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纪登奎向中央提出辞去他所担任的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申请后,邓小平在第一时间找到他谈话。
邓小平见到纪登奎后,紧握着他的手,看着他说道:“党和国家还需要你啊!”
既然纪登奎想要辞职,那为何邓小平还要再去找他呢?在纪登奎的身上,又有哪些传奇经历呢?
纪登奎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1年,新中国成立没几年,毛主席乘坐列车从北京出发,沿着京广铁路一路南下,视察情况。
来到了河南许昌后,为了能详细了解一下许昌的建设和宣传情况,主席准备听取一下许昌地区的领导人的工作汇报。
纪登奎,时任许昌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接到通知时,第一时间赶到了主席身边。
“毛主席好,我是纪登奎。”纪登奎稍显紧张地说道。
当毛主席见到纪登奎后,直接被震惊到了,因为眼前的这个副书记实在是太年轻了。
“你年纪不大嘛,有30岁吗?”毛主席询问道。
“快了,我今年28了。”纪登奎一五一十地回答道。
毛主席听后,拿出一支烟,然后说道:“我58岁,过两年就是耳顺之年,你还不到而立之年。”
一开始的纪登奎见到主席还很紧张,可主席关系的话语和微笑的脸庞让他倍感亲切,瞬间就把紧张情绪抛之脑后。
简单两句寒暄后,开始进入正题,纪登奎详细地向主席介绍了许昌地区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纪登奎在介绍情况时,基本是全程脱稿的状态,因为他对这里太熟悉了,所有情况都印在了脑子里。
在介绍具体事件和数据时,纪登奎还会刻意放缓语速,加大语调,目的就是为了能让主席听得更清楚。
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毛主席一直在点头,看得出来,他对许昌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满意的,对纪登奎这名干部也是十分欣赏的。
等汇报完毕后,有意思的一幕来了。
口干舌燥的纪登奎喝了一口水,毛主席突然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挨过整吗?”
这个问题看似与视察没有关系,但问题里处处是学问。
这个问题把纪登奎给问懵了,他看着主席,回答道:“挨过,挨过两次。”
主席听后,露出了满意的表情,紧接着说道:“我挨过三次,比你还多一次……挨点整,有好处。”
纪登奎并没有说话,主席看着他,继续问道:“人家整你,是整对了,还是整错了?”
纪登奎毫不遮掩地表示:“整错了,两次都整错了。”
随后,纪登奎说明了当年在冀鲁豫根据地挨整的经历。
毛主席并没有对此做出评价,而是话锋一转,突然又问了一个问题:“那么,你整过别人吗?”
纪登奎依旧如实回答:“整过,整人比我挨整要多……也整错过。”
随后,毛主席结束了这个话题,又问了一句让人感到震惊的话:“你杀过人没有?”
纪登奎依旧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杀过人,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杀了不少人。”
不过,纪登奎也有杀错人的时候,他也耐心地跟主席解释了原因,表示那是在紧急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调查不够细致。
可以有很多网友产生了疑问,毛主席为何要问这样的问题呢?
其实,毛主席是为了“考验”纪登奎,看看他愿不愿意说实话,敢不敢说实话。
不管怎么说,纪登奎的回答让毛主席很满意,当然,这里的满意是指对纪登奎诚实的满意。
这次见面后,纪登奎给毛主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记住了这个诚实的年轻人。
同时,中央也对纪登奎有了了解,他诚实、守信,有一说一,从不遮遮掩掩。
几十年后,在纪登奎辞去工作时,邓小平专程找到他安排工作,也正是看中了他的这一品质。
纪登奎:毛主席的好朋友
往后的那段时间,毛主席前前后后去过河南十余次,每次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专门听取纪登奎的汇报。
两年后,也就是1953年,毛主席再次来到了河南,踏入河南这片土地,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纪登奎在不在,我想听他汇报工作。”
纪登奎接到通知后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主席身边,按照主席的要求,他详细汇报了当地农业合作社的情况。
和上次一样,纪登奎不需要看稿,甚至连各种数据都记在了脑子里,汇报过程整整持续了两个小时,纪登奎甚至连卡顿都没有出现过。
又过了一年,在毛主席的安排下,纪登奎把工作重点转向了工业,担任了洛阳矿山机器厂厂长一职。
毛主席也明白,纪登奎缺少这方面的经验,现实中也将面临不少困难,主席鼓励道:
“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搞一搞就好了,至于技术的话我们可以从头开始学习嘛。”
1964年,中央给河南省委下达了通知:“毛泽东要纪登奎进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纪登奎便紧跟主席的脚步,迈向了新的一页。
1967年9月,毛主席从南方返回北京,途中经过了郑州,纪登奎和王新、刘建勋等人再次登上了主席的专列。
毛主席一见到纪登奎,赶紧握住他的手,高兴地说道:“纪登奎,老朋友啦!”
正是因为这句话,让纪登奎在河南出名了,河南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能听到“向纪登奎学习”的口号。
一年后的1968年,纪登奎升任了河南省革命委员会第二副主席,成为了河南政坛了第三号人物。
1969年的中共九大会议上,毛主席做出了发言,他说出了这样一番话:“他叫纪登奎,是我的老朋友,山西人,长期在河南工作……”
话罢,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中就能看出,在主席的心里,纪登奎的地位是很高的。
6月,毛主席南巡时再次经过郑州,这次与以往不同,主席有意要把纪登奎安排到北京工作。
最后,在主席的安排下,纪登奎担任了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北京军区第一政委等重要职位。
毛主席对纪登奎是十分重视的,在1970年的一次谈话中,主席就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都是60岁以上的人了,要培养60岁以下,30岁以上的人。像李德生、纪登奎等人。”
为中国继续发光发热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就通过了纪登奎辞去在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职务的请求。
不过,这一消息并没有公开。
两年后,也就是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纪登奎才公开表示,正式辞去他所担任的党和国家领导的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纪登奎辞职的那年,华国锋、汪东兴等人也相继辞职,这样一来,国家大权开始慢慢向邓小平靠拢。
纪登奎辞职后,原本以为能过上退休生活,不再过多参与政事。
可万万没想到,在辞职后不久,邓小平竟然亲自找上了门,还安排了重要工作。
这一年,纪登奎57岁,但身体很硬朗,充满活力,在邓小平看来,这样的人才理应为中国的建设继续奉献心血,被埋没实属可惜。
于是,邓小平找纪登奎谈话,先是对中央的决定表示同意,但话锋一转,又表示中国的建设想要纪登奎这样的人才。
当然,邓小平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纪登奎做过宣传部门的工作以及经济管理工作,工作经验丰富。
其二,纪登奎精力旺盛,能带动一方面事业的发展。
其三,纪登奎为人热情、实诚,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好干部。
最后一点比较客观,改革开放后,中国将会迎来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将迎来巨变,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邓小平对纪登奎的能力也是十分欣赏的。
能得到两位领导人的认同,对纪登奎来说是无上光荣的。
所以,当邓小平道明安排工作的来意时,纪登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其实在他心里,也渴望着能为祖国奉献热血。
就这样,在邓小平的努力下,纪登奎复出了,把精力全部放在了整顿全国旅游业上面。
工作过程中,纪登奎十分用心,把多年来学到的管理经验和经济经验都用到了旅游业上面。
纪登奎还表示,旅游业就是“无烟工业”,利用好了,能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收入。
纪登奎针对旅游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往后的那几年,中国旅游业能取得巨大成绩,纪登奎是立了大功的。
1988年7月13日,纪登奎在北京因病离世,享年65岁。
纪登奎走了,但他对中国的奉献将会被全国人民铭记,他留下的精神值得所有中华儿女学习。#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