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安禄山的野心,还有哪些因素导致的安史之乱?因素太多
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唐朝节度使不光有兵权,手里有行政权和财权,节度使在辖区内可以任免官吏,收税。具备了一个割据势力,独立王国基本的三要素。李林甫为了防止边将入相,和李隆基建议,边将应该任用不识字的胡人,他们忠心,边将也不要勤于调换,李隆基采纳了。
安禄山一人担任范阳,河东,辽阳三镇节度使,等于今天北京,沈阳,天津一直到太原,都在他的辖区内。朝廷一共47万军队,各大军区司令员掌握边兵40万,安禄山一人掌握17万,朝廷手里掌握7万人,内轻外重。更可怕的是,李隆基生怕安禄山造反力量不够强大,744年任命安禄山兼任全国军民总管,冷兵器时代,军马是最重要的军备物资,安禄山借机把最好的战马划拨到自己的辖区。
仔细看一看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节度使拥有兵权、行政权和财权,使得他们在辖区内形成了强大的割据势力,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李林甫的建议和李隆基的决策也加剧了边将的势力。任用不识字的胡人为边将,并减少边将的调换,使得一些有野心的将领得以长期掌握大权,培养了他们的割据意识。
安禄山作为范阳、河东、辽阳三镇的节度使,掌握了巨大的兵力和地盘。他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将最好的战马划拨到自己的辖区,进一步增强了他的军事实力。这使得安禄山在发动叛乱时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对抗朝廷。
朝廷内部兵力的薄弱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内轻外重的兵力布局使得朝廷在面对叛乱时难以迅速调集足够的兵力进行平叛。这也给了安禄山等割据势力可乘之机。
总的来说,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李林甫和李隆基的决策、安禄山的野心和朝廷内部兵力的薄弱都为这场叛乱的发生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