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单元,一直有明确的二分法与四分法。二分法中,中国分为南北,基本以秦岭淮河为界,北中国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区域。四分法中,南北又各分两部,北方以崤山为界分为关中与山东,南方则分为巴蜀与江南。
三国时代以中国的地理单元把中国分成三部分。
曹魏独占北方,即占有了关中与山东全部,蜀与吴分了南方,蜀汉政权在巴蜀地区,东吴政权在江南。曹魏政权不但面积大,而且是中国的精华所在,所以是三方势力中最强大的一方,也是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方。从后来历史的发展看,还是由建立在曹魏基础上的晋帝国统一了全国。所以实力一直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主要因素。
三国如同三角形一样,应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自然会让两个势力较弱的政权联合在一起,所以蜀吴联合成为三国时期吴蜀两国的基本国策,而曹魏政权如何破解蜀吴联合也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但秦岭和长江作为两人天然的天险阻挡着曹魏政权的统一,如果吴蜀联盟一直能存在,这样的三国结构会较长的存在下去。但很不幸,每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东吴帝国一直对刘备政权占据荆州不满,也认为江南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所以夺取荆州成为东吴帝国长久以来的目标。这说明在吴蜀联盟中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而这个不均主要就是荆州。
最后荆州成为导火索。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大杀四方,利用汉方暴涨之机,水淹七军,逼降于禁,擒获庞德。许都以南诸多郡县纷纷投靠关羽,一时关羽威镇华夏。属于刘蜀政权的关羽在荆州的大力扩张,不只让曹魏遭受损失,也为孙吴不愿看到。于是关羽在荆州的胜利以打开了三国稳定性的缝隙。
果然曹魏以江南之地许孙吴,希望孙吴能在南方攻打关羽,这也正中孙吴下怀,他们不能看着关羽在荆州坐在,威胁东吴。于是在荆州之地事实上形成了曹魏与孙吴的联合,共同要剿杀关羽。三国中两个势力最大的政权联合起来,要收拾势力最弱的一方。
公元220年1月,结果刘备最亲信的大将兼兄弟关羽被两股势力共同剿灭,吴帝国的大将吕蒙把关羽父子斩杀于临沮。于是孙刘联盟破坏,三角形的稳定性被彻底打破。
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去世,儿子曹丕代汉建立曹魏政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 蜀汉政权,同年七月,就抛弃孙刘联盟这个基本国策,带领蜀汉政权的精锐向东吴宣战。
于是三国之中,两个力量弱小的国家成为敌对关系,不论输赢,最得利的只能是曹魏集团,但为情义所困,又因失去荆州而气恼的刘备无法拥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在夷陵与东吴展开决战。
222年7月,东吴名将陆逊一把大火,打败刘备,蜀军战死投降数万人,蜀国元气大伤,刘备败退白帝城。东吴的胜利,有可能让东吴坐大,这同样是曹魏所不愿意的,于是魏军攻吴,这迫使东吴不能对败退的刘备继续追击,三国的稳定性暂时得以维持,但天平已向曹魏倾斜。
223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病逝,由儿子刘禅继位。此时曹魏和刘蜀的第一代领导人全部去逝。下一代的继承人曹丕与刘禅皆不具备父辈的才能,只能维持现状,三国进入相对平稳期,各自以内政为主,积蓄国力。
最不幸的是蜀汉政权,刘备死后,西南四郡全部叛乱,掌握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只能讨伐四郡。他用攻心战最后降服西南诸郡,逼迫他们立下永不背叛蜀汉的誓言。于是蜀汉政权才有了稳固的后方。诸葛亮又修复了与东吴的联盟,让,为了他的北伐大业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国时期最悲壮的故事就是诸葛亮从227年到234年,八年时间对曹魏政权的五次北伐。
之所以悲壮是因为蜀国的力量最弱,魏国的力量最强,以弱国不断地要挑战强国,诸葛亮是太相信自己的智谋,还是要去完成一件明知不可,却不得不去完成的事业?其实诸葛亮不会对大势不清楚,或许是对大势太清楚了,所以才要不断地北伐。因为以当时的人口,国力,三国就自然地让各自国力增长,如同贫富分化一样,魏国只能越来越强,蜀国的灭亡只是早晚的事,也就是说不打是一亡国,打虽然失败的概率大,但万一成功了呢?而且北伐曹魏,不但属于政治正确的事情,也可以起到对曹魏政权的不断骚扰,阻止其不断强大,也让蜀国能因为战争而保持一种斗志,不至于早早沉迷安乐。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战争,是明知不可却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只有北伐,蜀汉政权还有一丝希望,如果不北伐只能是等待灭亡。
果不其然,五次北伐四次失败。第一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败,第二次出陈仓道,第四次出祁山道,皆因粮草不继而败,第五次出褒斜道,却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败。只有第三次打下了曹魏帝国的武都和阴平两郡,算是取得胜利。
诸葛亮北伐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万山丛中,粮草的运输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解决,所以北伐要胜利,只有出奇兵,比如就象大将魏延所建议的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进而占领关中,或可一搏。
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不敢尝试,所以北伐只能以失败告终,最终也把自己的生命搭上。
然而历史的诡异处还在于,看着是正确的方向,却会把国运导向失败。诸葛亮的北伐,让魏蜀两国在西线作战,两国都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向东吴政权示好,从而让吴国有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不断地北伐让魏蜀两国长年处于交战中,也就使整个国家处在战争状态。这种状态自然需要最有能力的人存在,所以诸葛亮借北伐掌握蜀国大权时,也让司马懿在魏国的势力不断坐大,间接在帮助着司马懿巩固着执政地位。
等到诸葛亮病逝时,三国的权谋人物只剩下司马懿了。而魏蜀两国也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古代王朝的劣根性也随着第一代君王的去逝日益暴露。
曹丕于226年病逝,由其子曹叡继位,时年21岁。239年曹叡死,由其养子曹芳继位,时年七岁,由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共同政。249年高平陵政变发生,曹魏政权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254年司马昭废除魏主曹芳,另立曹髦为皇帝,只有14岁。260年曹髦被杀,另立曹奂为皇帝,也只有14岁。曹丕死时四十岁,曹叡死时35岁,曹芳被废时23时,曹髦被杀时20岁,帝王的能力越来越差,帝王的年龄越来越小,大权旁落已成定局。这是英武的曹操所无法掌握的事情。
蜀汉政权在刘备死后,由年仅16岁的儿子刘禅继位,前十年有诸葛亮辅政,后十几年由蒋宛,姜维辅政,到后来则重用宦官黄浩,朝政日衰。263年魏大将军司马昭派邓艾,钟会攻蜀,蜀汉传二世灭亡,刘禅投降,被封安乐公,又活了8年,271年以65岁的高龄死去。
公元265年,司马昭在灭亡蜀国后威信更为主涨,终于逼迫魏主退位,灭魏建立晋国。
三国中掌权时间最长的当属曹操所言的生子当为孙仲谋的孙权了,从他19岁接过兄长孙策的大位,到曹操死,刘备死,曹操的儿子曹丕死后的229年48时正式称帝,又继续掌权到252年,前后执政五十余年,死时已七十一岁,熬死了曹魏四代人,应当是三国时最后死去的猛人,按理最有时间有所作为。事实上在三国这个局面中,蜀魏长年战争,吴国拥有最好的国际环境,但时间和最高权力会让最英明的人都变得昏庸,孙权也摆脱不了这种定律,所以东吴后期朝政一片混乱。孙权死后,252年由不到十岁的少主孙亮继位,258年孙綝发动政变,废掉皇帝孙亮,改立孙休为帝,264年孙休暴病身亡。大臣没有立孙休十岁的儿子,而是迎立其22岁的侄子孙皓为帝。
孙皓出身高贵,是废太子孙和之子,是孙权的之孙,深受孙权喜欢。但他是一位标准的亡国之君,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暴名闻于中原,但却太能折腾,又想活命,以至于280年晋朝军队打来后,孙皓决定投降,为了让晋军顺利接收各地,他广发劝降书信给臣僚,要求其投降。立国59年的孙吴帝国灭亡。
三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证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曹魏与孙吴到第三代时都已腐朽,刘蜀到第二代时已显无能。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他们能成三足鼎立之势,足见曹操、刘备、孙坚孙权们是多么的英雄了得,可他们无法改变家天下的这种人性劣势,在老爹们创立的基业上,后代只能是坐享其成的花花公子。
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天下归晋,这一百多年实在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