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汉末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是在汉献帝十三年赤壁之战以后形成的,赤壁之战的焦点是争夺荆州。
这场战局虽以曹操失败、其主力退回北方而告终,刘备得意地据有荆州江南四郡,孙权则所得无几。
整个荆州归属仍是决定孙权与刘备发展前景关键之所在,孙刘两大集团为荆州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刘备占有荆州,是诸葛亮在其著名的《隆中对》里作为十分重要战略方针提出的,也是在他的辅助下取得的。
13 年后即建安二十四年,又因诸葛亮的错误而失去孙吴,导致关羽被杀刘备的帝业终成泡影,可说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为后世所叹息成败的关键在于对荆州战略价值的认识。荆州的战略价值
荆州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地域广阔,汉代分为八那,长江南北各有四郡,主要包括今两湖地区及河南南部。
迄东汉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重心在北方。东汉晚期,南方的荆州、扬州、益州则户口大增。
汉末黄军起义之后,接着地方割据军阀相互兼并厮杀,北方社会动荡不安,此时南方相对而言,比较安宁。北方士民纷纷南逃避难,其中众多来到荆州不少有识之士聚集于襄阳。
曹魏的苟或说:“关中膏腴之地,项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于是,州地区的经济文化更加发达起来。
东汉末汉献帝初平元年,荆州刺史为长沙太守孙坚所杀。汉献帝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就任之初,荆州境内也不宁静,“时贼纵横,道路梗塞”。
刘表采纳谋士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意见,行仁义之道,获得成功,并把治所由江南的汉寿迁到江北的襄阳建安三年“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那畔,表遣兵攻围,破羡,平之”。
刘表在荆州为时 12 年,政绩卓著。史载他“开遂广,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荆州人情好扰,加四方骇震,寇贼相扇,处处糜沸。关西、充、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
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衢衡是当时的一介名士,不为曹操所重视,横加侮辱。“刘表及荆州士大夫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
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
表忧然为骇。衡乃从求笔礼,须立成,辞义可观。表大悦,益重之”刘表并不是贪财之辈,“在荆州几二十年,家无余积。”
总之当时荆州是全国最好的地方,自然为一些政治风云人物觊觎垂涎,从而成为军事上必争的战略要地,更是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曹、孙、刘荆州之争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后,曹操便把目光投向荆州。建安八年八月,曹操听从谋士郭嘉“南向荆州”的建议,“击刘表军于西平”。
因顾总袁氏兄弟勾结乌桓袭其后,乃停止继续南进。直到建安十二年氏三兄弟相继完全消灭之后,才正式实施其争占荆州的计划。
曹操深知,争夺荆州,刘表不是他的对手,最强有力的对手是东吴孙权集团。孙吴的实力是水军,于是曹操于建安十三年正月在其首府城“作玄武池以肆舟师”,即训练水军作与孙吴决战的准备。
同年七月出兵“南击刘表”。九月军至新野进逼荆州首府襄阳。时刘表已病逝,其子刘琼举州降曹,曹操遂首先占据了襄阳,接着又占据了储有军械粮草的江陵,并收纳了刘表集团的文士武将如蒯越、邓羲、文聘、蔡瑁等人。
曹操大军与孙吴隔江相望,向孙权送去的战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摩南指,刘琼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就是说,他要与孙权进行决战。曹操的气势使孙权和刘备都惊惶失色,共同商议对敌之策,确定孙刘联合同抗曹操。在这方面,诸葛亮起了积极的重要作用,遂有名著史册的赤壁大战。
曹操万万没有料到他会在这场战争中大败,荆州得而复失。
一般都认为曹操的失败是遭到孙吴的火攻战术此只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曹军中流行瘟疫,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大战失败,曹操率主力北归,留曹仁据守樊城,结束了荆州之争的第一幕。
以后虽没有见他再有夺取荆州的言论和行动,但荆州在他心中的地位仍旧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孙吴之图荆州久矣,从孙坚、孙策到孙权三世,不断进攻荆州,力图吞并。
建安十三年初,原依附刘表部属黄祖的甘宁投奔孙权,并献策曰,“南荆之地,山川形使,诚国之西势也,当早图之,不可落后于曹操。
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据樊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关”。同年八月,刘表病逝,鲁肃闻讯,“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甘宁和鲁肃的战略思想,把夺取荆州的意义大大提高了,所以“权深纳之”更加激励他们夺取荆州的积极性。
随后与曹军进行的赤壁大战,对孙吴来说,其重要性不仅是抗击曹操的入侵,更是志在夺得荆州,为以后建立帝业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孙吴是主力,为打败强敌曹操做出最大的贡献,然而刘备集团却乘胜抢占了荆州江南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获得最多的胜利果实。
孙权集团只得到江北的两那,乃“以周瑜领南那太守,中据江陵,程普领江夏,治沙”其余南阳、章陵两郡还在曹操集团手中,当然不甘心。这就是后来孙权与刘备矛盾日益加剧原因之所在。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刘备占据汉中,进为汉中王。他没有按照诸葛亮原定计划越秦岭去夺取关中,而是向东发展,宜都郡太守孟达,从归北攻房陵。又遣养子副军中郎将刘封自汉中乘河水,与孟达会攻上庸。
显然,刘备意图把汉中与荆州连结成一片,以巩固荆益,形成对曹操的威胁。“羽又遣别将卫将军吕常于襄阳。
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芳皆降于羽。”正当关羽胜利进军得意之际,孙权陆逊吕蒙抄了他的后路,袭取江陵,关羽败死于麦城,全荆州终为孙吴所有。荆州之争
“大意失荆州”不是刘备之过,关羽要负一部分责任,最根本源于诸葛亮战略总方针的错误,《隆中对》包含着错误的因素。
在诸葛亮心中,益州重于荆州,提出要刘备仿效刘邦,以益州为基地,走出秦川取中原的老路。
“其略定于此矣”。在荆州与益州战略地位的认识上,庞统的意见可能与诸葛亮不同,他在劝说刘备取益州时,只说“权借”,即暂且利用,而不是以此为根据地,言外之意,荆州是根本。
诸葛亮是说“因之以成帝业”,则是以此为根据地,把荆州置于次要地位。
荆州虽在曹操南下和赤壁之战中受到一些破坏,然其人文和地理条件远胜于益州,识时务的俊杰诸葛亮应该是清楚的。
而且在当时荆州的地位极为特殊,它既是孙刘争夺的焦点,又是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结合点,绝对不可轻视,孙刘失和,只有利于曹魏,具有政治谋略并建立起孙刘联盟的诸葛亮,应亲自坐镇荆州才是正理。
王夫之认为,“夫与吴在离合之间,定孙、刘之交者武侯也,有事于曹,而不得开衅于吴。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
可是在刘备并不需要时,诸亮却离开州,率领张飞、赵云赶往西蜀,减少荆州的兵力,把维持孙刘联盟的重担撂给了关羽,此其错误者一。
其二,由于重益轻荆,在对付曹操的军事部署上,把重兵放到益州,作为“正兵”,是正面对敌的主力。只留一支孤军屯驻江陵作策应,是为“奇兵”。
这是轻重颠倒。王夫之批评说:“以形势言,出宛、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欲昭烈自率大众出秦川,而命将向宛、锥,失轻重矣”。
当时形势是,曹操重兵在宛、锥,身负重任的军师将军诸葛亮,不应该让关羽孤军北进而终遭失败。
第三留关羽是诸葛亮的主张,《隆中对》云:“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在刘备军中,“上将”非关莫属。
诸葛亮率军入蜀时,也是留关羽守江陵。若谓留羽有错,错在诸葛亮。关羽在战斗中确是一员虎将,在政治上则是个庸才,根本没意识到他在荆州有必须维护刘孙联盟的重大责任。
关羽为人刚惧自用,自以为是,藐视一切,据说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连诸葛亮也不放在眼里。
他“数与鲁肃生疑贰”,“以忌诸葛者忌肃”。多次怒权。“权尝为其子求昏于,骂其使,不许昏。由是权怒。”关羽在樊城打败于禁的魏军,趾高气扬,不与东吴商议,“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
他轻视其部将廉芳、傅士仁等,当他北征襄樊时,“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威惧”。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芳、傅士仁相继投降孙吴,丢失了荆州。从这一点看,王夫之所谓“荆州以失关羽安能逃其责哉?”是切中要害之言。
重要历史人物是一个时代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在这个时代的历史舞台上,他们的言论行动必然会有得有失,有是有非。
对他们的评价,应当实事求是,臧否适宜,既不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更不可认为凡身居高位、声名显赫者必然是全智全能。
对诸葛亮应如此,对任何人亦应如此,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