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上联:"老子天下第一!"才子巧对下联,朱元璋闻言:"杀了他",这一经典故事向来广为流传。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嚣张狂妄的上联,到才子机智反应的下联,再到朱元璋因猜疑而大发雷霆的恐怖结局,这件事无疑让人对当年明朝暴政的气氛感同身受。
然而,事情的始末并非如此简单。朱元璋为何会出此狂妄自大的上联?而才子的下联又是出于何种考量?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为何会如此猜忌心重,对这位才子做出如此严厉的判决?这其中是否还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缘由?让我们追溯历史,解开这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时过境迁,情怀殊异
仁宗赞佩道:"朱元璋乃千古英雄也。"明初名臣王桢曾赞扬朱元璋,称其"生不逢时,遭厄运之折戟,而身经险地,是以饥馑勤劳,历事苦辛,由此磨砺其心志,返朴守拙,卓绝有为。"
朱元璋出生于时运多舛的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开创的蒙古大元王朝,在位四十余年后由于后主专横跋扈、横征暴赋、蝗虫肆虐,使得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亲身经历了元朝统治的黑暗时期,他出生于安徽凤阳贫苦人家,家中只有一间草房,靠勤恳耕作度日。
从幼年起,朱元璋便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他12岁丧父,18岁娶妻,两年后遭遇家乡大旱,田垄尽毁。朱元璋一家十口只得逃荒外地,饿殍遍野,他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民不聊生。正是这些经历,造就了朱元璋日后英勇果敢、顽强不屈的性格。
朱元璋饱受贫苦摧残,对当朝元朝统治阶级怀有强烈的不满和仇恨。1352年,朱元璋加入了以白莲教上户程迥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很快凭借过人的武勇和智谋被任命为将领,屡建奇功。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卓绝,朱元璋最终在应天府(今河南省信阳市)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1368年,元朝覆灭,朱元璋赢得最后的决定性胜利,由此建立了大明王朝,登基称帝。由此,一代英雄横空出世,为兴复中华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从一介武夫一步步走向权力至高点的朱元璋,在经历了几番生死存亡的抉择后,性格渐露獠狠凶猛之态。作为一代平民英豪登基为帝,朱元璋对于巩固赤子之心,流露出异乎寻常的狷介和嚣张。从吴王扬言"讲义气",到明王朝后期肆意屠戮文武百官,朱元璋的处世态度正是 "时过境迁,情怀殊异"的写照。
统一江山,江湖气焰渐失
朱元璋开国建朝,迎来统一天下的伟业,但他的处世态度却与昔日的江湖气概渐行渐远。
自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统治理念开始发生变化。他力图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君主专制制度,将各阶层的权力予以收缩。此前朱元璋曾提过"讲义气"的观点,但在国家统一之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这种观念。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废除了自唐朝以来延续了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建立内阁学士机构,六部直接对应六科给事中,由六科给事中直接向皇帝陈奏,加强了中央集权。可见朱元璋对集中权力于一身的决心。
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欲日渐浓厚,而胡惟庸案则是引燃他猜忌心理的导火索。胡惟庸曾是朱元璋的幕僚,后被任命为相国,专权日重。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其党羽、亲属三万余人亦尽数诛戕。此案不仅消弭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更重要的是它让朱元璋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
在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日益猜忌权臣,疑神疑鬼。他极力压抑文武百官的权势,对任何威胁都加以严惩。有云:"惟朱元璋一人专权,使文武百官莫敢斗狠,皆伏低作小。"
朱元璋的忌惮并未止于此。他怀疑开国功臣可能会伺机夺权,于是祭出"杀人诛逆之理由"。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太子,并为朱允炆"扫清障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批批开国功臣遭到诛杀,其中包括张士诚、常遇春、李景隆、陆逊等重臣。
皇权凌驾于一切之上
朱元璋神权独尊的态度在蓝玉案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一惨案不仅凸显了朱元璋专横跋扈的一面,更将皇权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权力理念推向了极致。
蓝玉案的起因源于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遂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新的皇太子。当时朱允炆年仅八岁,朱元璋便命皇子母监国丞相李景隆亲自教导朱允炆读书习武。
不久,李景隆发现朱允炆乖僻懦弱,不合格为储君。他便秘密上疏朱元璋,建议再择储君。朱允炆的母亲郭氏得知此事后,极为恐惧,担心自己失去太子母亲的地位,遂向朱元璋告了一状,称李景隆想谋反。
朱元璋信以为真,命人将李景隆及其党羽拿下,施以酷刑拷打。在残酷的刑讯逼供之下,李景隆被迫交代"谋反"的所谓阴谋。蓝玉即是其中一个"同谋"。
朱元璋震怒,命令对"谋反"分子严惩不贷。最终,李景隆、蓝玉及其他二百余人被处以极刑,凌迟而死。就连一干无辜的妻孥,也遭到了牵连。当时整个朝野震惊,人人噤若寒蝉。
蓝玉案给朱元璋的统治带来了巨大阴影。这起冤案不仅浪费了大批人才,更加深了朱元璋的猜忌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朱元璋愈发倚重锦衣卫,严惩异己,暴虐无度。
朱元璋的暴戾之威,更体现在他对文化精英的打压上。他深知知识分子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力量,但他对知识分子又怀有难以掩饰的忌惮之心。
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了知识分子的发展。他取消了科举制度近二十年,剥夺了绝大多数人的读书机会。即便恢复科举,也严格限制了应考人数和录取名额。朱元璋还颁布了严格的言论审查制度,任何公开发表的文字都必须经过审查,否则即为"大逆不道"。
在朱元璋的统治下,知识分子遭受了巨大打击。一大批有识之士被免除了官职,甚至被处以极刑。他们的悲惨遭遇,成为明朝专制统治的注脚。
才子对联,凝聚民怨
在朱元璋暴虐统治的阴云下,文化精英阶层备受压迫,才子们的对联则成为表达民怨的特殊方式。
这位才子姓金,名震,字景曾,河南鲁山人氏。他出身贫寒,自幼饱读诗书,颇有才学。但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肆意追求学问,只得在家乡附近游荡,过着颇为潦倒的生活。
金震怀才不遇,对当朝明王朝的统治深恶痛绝。他亲眼见证了朝野权贵的腐朽无能,以及朱元璋对文人的打压,因而对朝廷失去了所有希望。
一次,金震来到开封城,见城中一座楼阁气势恢宏,遂题诗一首:"城阙临江翰墨香,何人栖止亦何郎?万千才俊今犹在,羽毛丰满复沉浪。"这首诗写的是明朝文化的没落,知识分子遭受了极大打击。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命人将金震捕拿归案。可过了半月金震仍下落不明,朱元璋的耐性已经渐渐耗尽。于是他在宫中树起一联,意在考校文人。
这一对联写道:"老子天下第一"。这是朱元璋自吹自擂,自命为老子的上联。很快就有一位才子应声对下联道:"儿孙自有分疆土"。
朱元璋见这才子对联如此大胆,不由心生疑虑。他不死心,又在宫中树起新联,仍是上句"老子天下第一"。这一次,金震终于现身对下联道:"儿无再生人口熟"。
金震的下联字字诛心,引经据典,意指朱元璋独揽大权,子嗣已无再生之地。
朱元璋听闻此联,怒发冲冠,痛骂金震无理无据,对联恰恰道出了民间的怨气,金震下联成了民怨的集中写照。于是朱元璋命锦衣卫立即将金震拿下,经过一个多月的严刑拷打,他终于在金震身上扭挤出一个"谋反"的罪名,当即命人将金震斩于市曹。
明初遗憾,赤子王气尽
朱元璋一生经历坎坷,走过布衣英雄的不平凡人生道路。然而,建国后他的做派却与昔日的赤子之心渐行渐远。
年轻时代的朱元璋,曾怀有复兴中华的伟大抱负。他勇猛精悍、骁勇善战,带领农民起义军冲锋陷阵,终于在应天府一举击溃元军,扫清了夺取天下的最后障碍。
可是,当朱元璋执掌皇权之后,他对权力的执念日渐狂热。他对文武百官、开国functionary's恩疏施虐,对知识分子亦是戕害无遗。洪武年间,朱元璋严酷的暴政令文化精英陷入空前的黑暗境地。
其中,金震之死无疑是朱元璋对文人打击的缩影。这位才子的惨遭,激起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其余一些文人如冯献可、唐珏等,也因言获罪而遭受牢狱之灾。
朱元璋对文化精英的打压,固然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但终归流于偏执、猜忌。有谓朱元璋"初期克勤俭约,久则骄奢逾制"。这话极为贴切地描述了朱元璋对权力的偏执。
朱元璋的暴虐无疑加剧了明代的矛盾,为王朝的衰落埋下了祸根。据载,朱元璋在世时期间,前后诛戮了十九万余人,生灵涂炭。而诛杀这些人的根源,无非是出于朱元璋对权力的妄念和猜忌之心。
直至临终,朱元璋才醒悟过来,他对儿孙们诲示道:"我当年立朝,讲究'义气',可后来权力在手,反而陷入了猜忌之中,做出了不少错事。我如今深感悔恨。"可惜为时已晚,朱元璋的权力癖已令明朝英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