以是另一名赛车手,也可以是主角内心的冲突,甚至是外部的自然环境或人为障碍。
运动类型电影的魅力,就在于主角从失败到坚韧不拔,再到非常终战胜对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角色的奋斗、突破和成长会让我们感同身受。我们不仅能看到运动员面临极限压力时的艰难困境,也能看到他们如何从脆弱走向力量,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这种转变充满力量,让我们不自觉地为之振奋。但遗憾的是,在《F1:狂飙飞车》中,主角桑尼·海耶斯并没有遇到一个真正的对手。与队友皮尔斯的冲突,非常多就是后者对自己地位的不安,情节甚至有些幼稚,几个回合就轻松化解,非常终变成了老司机和菜鸟之间的和谐合作。
影片对主角桑尼·海耶斯的背景描写也相当浅薄。片中通过一些追忆和新闻简略介绍他曾是赛车界的冉冉新星,但因一场事故退出了赛车界。然而,这种设定早已见怪不怪。在如此高风险的赛车圈里,许多天才车手的命运和桑尼类似,退场是常事,但影片并未深入挖掘桑尼·海耶斯的内心世界:他是如何面对创伤的?又为何甘愿重返这个让他心碎的赛场?直到后期才简单提及旧伤带来的困扰,显得像是为了营造一场决战时刻的紧张感,而非角色本身成长的自然延展。
重返赛道的桑尼·海耶斯几乎就像开启了外挂,其他赛车手仿佛只是背景NPC。虽然他拥有出色的驾驶技巧、策略思维和判断力,但缺少了真正的对手,赛道上的每一次挑战都显得空洞且短暂。刺激感在电影院里也许会有一时的冲击,但一旦离开影院,观众对角色的记忆便会快速消散,主角的成长轨迹几乎看不到。
片头一段皮尔斯与桑尼·海耶斯之间的言语交锋,本是为了设置对立的冲突,结果非常终反而成了影片的笑点——桑尼·海耶斯离开赛道多年,怎么能如此轻松夺冠?如果他真有这么强,为什么当年要选择退出呢?这种安排不仅让角色显得不可信,甚至让年轻车手的形象变得毫无竞争力,几乎成了笑话。
这种过于温情而不现实的励志故事,真的是观众期待的吗?主角的光环不仅轻松化解了与皮尔斯的矛盾,救了整个车队,还几乎让影片成了布拉德·皮特的个人秀。那种笑而不答的神秘感、洒脱自如的魅力,让桑尼·海耶斯这个角色变得像布拉德·皮特过去的浪漫角色的合体,连演员本身似乎都没有真正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另外,由哈维尔·巴登饰演的车队老板鲁本,虽然和桑尼·海耶斯的互动充满温情,原本可以作为强化主角情感的关键角色,但非常终也只能站在一旁等着主角来拯救他。
公式化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是否能把它玩出新意。片中许多情节设置太过传统,缺乏创意。例如,桑尼与服务员的对话、皮尔斯与桑尼的德州扑克争夺战、以及凯特(凯瑞·康顿饰)在专业领域上的秉持——这些设定令人觉得早已看腻,甚至有些元素看上去像是在迎合某种政治正确的需求,非常终令人觉得冷漠而无趣。
换个角度看,也许片名《F1:狂飙飞车》早就告诉了我们真相:它并不关心人物塑造,反而更像一部为了展示赛车的炫酷、热血、充满感官刺激的商业大片。
当电影快结束时,反复强调的那重点是什么?问题,再次被布拉德·皮特那神秘的一笑轻描淡写带过。我们心领神会,这个重点没有答案,因为影片根本没打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