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统一思想、集中力量,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切断了民间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这使沿海一带的渔民和商人失去了谋生手段,生活陷入困顾。
在生存压力下,一些渔民无奈加入倭寇队伍,一些商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走私贸易,沦为倭寇的幕后支持者。
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战国纷争时期,频繁的内乱使广大农民难以为生,武士也失去了主家和领地。
这些失业的农民和武士成为倭寇的重要来源,为了糊口,他们坐着小船来到中国近海,与中国沿海的倭寇汇合,携手掠夺沿海居民。
倭寇之初只是些散漫的海盗,但到了弘治年间,倭寇实力大增,开始由日本的一些大名支持和利用。
大名为了筹措军费开支,会以商船名义送倭寇到中国沿海掠夺,然后按比例分赃,有了大名的支持,倭寇变得铁板一块,实力大增。
正因为有这种背景,倭寇之乱并不仅仅是海上的骚扰,倭寇开始大举上岸烧杀,甚至攻占州县,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倭寇所过之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明廷对此也十分头疼,汤和奉旨在江浙沿海修筑许多城池,收效甚微,直到嘉靖年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采用主动出击策略,大破倭寇,情况才有所好转。
戚继光根据倭寇的作战特点,采用陆地水上夹击的办法,终于将倭寇驱逐出东南沿海。
尽管如此,零星倭寇仍然盘踞沿海岛屿,时常袭扰沿海百姓,明廷屡次派兵剿灭,均告失败,这些小股倭寇经常突袭沿海村镇,杀人越货,却又在官军来临时迅速撤离,难以歼灭。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局势才有变化,秀吉意图以朝鲜为跳板入侵明朝,于是发动朝鲜战争。
明军趁机大举反击,于万历年间在朝鲜击溃日军,此役过后,日方对中国战略收缩,倭寇活动才逐渐减少。
可以看出,倭寇之乱是因明初海禁政策和日本国内战乱而起,又因日本大名的支持而兴盛,虽然明军击退了倭寇主力,但小股倭寇仍盘踞沿海,为患不绝。
直到日本战国时代结束、转入和平发展軌道,这一历史问题才得以基本解决。
盛行百年的倭寇为何消失了?
明末倭乱之所以猖獗,除明廷积弱、军力不济于外,亦与日本国内动荡之局势相关,日本自应永历年间进入战国时期,各藩君主争战不休,招致贫苦浪人为生计所迫,逐渐形成倭寇势力。
此等流寇进犯中国沿海,烧杀抢掠,中国百姓深受其害,倭寇来势汹汹,明廷屡次派遣使者前往交涉,要求日方管控,但对方置之不理,倭患仍旧蔓延扩大。
情况在德川幕府统一日本后出现转机,德川家康上台后,采取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关键的举措就是实施锁国政策,关闭港口,管制海外贸易,日本国内为了维稳,严禁非法出海活动,倭寇无处可逃。
与此同时,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也效仿日本实行锁国政策,沿海只保留极少数对外贸易港口,所有出入船只与人员必须严格审查,避免倭寇混入。
此外,清朝沿海省份增设海关机构,管理收紧,军力也得到加强,尤其是海军,以防范倭寇袭扰。
在双方共同打击下,倭寇逐渐丧失生存空间,他们靠抢掠维生,可抢来的物资无法正常交易,等于白忙活一场。
面临生计问题,倭寇不再有出海袭击的动力,一个世纪的倭患,在各方努力下,终于在清朝后期彻底结束。
然则日本锁国之举,虽为当时解燃眉之急,但对未来发展尤为不利,自此一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与世界长期脱节,科技、经济各方面均远远落后其他国家。
中国亦步其后尘,实行长期闭关自守,以致在工业革命之际更是错失良机,西方列强来势汹汹,我国守旧腐朽之势却难以自拔。
中华民族历经衰败沉沦,复兴之路任重道远,唯有我们这些后人不负使命,发扬自强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