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信的误判,刘邦的军事能力被严重低估
创始人
2025-07-09 17:03:14
0

一言定乾坤之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在史记中出场不太光彩,除了一些日常敷衍的神迹描述外,我们来看看一个废青形象的刘邦:

一、懒惰不干活,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虽然史记中说他是大度,但出身农民家庭,活都不干,这放现在,得被人喷死。

二、爱好酒色,年纪轻轻就沉迷酒色,整天在类似酒吧KTV之类的地方混,醉生梦死。

三、欠钱不还,虽然美其名曰有“龙象”,但其实他就是一个小无赖,仗着自己有点小职权,逼着人家放弃债权。

但有的废青真的是废青,刘邦却大不一样,他在史记中说的第一句话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虽然这只是一句话,但我们可以拿来和项羽在同样情境说的话对比下。

那一年是秦始皇南巡,阵势很是威武,项羽看见后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大概就是,秦始皇有什么了不起,我可以取代他),吓得他的叔叔赶紧拉着他跪下磕头。项羽这句话虽然霸气,但其实很是轻视、自负、傲慢,对自己的认知不足,他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说实话,那个时候的项羽,还没这个资格说这句话。

刘邦看到秦始皇,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大概就是,大丈夫应该像秦始皇一样啊,可以征战天下,所向无敌),可以说,刘邦首先是肯定秦始皇的这一番霸业的,然后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有志向以外,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实力,肯定别人也是必须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每个人的最终结局,一开始从一件小事就也许就能注定下来。两个人不同的两句话,一个自负只相信自己,一个自信却肯定他人,这已然预示着他们的结局。

韩信的误判:陛下不过能将10万

刘邦的军事能力是被严重低估的,受以下三个事件影响:

一、和韩信的评价有很大关系。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后面韩信又说,刘邦不善于带兵,只善于带将,由于韩信被认为是中国的兵仙,其军事造诣极高,所以他的话很多人信了,觉得刘邦军事能力不行。

二、彭城之战的失败。

项羽3万挑落刘邦56万人马,这场战争的影响力很大,奠定了项羽的战神形象,败军之将刘邦如丧家之犬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三、“白登之围”败给匈奴,抹不去的黑点。

实际上,刘邦的军事能力非常强,刘邦一生中除了和项羽、冒顿交战吃过亏外,和其他任何人作战都是胜利的,而且这些人并非无能之辈,都是悍将。根据史料统计,他所经历的69场战斗中,60胜,7败,2平,这对于一个将领来说,非常不错的。下面,我们说一说,为什么韩信说刘邦不过能将10万是误判。

刘邦的实力: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一、征韩地

张良在韩地经营数年,毫无建树,好不容易打下几座城市,“秦辄复取之‘’,于是,张良只好打游击战,往来为游兵颍川。但刘邦来了以后,就即刻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

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能力不差,但就是无法夺取韩地,而刘邦却轻易地攻下,这说明刘邦的军事能力挺强的。

二、征英布

英布是一个军事奇才,史记那么称赞他:

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大意就是说楚军之所以能胜利,都是因为英布可以以少胜多。

但功冠诸侯的英布很忌惮刘邦: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

英布忌惮的只有三个人:刘邦、韩信、彭越,他造反的时候,还是怕刘邦会亲自来,然后结果刘邦亲自带兵来了。

刘邦和英布对峙时,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刘邦积蓄能力,最后一战之下,英布大败,在逃跑的途中,英布不甘心失败,还想收兵回头再战,但败局已定。于是英布只好带少数人逃走,在逃亡途中被人杀害。

这一次和英布作战是正面对抗,刘邦善于选择时机,给予对方一击,一仗打胜,就不再给对手喘息之机,连续追击,直到完全打垮为止,这证明刘邦军事能力非常强,时机把握的非常准。

三、平定其他诸侯叛乱

燕王臧荼反叛,攻下代地。高祖亲自统率军队攻打他,擒获了燕王臧荼。

利几反叛,高祖亲自带兵攻打他,利几逃走了。

陈豨反,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带兵,击败陈豨军。

这些都说明刘邦的军事能力挺强。

战略上蚕食:彭城之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惨

刘邦彭城大败,妻离子散,自己也差点被抓了,可以说十分狼狈,但是也要注意到,刘邦在战术上虽然失败,但在战略一直蚕食项羽。

项羽是当时的战神,其他当时的名将无论是英布、彭越还是齐国田氏,根本没有和项羽对峙的机会,一旦项羽出兵攻打,必然快速被击败。只有刘邦,持续正面与楚军交战,互有胜负,而且不断地蚕食项羽的实力,为韩信最后一战与项羽对峙并取胜打下了基础。

楚汉对峙,刘邦的复原能力非常强。彭城失败以后,汉军败退,诸侯离汉归楚,但刘邦却在下邑马上收集了军队,形成了抵抗力,还在项羽如日中天的时候策反了英布。

后来军势大振于荥阳,在京、索之间击破了楚军,需要注意的是,项羽没有出动的情况下,楚军完全不是刘邦对手。然后又是荥阳之败,但刘邦每次都能重新收集旧,实力一次比一次强,在成皋,还能大败楚军曹咎,当然前提是项羽没出动的情况下。

在整个彭城之战前后,刘邦又乘机平定了魏、赵、燕、齐四国,对项羽形成合围,等到项羽亲自来的时候也无力回天了。

白登之围:或许是冒顿故意放生,胜败难说

刘邦晚年遭遇了“白登之围”,最终采用了陈平的枕边之计,才得以脱身。

不过这事不太合常理,冒顿单于雄才大略,怎么会因为几句枕边风就放过刘邦?刘邦与匈奴作战其实是头一遭,彼时,匈奴军队机动性非常强,刘邦确实难以应付。不过,当时的汉军实力很强,在双方会战的前期,汉军其实一直占据着主动性,几次打败匈奴,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冒进,但被围的只是先头部队。如果后续主力部队到达,冒渎能否取胜很难说,总之是一场恶战。因此,估计出于这个原因,冒顿才会放过刘邦吧。

刘邦的贡献:大风起兮云飞扬

当年,刘邦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呼声,现在刘邦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了!

高祖击败英布后,经过自己老家,自己作了一首诗,唱起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是那么解读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是一种磅礴大气的气度,刘邦强大的军事能力还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奠定了大汉百年的和平繁荣。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一种与民生息的呼唤,历经多年战乱,汉朝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刘邦的威加海内,不仅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为以后的“文景之治”的富裕与汉武反击匈奴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对守护汉家疆土的一种期待,正是刘邦“守四方”的精神传承,才有了汉家后续的“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刘邦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中国疆域的定型有决定性的贡献。

更多一言定乾坤系列:

生而神灵的黄帝,如何“三战”定天下?(黄帝:缪缪天刑,非德必倾)

上古权力争斗史,大禹治水不简单(夏禹: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相关内容

原创 ...
《唐朝诡事录2》宋阿糜身份是段轨后人,自小在太阴会长大,成年后嫁给...
2025-07-10 04:33:49
原创 ...
1938年春天,正值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处境最艰难的时刻,之前一直...
2025-07-10 04:33:33
原创 ...
1956年的冬天异常寒冷,一场瑞雪让整个北京城银装素裹,分外美丽。...
2025-07-10 04:33:31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君臣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这...
2025-07-10 04:33:31
原创 ...
越王勾践,历史上被赞誉为卧薪尝胆的英雄,他的坚韧不拔和反败为胜的故...
2025-07-10 04:33:14
原创 ...
太监这一特殊群体在历史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们经历酷刑后被迫进入宫...
2025-07-10 04:32:56
原创 ...
在明朝时,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生产效...
2025-07-10 04:32:53
原创 ...
1947年5月16日清晨,孟良崮的枪声已经不在像前两天那么密集,第...
2025-07-10 04:32:43
原创 ...
? ?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委任商鞅为左庶长,开启了秦国内的第...
2025-07-10 04:32:37

热门资讯

戴姓主要为商王族后裔 寻根溯源 戴姓来源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之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
如果文物会说话丨从“玉琮王”看... 玉琮王,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986年出土于杭州余杭反山十二号墓。 良渚的玉器种...
原创 李... 本文是《血溅玄武门》系列第三篇,来说说李世民为何能赢得“玄武门之变”的最终胜利。 一、 武德九年(...
原创 淞... 最近电影“八佰”在荧屏上热播,“800壮士保卫四行仓库”的故事让很多国人热泪盈眶,这组旧照就让我们来...
原创 中... 北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但是历史上所称的北京并不是一个地方。在历史上整个华夏大地上曾经有...
原创 都... 很难说清楚唐朝历史之中那些被我们所爱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知道近代历史之中对于...
原创 他... 《河图玉版》有记载:“王立四极,有金刚力士,长三十丈。”唐宋时期经常取金刚为名,用来形容身材魁伟的人...
原创 朱... #深度好文计划#皇位传承充满变数,历代君主皆谨慎挑选继承人,以避免国家动荡。然而,洪武之后,朱元璋却...
原创 明... 中国古代的时候,那些奏乐卖唱的人身份地位并不像今天那样“高大上”,反而还有一些的“卑微”,属于最低贱...
原创 3... 新四军是我国共产党领导出来的抗日武装力量,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这支队伍在抗日的战场上,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