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
但由于古代人们不注重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导致黄河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甚至成为地上河,严重威胁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领导人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工作,为了彻底根治黄河水患,他们决定在黄河上兴建一座大型水利枢纽。
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三门峡大坝横空出世,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座大坝竟变成了悬在西安人民头上的定时炸弹。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便对黄河治理工作表示了关切。
为了避免黄河再次出现水患,毛主席在视察时便提出了可以研究在黄河上游地区修建水库的想法。
之后中方将相关问题传达给了苏联方面,那时中苏两国正处于合作蜜月期,苏联专家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考察队奔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行视察,评估修建大坝的可行性,同时挑选合适的建造位置。
在考察中苏联专家发现三门峡地区为岩基地块,结构坚实,是一个兴建水坝的好地方。
部分中方专家提出如果在三门峡建坝,会让大面积良田沉入水底,还牵扯到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希望苏联专家予以考虑。
但苏方表示三门峡在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河问题,就要做出一定的牺牲。
在苏联专家的坚持下,三门峡最终成为了大坝的最终选址。
针对大坝的修建,苏联专家提出了蓄水拦沙的最终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建立360米高坝的建设方案。
黄万里和温善章等中方专家认为这种建设方案可能会造成泥沙淤积,无法达到预期建设目的,因此他们提出可以修建矮坝,并在下方设置排沙口,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
但在当时全国大建设的火热气氛下,人们对于修建大坝并彻底改善黄河水患有着高昂的信心,黄万里和温善章的建议也没有被采纳。
1960年九月,在施工人员的努力下,三门峡大坝便完成了建设,这比预期工期早了接近两年,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这一大型工程的殷切期望。
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三门峡大坝虽然拦住了泥沙,将清水送到了下游,但由于下游河道无法承受清水的冲击,导致河流频繁改道,下游小水患不断。
而且水流还冲击起了河床中的泥沙,导致黄河到郑州就又变成了浑水河。
更可怕的是,随着水库中的泥沙淤积,三门峡大坝的上游也出现了险情,西北重镇西安也因此遭遇了巨大的危机。
由于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初衷是蓄水拦沙,因此在最初的建设中水坝的下方没有预留足够的排沙口,上游的泥沙便全部淤积在水库之中。
苏联专家在调研的时候显然低估了黄河的泥沙量,这让三门峡水库的水位迅速抬升。
更重要的是在渭河的入河口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甚至一度形成了“门槛”,导致渭河水无法汇入黄河,渭河流域也出现了泛滥问题。
面对这一情况,我国水利部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三门峡大坝蓄水拦沙的目标修改为滞洪拦沙,加大放水量并排出部分泥沙,缓解上游渭河流域的险情。
在这一方案下,渭河的入河口门槛,被冲出了一条通道,上游险情得到了一定缓解。
但1964年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丰水丰沙的情况,这让渭河河口的门槛再现。
淤积的泥沙逼近到了西安城外三十公里处,黄河水随时都有倒灌的风险,千年古城此时面临着洪水的巨大威胁。
为了解除危机各单位部门通力合作,发动了大量人力物力才缓解了险情,但这只是暂时解除了威胁,三门峡大坝的问题一日不解决,类似的情况就有可能再次出现。
当时毛主席在听说了西安的险情后,曾经和周总理说:
三门峡实在不行,就把它炸掉!
这足以看出情况的紧迫,但三门峡大坝毕竟凝聚了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人们都希望能够挽救它的命运。
为了保住三门峡周总理付出了许多心血,1964年冬天他在北京召开了为期两周的治黄会议。
期间他九次到场聆听代表们的建议,并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审核。
在会议结束当天,代表们对于三门峡大坝的命运还没有做出定论。
此时周总理告诉大家三门峡不会被拆除,还要发挥其治理黄河重要作用,这才让人们吃下了定心丸。
为了解决三门峡大坝排沙能力不足的问题,1965年春天三门峡大坝就被第一次“送上了手术台”。
当时的修整方案为增加“两洞四管”,提升大坝的排沙能力,这一工程几乎翻倍了大坝的泄洪量,有效缓解了上游的治理压力。
但在1968年夏天,黄河中上游又一次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渭河流域又出现了洪水泛滥等问题,为此水利专家们再次齐聚一堂,为进一步改造三门峡大坝出谋划策。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三门峡大坝又经历了多次修整,这让其泄洪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渭河流域的泥沙淤积问题被彻底解决。
与此同时,随着下游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成,三门峡-小浪底水利系统的运行趋于稳定。
三门峡大坝终于发挥出了立项时人们预期的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等职能,令黄河得到了彻底的治理。
三门峡大坝作为新中国历史上最早立项的大型水利项目,其不但凝聚了无数工程人员的心血,还承担了百姓们对于黄河大治的盼望。
因此即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人们依然在尽心竭力地保全和改造大坝,这也是我国水利工作所必经的探索阶段。
在修建和改造三门峡大坝的过程中,我国工程人员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完善的水利工作经验,这也为之后修建小浪底,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因此虽然三门峡大坝的设计和建造存在一定失误,但其仍然是新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悲壮三门峡》,靳怀春著,作家出版社201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