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双锏打出唐世界,单鞭撑住李乾坤”。在受小说《隋唐演义》以及传说故事的影响下,秦叔宝与尉迟敬德的名字一直闪耀于初唐名将之列。然而,正史记载中,秦琼的地位并不如在小说和传说中那般高。那么,在真实历史中,李世民登基后,他究竟是如何对待秦琼的呢?
一、君臣之间的心照不宣
根据《旧唐书·秦叔宝传》的记载,秦叔宝是在李世民即位后,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并赐予实封七百户的封地。然而,秦叔宝在贞观年间疾病频发,时常感叹自己多年的战斗经历和伤病,最终于十二年去世,享年尚轻。李世民追赠秦叔宝徐州都督,并赐葬于昭陵。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李世民在登基后,给予了秦叔宝相应的地位和荣誉,但秦叔宝的疾病问题使他在贞观年间未能有太多的军事表现。这也导致了李世民在修建凌烟阁时,将秦叔宝的画像排在了二十四功臣名单的末尾。
李世民的态度显示,虽然对秦叔宝等秦府旧将有所赏识,但他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政治或军事职务。这可能是因为秦叔宝和其他秦府旧将在贞观年间并没有太多的作为,而李世民更注重重用那些在关键时刻表现突出的将领。
二、正史记载中的秦府旧将
正史中的记载表明,秦琼并不是唯一受到这种对待的秦府旧将。在贞观年间,包括程知节、尉迟敬德、段志玄等秦府旧将都没有取得太多的军事成就。这些将领在玄武门之变中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之后的贞观年间并没有太多的军事机会。
尽管李世民对他们采取了一定的赏识措施,但他们的政治或军事地位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文治政策下,李世民更倾向于重用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这也导致了一些秦府旧将逐渐淡出朝堂。
三、李世民的自我慰藉
李世民的登基历史并不平凡,他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篡位,这在历史上不可否认。然而,这一历史事件使李世民身上沾染了“污点”,尽管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皇帝。为了强调“君臣之义”,李世民在登基后多次强调这一原则。
李世民认为,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至关重要。因此,他警告任何可能背叛或反叛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制裁。他甚至用“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弘农”来警示后人,表达对反叛行为的强烈反感。这也是李世民强调“君臣之义”的原因之一。
四、识趣知进退的秦琼
秦琼是一个明智的人,他能够察觉到李世民的态度。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但他也知道自己的伤病问题,以及在贞观年间并没有太多的军事作为。
因此,秦琼选择了保持低调,不争取更多的政治或军事职务。他识趣地知道,在李世民的治下,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功绩或地位。这种谨慎的态度让秦琼能够获得李世民的一定赏识,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综上所述,李世民在登基后对待秦琼和其他秦府旧将的态度是复杂的。他赏识这些将领的贡献,但也因其在贞观年间缺乏军事表现而限制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李世民强调“君臣之义”,希望维护忠诚和义务的关系,以防止反叛行为。秦琼则表现出识趣和明智,避免过分追求政治或军事权力,从而保持了李世民的一定赏识。在历史中,秦琼可能因为这种态度而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