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是明代中期的一名官员,出生在浙江余姚,于成化十一年,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修撰的官职,后来又逐渐被提拔为左庶子。
到了弘治元年的春天,有一名叫作郭镛的宦官,请求挑选妃嫔,充实后宫。对此,谢迁上书表示:“先帝的坟墓都还没来得及建立,按照礼仪上来讲,不应该那么早地去挑选后宫。陛下您现在还很年轻呢?完全可以再等上一等。”
尚书周洪谟等人也跟着表示支持谢迁的提议,由此孝宗皇帝便听从了。
当初,孝宗皇帝还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谢迁就是其讲官,教给他很多知识和道理。等到现在孝宗皇帝继位登基之后,谢迁依旧积极给他讲课,孝宗皇帝多次夸奖其讲得很好。
过后不久,谢迁被提拔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
弘治八年的时候,孝宗皇帝命令李东阳和谢迁一同进入内阁参与机务。但当时谢迁正在料理自己父母的丧事,等到这些丧事全部料理完成之后,方才接受任命成为阁臣。
当皇太子出阁的时候,谢迁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不久后,尚书马文升以大同一带频频爆发警情,粮饷常常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请求增加南方地区老百姓的赋税。
对此,谢迁表示:“先朝时期,因为考虑到南方老百姓的赋税压力很大,所以便通过折合成银两的方式来减少税收。如果现在突然要增加折银的话,恐怕会让老百姓不堪重负的。而且,想要让国库充足,首要任务是要进行节约,如果朝廷的方方面面依旧像现在这样用度无节的话,即便加再多的折银,也解决不了问题。”
孝宗皇帝最终认同谢迁的看法,驳回了马文升的请求。
谢迁为人仪表堂堂,相貌俊伟,做事有气节,为人光明磊落,遇事敢于据理力争。当时在内阁当中,谢迁、刘健和李东阳等三位内阁大臣,一起尽心辅佐孝宗皇帝,让弘治朝的政治总体上是比较清明的。
他们三人也一起并天下人赞誉为贤相,评价为“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意思就是李东阳善于谋略,刘健善于做出决断,谢迁则比较的能言善辩。
到了武宗皇帝继位的时候,谢迁得以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
然而不久后,有一个叫做刘瑾的宦官,其凭借着皇帝的宠幸,各种干涉朝政,排斥忠良。谢迁和刘健等内阁大臣多次竭力上谏言,但贪玩的武宗皇帝就是听不进去。
后来借着天变,上书请求辞官回乡,武宗皇帝为此进行了一番挽留。
过后,谢迁和刘健等内阁大臣,接连上书请求诛杀刘瑾,为此遭到刘瑾的忌恨。武宗皇帝最终站在刘瑾这一边,替其撑腰,谢迁、刘健等官员当即决定再度上书请求辞官回乡,这一次武宗皇帝没有进行挽留,而是同意了其请求。
但这件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怀恨在心的刘健当即进行了报复,构陷其存在结党营私的行为,准备将谢迁、刘健逮捕入狱并抄家。
好在,得到了另一个内阁大臣李东阳的竭力帮助,方才让其逃过一劫,但朝廷给谢迁和刘健两人的赏赐便都通通撤销了。
到了刘瑾被诛杀的时候,朝廷准备将谢迁官复原职,但谢迁推辞不受。
嘉靖六年时,世宗皇帝亲自下令,派遣传令官到谢迁家去征召他入阁复职,还让浙江一带的巡抚、按察使前去催促他上任。
此时的谢迁已经七十九岁高龄了,但当他见到世宗皇帝如此热情相邀,不得已只能奉命北上。
谢迁到了京城就任之后,得到了世宗皇帝的厚待,一旦天气不好就让其不要过去朝参;一旦生病,就各种送药和派太医。
到了嘉靖七年时,谢迁终究因为年龄太高扛不住而选择再度告老还乡。谢迁回乡后还十分关心国家兴亡,世宗皇帝也常派遣官员问候谢迁的起居。
谢迁本人最终于嘉靖十年病逝,享年八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