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朝,步调要一致
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是新中国首次派兵出国作战。对于彭德怀来说,怎样处理好两国、两党、两军的关系,的确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尤其是其中还夹着一位苏联驻朝鲜大使,这样一来,就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了。
毛主席对此早有指示。他在1950年10月8日下达命令:
“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有爱和尊重……”
图 | 彭德怀和金日成
彭德怀坚决执行了毛主席的这一命令。入朝以后,彭德怀处处以身作则。当时彭德怀虽然已经50多岁了,在我国称得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毛主席曾为他写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但是,他对30多岁的金日成首相毕恭毕敬,其情景十分感人。
据邓华、洪学智等人称:
“每次听说金日成同志来,彭总都非常高兴,事先就吩咐打扫卫生,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并且领着我们这些同志迎接。凡是重大的作战问题,彭总都尊重金日成同志的领导。彭总对志愿军的干部或朝鲜同志谈话时,总是说:‘要维护金日成同志的领导,维护金日成同志的威信,这样才能早日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记得有一次,第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汪大铭路过志愿军总部,对彭德怀说:“我想到平壤去看看老战友。”这里的“老战友”,指的是金日成。话说当年,汪大铭在东北义勇军当营长时,金日成也在那里当营长。
彭德怀当即批评说:“乱弹琴!现在是两个国家,人家是国家元首。”
现下,即便‘协调’得再好,但是有些决策仍然存在分歧。第一次战役后,中、苏、朝同志发生了第一次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采用诱敌深入,还是采用乘胜追击的战术。”彭德怀做了耐心地说服,终于使人们接受了正确意见。
后来,彭德怀回忆说:
“我们当时采取了故意示弱,纵敌骄傲和诱敌深入的战术,这是当时进行第二次战役唯一正确的战术方针……但是他们当时不同意我们这个作战方针,主张乘胜追击……”
事实证明,如果听从了朝鲜方的意见,那肯定不会取得第二次战役那样大的胜利。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在同样面对是否乘胜追击时?双方又产生了争论。
朝鲜人民军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地区休整补充期间,取消了2个军团和8个师的番号,全军共缩编成6个军团23个师,不久即可投入战场!目前,中朝两军如何配合作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彭德怀认为“现在迫切需要统一指挥。”
有的同志觉得“派参谋担任通信联络和交换情报”挺好,不需要朝中两个司令部靠近,更不需要成立联合司令部。此事虽然没有发展到当面争论,却一直捅到了斯大林那里。
1950年12月3日,金日成在与毛主席秘密会谈时,说:“统一指挥问题……斯大林有电报,指示中朝军队应统一指挥,因中国志愿军有经验,应由中国同志为正,朝鲜同志为副,劳动党政治局会议已同意。 ”
就这样,毛主席和金日成当即商定:联合司令部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金雄为副司令员,朴一禹为副政委。联合司令部成立后,凡属作战范围及前线一切活动均归其指挥,后方动员、训练、军政、警备等等则由朝鲜直接管辖,但联合司令部得向后方提出要求和建议。
图 | 毛主席和金日成握手照片
12月上旬,中朝联合司令部正式成立,下分两个机构,一个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一个是朝鲜人民军参谋部。金雄和朴一禹带了几名助手和“志司”合驻一处办公。
“新部门”建成了,摆在大伙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该不该追击退向三八线的敌军?
苏联驻朝鲜大使,要志愿军对后退敌军迅猛追击,不给敌人有构筑新防线的机会。彭德怀认为这是一种“速胜盲目乐观情绪”,并如实报告给了毛主席。
当时,斯大林化名为“菲利波夫”,与中共中央保持通讯联络。斯大林在得知朝鲜战场上的争论以后,表示支持彭德怀的正确主张。
12月29日,毛主席告诉彭德怀:斯大林“对志愿军的领导认为是正确的,他批评了许多错误的议论,他了解朝鲜作战中的困难,他主动提议增加汽车2000辆,解决你们的困难问题。”
彭德怀接到此电后,心情非常愉悦,他无不幽默地对驻朝大使柴成文说:“好嘛!告洋状,怎么样?告了2000辆汽车来了!”
可是争论并未到此结束……
彭德怀耐心说服金日成
在12月召开的朝鲜劳动党政治局会议上,后来被开除出党的朴宪永对志愿军作战表示不满意。苏联大使对志愿军没有追击表示更为不满。
朴一禹开会回来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彭德怀。当时,对于这些不负责任的议论,彭德怀尽管十分生气,但是在行动上没有流露出任何不满。他只是向毛主席汇报,觉得“他们不懂得在什么条件打什么仗,从军事教条出发。”
这种多次争执,使得彭德怀在军事决策时不得不有所顾忌。1951年1月7日,彭德怀下令停止追击,结束第三次战役,第二天,他主持志愿军党委会议,研究休整时期工作指示。
当天,下发了《休整时期工作指示》,其中这样写道:
“争取下一场战役开始后,连续作战,一气呵成,全歼敌人,全部解放朝鲜。这是下一战役的奋斗目标,也是在休整期间所应具体准备的标准。”
朝方得知此事后,内部又热烈地讨论了一番。
1月9日,傍晚,一辆挂着驻朝外交使团牌号的轿车,飞快地驶到彭德怀的住所君子里矿洞洞口。
车门打开,从里面出来一人——中国驻朝鲜大使柴成文。柴成文见到彭德怀后,笑着说:“金首相要见你,叫我来约个时间。”
彭德怀一愣:“哦?他什么时候来都可以嘛,还要通过你们大使馆?”
图 | 柴成文
“金首相没讲什么事吗?”
“没讲。”
柴成文走了,留下了一个“谜”。这个“谜”要等到明晚才能揭晓答案。
1月10日傍晚,在凛冽的寒风中,彭德怀领着邓华、洪学智等人,站在矿洞南边的交叉路口,迎候金日成首相。
不久,从平壤方向开来了3辆轿车。金日成和柴成文先后下车。彭德怀等人大步迎上前去,金日成亲切地和大家一一握手并互相问候,然后一起走向洞口。
人们坐下后,金日成开门见山地说:“我这次来,主要是了解前线情况,听听你们下一步的作战打算。”
彭德怀调整坐姿,缓缓道:“我志愿军经过3个战役的连续作战,虽然士气高昂,但由于疲劳、冻饿、缺少弹药等原因,全军极为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休整补充……休整时间,暂定两个月,从元月15号起,到3月15号止。”
在彭德怀讲话时,金日成目光炯炯,不时地点头表示理解。邓华埋头记录。
图 | 邓华
彭德怀继续说:“休整期间,我们当务之急是改善交通运输。我的基本想法,就是一面休整补充,让十三兵团和九兵团恢复元气,一面等杨得志兵团入朝,然后连续打几个仗,争取解决问题。”
“这个当然是很好了!”金日成笑了笑,然后用商量的口气说:“据苏联大使同志说,联合国军可能会撤离朝鲜。志愿军能不能再坚持一下,乘胜扩大战果,继续保持强大的压力呢?”
听到这话,彭德怀明白了,金日成的意思是“志愿军三战三捷,为何不乘胜追击呢?只要顶住压力,就能取得成功。”
彭德怀分析说:“再坚持一下也不是绝对不行,问题是把敌人赶到釜山地区,对我们没什么好处。美伪军还有20多万,如无重大政治情况的变化,敌人是不会退出朝鲜半岛的。”
就这样,金日成和彭德怀就“要不要休整、能不能追击”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热烈的讨论。
最后,金日成说:“德怀同志,你的意见我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求志愿军乘胜追击,不是我的意见,主要是朴宪永同志的意见。是不是请他也参加会谈?”
彭德怀说:“这个由你决定吧!”
此时,夜已深了,金日成连夜派人去平壤通知朴宪永……
彭德怀与朴宪永“唇枪舌剑”
第二天黄昏,朴宪永驱车来到了君子里参加会谈。这次主要由朴宪永和彭德怀对话,金日成担任翻译。
朴宪永一来就提出“坚决要求志愿军立即追击”,并谈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对此,彭德怀不厌其烦地反复阐述自己的观点。
朴宪永随后强调说:“美伪军遭到一、二、三次战役的连续打击后,已经成为惊弓之鸟。只要我中朝部队全力以赴继续猛打,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将美伪军赶出朝鲜半岛。”
彭德怀表示“愿望可以理解,但如果达不到目的,反而会造成严重损失。”
当时,志愿军打第三次战役,实际上是带有若干勉强性的。志愿军虽然从三八线打到了三七线,前进了110公里,但是只歼灭了敌人19000余人,并没有歼灭敌军主力。美军全是机械化部队,每天只撤退30公里,这恰好是志愿军一夜行程,并用飞机大炮昼夜轰炸。这足以说明敌人是在有计划地后撤,企图消耗和疲劳志愿军,诱使志愿军南下,进而造成后方空虚,侧翼暴露,补给线延长……
但朴宪永不听劝告,但又提不出新的理由,只是反复重申:一定要追击。
彭德怀终于忍无可忍,他拍着桌子喊:“不管你怎么说,就是不能追。”
朴宪永依旧自顾自地说:“彭德怀同志,现在是解放南朝鲜的大好时机,我们不能错过!”
彭德怀缓了缓,辩驳道:“你的意见是错误的!过去你只想到打,现在只想到追,没想到再从后面打一下怎么办!万一人家杀个回马枪怎么样?”
就这样,双方各自观点互不退让。最终,彭德怀说:“要追你去追!我把部队放在两边,后方登陆由我们对付。你们不是还有几个师吗?你们试一试嘛!”
此话一出,朴宪永的激昂的话语才有所缓解。待金日成和朴宪永走后,邓华问彭德怀:“怎么样?”
彭德怀说:“朴宪永勉强同意我的意见,但是要召开中朝联军高干会,让大家来讨论!”
1月25日上午,在君子里一座大山腹中的朝鲜地下兵工厂。中朝两军举办了高级干部联席会议。
这次会议的正式代表60人,列席者62人。有杨得志第19兵团来前方参观的军师干部;有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会金日成、朴宪永、朴一禹等人,以及毛主席派来实地考察对美军作战经验的陈赓将军。
图 | 彭德怀(右三)、陈赓(右二)
按照朴宪永的最初设定,这次会议将主要讨论是否追击问题,不过,在会议开始前不久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就在这天,李奇微指挥“联合国军”,在大量航空兵、坦克兵的掩护下,向中朝联军发起了反攻。
这一事实,简直打脸了朴宪永。从头到尾,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美国将速逃”这一说法。那只不过是李奇微设下的一个埋伏圈。
李奇微到战场作了一番调查以后,放弃了立即转入进攻的打算。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很清楚,我们将被迫放弃一些阵地。但是,我希望部队能在周密地勘察并精心构筑后方阵地之后,有秩序地按照调整线实施后撤。”
图 | 李奇微
李奇微甚至已经做好了可能被迫退守到釜山的周密准备。他指派戴维森动用了成千上万的朝鲜劳工,构筑大部分埑壕体系,选择炮兵阵地,甚至还设置了铁丝网。
在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后,李奇微就指挥部队有计划后撤,并伺机反扑。他说:
“好在我们的后方阵地已经设置就绪。所以,我此时还抱有这样的希望,就是通过实施强大的反突击给敌人以严厉的惩罚。”
当时,苏联大使和朴宪永不可能知道李奇微的这些阴谋,所以他们和彭德怀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之后,苏联大使与彭德怀的争论,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于是,在中朝举办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之前,斯大林就撤换了苏驻朝大使。
虽说这场争论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彭德怀不满足于形式上的解决。他决定以介绍经验的方式,帮助大家克服速胜思想。
在会上,彭德怀作了题为《三个战役的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专门讲为什么没有实行追击。
“我们是在武器装备极端悬殊的条件下进行战斗的。总观以上三次战役,我军步兵是相当优势,论空军、坦克敌有我无。在现代化战争中,没有空军、坦克的配合,步兵单独作战是相当困难的。因此,美英侵略军是不会自动退出朝鲜的。我们还必须在各方面充分准备,进行几次激烈的和大规模的作战,才能达到完全解放朝鲜的目的。”
这次会议开了7天,最后因前线吃紧而提前结束了。此后,中朝两军在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月4日晚,金日成再次到君子里与彭德怀商谈作战问题。他表示“对长期艰苦打算的方针是完全同意的。”他还诚恳地对彭德怀说:“过去因三次战役胜利来的太容易了,情绪上一时波动已经过去了。”
彭德怀没有考虑太多,下一步他即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李奇微的反攻之战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