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军事水平以及指挥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可是他却很少亲自上阵指挥战役,因为他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好的统帅,是需要对拥有专业水平的下属放权并且信任他们,才能够取得最佳成绩,要不然指挥累坏了领导,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事实上蒋介石就是如此,他总喜欢干涉下属,以至于很多战役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毛主席总结了蒋介石的经验教训,充分给下属发挥的余地,因此我军取得诸多辉煌战绩,可是在1948年平津战役之际,毛主席却罕见发火,并且亲自上阵指挥战役,这是怎么回事呢?
战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平津战役早期,军委经过慎重思考研究之后,给出重要指示:华北军区部队作势进攻张家口,从而诱出守在北平的傅作义王牌35军,最终围歼35军,以达到尽快解放北平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华北军区专门安排了两名虎将带队,这两人分别是杨成武以及杨得志,不仅如此,从东北地区赶来的程子华,也带领十多万军队而来,三名虎将共同合作,目的就是围歼35军,达到预期效果。
军委对三人给出了明确的作战分工,其中杨成武主要负责包围张家口,防止35军后期往绥远老家逃窜;杨得志兵团负责切断平张线,不让35军返回北平城;程子华兵团则是负责主攻35军,让其没有还手之力。
按理来说,三名虎将带领大军按照军委的部署进行作战,肯定是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事实上最开始阶段,一切也确实比较顺利。当解放军攻打张家口之际,傅作义果然上钩,专门派郭景云带领35军的两个师前往张家口支援。
35军到达张家口,就算是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的一半了,接下来只要将35军包围起来,并且围歼在张家口,整个战略目的也就算彻底达到了。明明一切已经按照预期在发展,可是偏偏杨成武、杨得志以及程子华兵团,在作战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错误。
首先是程子华兵团,他们负责主攻35军,可是却在作战过程中顺手牵羊先去打了密云城,以至于惊动了傅作义,让其突然改变战略部署,要求35军迅速返回北平。
眼看35军已经大张旗鼓撤军了,结果杨成武兵团以及杨得志兵团的围歼速度又赶不上,35军都已经调头往回走了,两个兵团还没有完全就位,这样的情况让毛主席很是愤怒。
按照原计划来看,只要将35军死死围困在张家口,那么就算傅作义发现异常想要撤军,三个兵团也是完全有实力围歼35军的,可是为何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三个兵团之间的配合会那么糟糕,甚至屡屡犯错呢?
毛主席亲自上阵指挥
生气之余,毛主席对这次围歼战役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最后才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这次重要战役中,在三个兵团之间,军委居然没有委任一个统一指挥的将领,这才让三个兵团的配合如此糟糕。
从三个兵团的组成来看,杨成武以及杨得志都是华北军区的,而且能力相当,两人谁都不会主动指挥谁,这一点从作战过程中两个兵团客客气气的情况就能分析出来,至于说程子华,他的兵团虽然人最多,但他是从东北而来,跨地区作战还贸然指挥杨成武以及杨得志,明显也是不合适的。
就因为这种特殊的组合,导致三人之间谁也不会主动指挥谁,既然没有统一指挥,三个兵团自然就会出现行动不一致的情况。了解清楚现实情况后,毛主席决定亲自上阵指挥这次战役。
毛主席连续发急电给三个兵团,亲自指挥他们作战,对于战略部署,毛主席直接详细到时间点以及地点,比如要求哪个纵队几日几点到达哪个位置,这些细节毛主席都在急电中一一部署。
除了发电报之外,毛主席还亲自写信给三位将领,根据杨得志将军后来的回忆来看,在这次战役中,仅仅是他就读过毛主席的九十多封信,其中有55封更是直接或间接与杨得志兵团有关的。
结合这些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毛主席的细心,他将所有战略部署精准到了点,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任何不利。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很快局面就发生了改变。
有了主心骨之后,各部队都没有了顾虑和包袱,完全按照毛主席的战略部署进攻,很快就将35军围困在新保安,让其完全无法逃出生天。战役到了这个地步,整体战略目的也算是基本达到了,所以后期毛主席专门发电报表扬了三个兵团,得到表扬之后,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
毫无疑问,这场战役最后取得了预期效果,被围困在新保安的35军的2个师,在三大兵团的共同努力下,彻底被歼灭了,远在北平的傅作义,得知消息后,也自知无力回天,于1949年1月通电起义。
北平得到解放,平津战役的整体目的也达到了,杨成武、杨得志以及程子华等虎将,经过这次大战之后,也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为后期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结语
要是换成蒋介石,可能杨成武、杨得志以及程子华,都会在犯错之后被换人,那么这场战役最后明显无法取得胜利,由此可见,一个统帅的战略眼光以及指挥艺术,对战役的胜利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在毛主席的精准指挥下,战役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