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我国涌现出了诸多英雄。为了国家,他们甘愿挥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他们看来,能为国家和人民利益战死是他们的荣幸。尤其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更是埋葬了无数英烈,其中就有一位名为张子清的烈士长眠于此。
张子清与朱老总和陈老总齐名,2次被毛主席称赞为“当代关云长”。若他还活着,想必在新中国成立后应该是一位元帅级别的人物,可为了我们,他英年早逝。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张子清吧!
一、决定参与革命
1902年4月,张子清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县桃江镇板溪风景寺一个农民家庭。不过,他的父亲并不像当时大多数农民家庭一样,每日只顾着种地。父亲十分关注当时的国家状况,也十分关注对子女的思想指导。
他经常会给张子清讲述一些爱国主义思想,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张子清从小就热爱国家,他时常想着帮助国家渡过难关。
可当时的他年纪太小,根本就不能参加军队或是进行一些爱国活动,因此他一直在提升自己,等待合适的时机。张子清的成绩十分优秀,且一直向往军队生活。在他10岁时,他的父亲让他进入了长沙陆军芝芳学校读书,在此期间张子清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军事理论知识。
在学校就读期间,张子清成绩优异,在毕业后就直接考入了湖南讲武堂。湖南讲武堂内教授的知识可比陆军芝芳学校全面多了,张子清在此学堂读书期间,军事理论以及军事技能得到了升华。
1920年,从湖南讲武堂毕业后,张子清终于加入了他向往的部队,他的思想较为先进与激进,且他本人十分看不惯那些伤害贫苦农民的军阀,因此任零陵镇守使署上尉副官期间,他多次参加了反对湖南军阀赵恒惕的活动。
这让赵恒惕十分不满,对张子清下达了通缉令,张子清的生活因此变得异常困难,处处受限。为了逃脱赵恒惕的监视与其手下的追捕,张子清偷偷回到了老家。
可他回家并不是想安然躲在家乡,而是想跟家乡附近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游击队伍,并与赵恒惕的手下进行斗争。后来,张子清与邓赫绩领导的队伍一起组成了“湘中游击司令部”,直接与赵恒惕领导的士兵进行斗争,他还在其中担任了第一支队队长。
1925年,“湘中游击司令部”通过英勇奋战,成功拿下了湖南益阳县。但张子清对此并不满意,他想让所有贫苦农民都能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下,因此即使攻下了益阳,他还是继续奔走在长沙等城市中从事着反军阀的活动。
可在此期间,张子清感觉自己的思想有些混乱,国民党内部的腐败现象逐渐显现,他十分怀疑国民党是否能成功救国。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张子清见到了表哥夏曦,夏曦在1921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益阳县内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
两人见面后,都简单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夏曦在得知张子清十分厌恶军阀,且对国民党内部逐渐混乱感到不满时,他向张子清讲述了马克思主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张子清觉得自己长时间以来思考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夏曦还将熊亨瀚、郭亮等人介绍给了张子清,张子清与这些人一见如故,他脑海里的革命意志也在与熊亨瀚和郭亮等人的交流中愈发坚定。在夏曦和郭亮的介绍下,张子清于1925年成功入党。
为了加强张子清的政治素养以及他的革命信心,党组织特意将他派往位于广州的政治讲习班进行学习。他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昂且学习也很认真,顺利从讲习班结业,并被分配到北伐军宣传队内进行工作。
之后,黄埔军校分校在长沙建立,军事素养和政治素养都高的张子清,被调入了黄埔军校分校进行教学工作,任该校的政治教官。因为他的个人素养较高,学校不忍埋没人才,便想将他派到美国去留学。
可张子清考虑到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急需人才,自己一去美国不知何年才能回来,就拒绝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在明确拒绝学校的留美机会后,张子清深知自己不能再在黄埔军校安稳度日了,因此他又回到了广州,并进入一家农民运动讲习所内进行学习。
这家讲习所是由毛泽东创办的,他经常会来这里讲述自己对于革命、农民运动的看法。毛泽东在讲述时,句句在理且又直切主题,其内容以及讲述的人都深深吸引着张子清,张子清在这时也对毛泽东产生了崇拜之情。
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内的学习结束后,张子清便被党组织派到了国民革命军中,担任第20军政治连长,后担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副营长。1927年,参加了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起义中,张子清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第三营营长。
二、革命途中所遇的事
毛主席赞其为“当代关云长”
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们在茅坪安了家,并在农民自卫军的帮助下,成功建立了后方留守处,以及部队在进行斗争时必不可少的医院。1927年10月,为熟悉湘赣边界的地形,也为了扩大工农革命军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党组织决定让工农革命军主力部队沿着湖南酃(líng)县、江西遂川县进行游击作战。
游击主要有两路,一路由宛希先率领一营两个连去攻打茶陵;另一路则由毛泽东和张子清共同领导,率主力部队经酃县、遂川上至井冈山。
可当毛泽东与张子清领导主力部队到达遂川大汾时,他们遭到了靖卫团肖家璧部下的袭击。肖家璧部下早就打听到工农革命军即将来到遂川,所以他们早就在附近做好了埋伏,打算趁此机会将我军一网打尽。
这时,张子清赶紧带领三营占领制高点,吸引敌军视线,而毛泽东则赶紧率领团部和剩余人员迅速前往井冈山茨坪地区。就这样,张子清和三营与毛泽东等人失去了联系。
另一边,张子清等人在与肖家璧部下进行一番血战后,成功将他们甩开。但由于对地形不熟悉,夜幕下又难辨别方位,张子清只能率部往左撤离,可这个方向离大汾越来越远了。
在肖家璧部队的紧追不舍下,为保存有生力量,张子清只能率部在山林中不断奔走、躲避,终于彻底甩掉了肖家璧的部下,然而此时他们早已偏离原定的大汾。
张子清率部向湘南转移,经过桂东来到了赣南崇义上堡。而当时正位于赣南地区的南昌起义余部领导人,得知这消息后,陈毅和朱德一合计,决定让陈毅扮成农民与张子清见面。
张子清见到陈毅后十分高兴,他正愁与组织失去联系该怎么办?陈毅这一来,算是让他重新与组织联系上了。他当即将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并已经到达井冈山的消息告诉了陈毅。
陈毅听后回道:“我们一路上一直在打探毛泽东的消息,不过没什么收获,现在总算知道他的近况了。你回去后,还请转告毛泽东,我和朱德在这边休整结束后就立刻前往井冈山!”
与此同时,毛泽东已安全到达了茨坪,他很担心张子清和三营的下落,立即将一些干部找过来,对他们说:“三营已经与我们失联很久了,你们要多留心消息,想办法将他们找回来。”
团长陈浩说:“说不定张子清早就带着三营去了敌方阵营,他曾经还担任过敌军的上尉副官呢?我看着就是个不可靠的。”话音刚落,毛泽东厉声制止,说:“不可能,我相信张子清。”
在毛泽东心里,他认为这件事就像三国时代的关云长与刘备失联一样,现在张子清是关云长,而他是刘备。就算曹操再怎么劝降关云长,可关云长依旧不愿屈服,骑着马不远万里来到了刘备的身边。毛泽东相信张子清也会像关云长一样回到他身边。
11月,陈浩、宛希先奉党组织的命令带队第二次攻打茶陵县,茶陵县守军听到消息后,连夜带队逃跑了,陈浩与宛希先就在此地建立了一个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可在12月时,湖南军阀派出一个加强团向茶陵进攻。党组织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派宛希先率领一营、特务连等队伍在一个山头上进行埋伏。
两方一相遇,战火就打响了,这场战斗由早晨一直进行到了中午。我方军队的武力装备较弱,且人数也少,即使战斗热情极高,可还是被敌军包围,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宛希先对此焦急不已。突然,他发现敌人后方来了一支部队,是援兵!
援兵正在向那个加强团开火,宛希先与其所带领的部队当即兴奋不已。两个队伍将那个加强团进行夹击,加强团最终不敌逃跑了。
战斗结束后,宛希先发现那支队伍是张子清率领的三营。他赶紧上前握住张子清的手说:“张同志,多亏了你啊,不然我们今天可能都得战死了。”张子清说:“那还得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名气大啊,我们一到这附近就听村民说你们在和加强团战斗,就赶紧过来了。”
张子清与宛希先回到主力部队驻扎处后,毛泽东赶紧出来接见他。这时,毛泽东对宛希先说:“你们看,我说得没错吧,张子清同志就是‘当代关云长’啊!”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夸赞张子清是“当代关云长”。
毛泽东第二次夸赞张子清为“关云长”,是因为张子清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生生忍受了数次切开伤口的痛苦,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我们还得回到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打茶陵的时候,不知各位是否有注意,攻打茶陵时工农革命军是由陈浩和宛希先一起领导,可在对抗加强团时却只剩下了宛希先,陈浩哪去了?他牺牲了?陈浩叛变了,他率部投靠了国民党反动派,并向国民党吐露了自己知道的情报。
幸好,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陈浩等叛变人员及时被抓捕,并被判处死刑。在处决叛徒的第二天,毛泽东就集合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进行了一次会议。
此次会议上,茶陵赤卫队、纠察队、游击队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二营,而张子清被调为第一团团长,并被允许加入前委。至此,张子清彻底得到了毛泽东的信任,成为了他十分器重的得力助手。
与此同时,自陈毅和朱德知道毛泽东位于井冈山后,他们尽快结束休整,迅速赶往井冈山会师,可行至安仁时,突遇敌军,幸而经过奋战,他们成功逃脱。当时,井冈山红军主力部队得知消息后,十分担心陈毅、朱德等红军的安全。恰逢此时,敌军也朝他们这边赶来了。
经过党组织研究,决定阻挡这支明显来者不善的敌军。主要作战方法采用兵分两路,一路红军先占据附近的高地,等敌军来后直接将他们夹击;另一路红军则与追击陈毅等人的敌军进行对抗。张子清负责占据高地阻击敌军。
到达任务点后,张子清当即分配好第一团下辖营队的任务。第一营由宛希先带领,守在湘山寺高地,而第三营由张子清、伍中豪(第三营营长)率领,占领天鹅山高地,两营一起控制敌军必经的湘赣大道。在安排好哨兵后,他们就在此处隐藏了起来。
分配好任务的另一天中午,战士们正在吃午饭,这时他们听到了哨兵的报警信号,来不及多想,直接将手中的饭碗丢下,拿起身旁的武器准备战斗。战斗如约打响,战士们与敌军展开了激战,在张子清的正确领导下,我军击退了敌军数次。
可敌军突然改变策略,集中火力攻击湘山寺,位于湘山寺的第一营瞬间处于危险之中。张子清当机立断,赶紧重新安排任务,由他带领八连前往湘山寺进行支援,伍中豪则带领第七连和第九连继续守在天鹅山高地。
此番支援任务异常凶险,伍中豪十分担忧,劝说道:“团长,这太危险了,要不我去吧。”张子清不以为然,拍了拍伍中豪的肩,说:“如果怕危险,那我还当什么团长!”
敌军正在疯狂攻击湘山寺,宛希先率部奋力抵抗,奈何敌军火力强势且装备精良,宛希先所率部队逐渐处于弱势。千钧一发之际,张子清率部赶到了,他们对敌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敌人大惊,慌忙撤退。张子清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剿敌的机会,立即率队就冲了上去。
意外就在这一刻发生了,一颗子弹不知从何处朝张子清射过来,他来不及躲避,被这颗子弹打中了左脚板,伤口处瞬间鲜血直流,剧烈的疼痛感袭来,他坚持不住晕了过去。见状,几名战士赶紧将张子清背回茅坪后方医院。
毛泽东在听说张子清身负重伤后十分焦急,他不想失去一位智勇双全的指挥员,也不想失去一位同伴。战斗一结束,毛泽东就命令部队前往茅坪,可即使脚步再快,还是在第二天天亮时才赶到茅坪。此时张子清还未醒,毛泽东叮嘱医生,一定要尽力将张子清治愈。
可张子清左脚的子弹实在太深了,当时医疗设备与医疗用品基本没有,而张子清左脚的伤口是必须要开刀的。一次,毛泽东来到了后方医院,询问医务人员张子清左脚内的子弹是否取出,话音刚落,医务人员像是要哭了出来。
他们说:“那天我们是不准备给张团长开刀的,因为部队里面没有麻药,也没有手术设备,更缺少消毒用品,我们和张团长说等之后弄到麻药再开刀。可张团长突然问我们是否看过《三国演义》,他说《三国演义》里就有一幕华佗为关云长刮骨疗伤,那时候也没有麻药,关云长忍过来了,他为什么忍不了?并恳求我们为他开刀取子弹。”
医务人员们此时已有些哽咽,继续说道:“后来,我们给张团长开刀,可那颗子弹卡进骨缝了,我们拿镊子在里面找了很久都没取出那颗子弹。而我们这时发现张团长竟晕了过去,我们只能赶紧结束手术。”医务人员讲述完这件事后满眼泪水,毛泽东亦是如此,感慨道:“张子清算得上是‘当代关云长’!”
张子清献盐救伤员
因为部队里面的消毒用品奇缺,根本就没有酒精、碘伏一类的物品,战士们就只能用盐化水来进行消毒,可盐在当时也是重要的物资,部队里的数量也比较少。
这天,毛泽东与陈毅来到后方医院,站在张子清的病房外,此时病房里传出张子清在给其他伤员讲故事的声音。听到张子清的声音还是这么洪亮,毛泽东的心放稳了一些。可当他推门而入看到张子清腿上的伤时,心再次提了起来。他的腿又紫又肿,肿胀已经蔓延到小腿肚了。
毛泽东立即上前,握住张子清的手:“子清啊,你可要好好的啊!”旁边的陈毅说:“张同志,真的十分感谢你,如果不是你,我和朱德也不能那么顺利来到井冈山。我们打算将你送离根据地,到外边去治疗,条件会更好一点。”
毛泽东也赞同,说:“我也是这样考虑的,不知道你的看法是什么?”张子清思考了一番后,说:“我还是留在这里吧,出去太冒险了,一个不慎,送我出去的战士们可能会陷入危险。我在这里同样很好,顶多到后面锯掉左腿。但就算残疾了,我也能上阵杀敌。”
毛泽东在听到这番话后,眼含热泪。他在与张子清聊了一会儿家常后,留下团里战士为张子清送来的一包盐便离开了。看到这包盐时,张子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医院里其他的伤员们,他将这包盐藏在了枕头底下。
随着敌人一次次进攻,医院里面的伤员越来越多。张子清不顾自身病情,赶紧将自己这包盐拿了出来,让医生们将这包盐拿给其他伤员用,可他的腿已经严重腐烂了!医生们都劝张子清留着自己用,可他坚持要给其他革命战士使用。
医生们拗不过张子清,只能将这包盐用在了其他战士身上。后来,经过三次手术,张子清脚里的子弹终于取出来了,可他伤口处突发感染,且因不能及时为伤口处消毒,感染情况不断恶化。最终,这位受尽磨难的团长还是离开了我们,那年他才28岁。
张子清同志是我们的英雄,也是我们需要铭记于心的人物。如果不是如张子清这样的革命先烈们的奉献,我们哪能有现在美好的生活?
他们的恩情,我们永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