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刘禅翻案,现在已经成了一种风气。尽管史书中对刘禅的描写的确有将其塑造为弱智的嫌疑,不过就其表现来看,虽然称不上是差,但也就是一平庸的守成之君,互联网却将其吹捧为“后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与刘禅相比,曹魏第三代皇帝才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甚至可以说,曹叡与同时期的刘禅和孙权相比,能力远远高出这两人。但千百年以来他却被严重低估。
曹叡当皇帝二十年,时间不算短,但他一生只活了三十六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曹叡去世十年后,蛰伏已久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快准狠地干掉了掌权的曹爽,一举控制曹魏朝廷,为司马家族短暂的“霸业”奠定基础。但如果曹叡能多活三十年,三国的历史绝对被改写,至少没司马家族什么事儿了。
曹叡是个少年老成的君主。他继位的第一天便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号称孙十万的孙权带领十万大军,趁着曹丕新丧北伐曹魏。这时曹叡只是个十六岁的孩子,但他丝毫没有慌张,在听取了前线的军事对峙情况后,他下达了自己的作战指令——将东吴军队引到岸上,逼迫其陆战,则一定能取胜。果然,如曹叡所料,按照这个方法孙权很快便败退。对于今人而言,这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毕竟人人都知道孙吴陆战能力不行。但在当时的情境之下能如此冷静地做出分析判断,已经非常了不起——普通人遇到大场面连加减乘除都算不利索,更不必说用计退敌。
如此精明,堪称人杰的曹叡,对司马懿这个老狐狸自然不会轻视。即便司马懿是曹丕留下的四大托孤大臣之一,但相比其他三人,司马懿的才能更出色,也更有野心。曹叡深知自己的江山要依仗司马懿,但也不能让司马懿做大,于是在曹叡一朝,司马懿被派往各地行军打仗,曹叡也给予了他充足的信任。尤其是在征讨辽东公孙渊时,曹叡破天荒地没有给司马懿派遣副将,将十万大军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他。但就此认定曹叡与司马懿是一对模范君臣,那就大错特错了。
自古以来,顶级的恩荣一定是出将入相,而入相又高于出将,尤其是自汉朝以来文学之士垄断行政权,但凡能担任最高等级的文官,方是最顶级的恩信。但终曹叡一朝,司马懿没有进入过权力中枢,换言之,曹叡剥夺了他的行政权。如此,即便司马懿的战功再高,他也与权力无缘。曹叡的这一做法非常奏效,司马懿何许人也,自然也明白了曹叡的厉害,在曹叡掌权期间,司马懿兢兢业业地充当曹氏集团的打手,虽然有贼心但也没贼胆。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司马懿可能收获更多军功,然后功成身退,自己的俩儿子凭借地位和能力混个中高层文武官员,不成问题。
但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黑天鹅事件袭击了曹魏,年纪轻轻的曹叡没能熬过已经六十多岁的司马懿,撒手人寰了。留下了年幼的养子曹芳,将其交给司马懿和曹爽,曹叡之所以托孤司马懿,很可能是因病出现了误判,他认为曹爽掌握着禁军以及绝大多数的重要职位,司马懿应该不敢胡来,所以可以继续压榨司马懿的“剩余价值”。但他怎么也没想到曹爽实在是个草包。于是让司马懿捡了个漏。
如果曹叡能多活三十年,司马家族没有任何机会,而三国的历史大概率会改写。司马懿在曹叡归天后十二年便领盒饭了,曹叡多活三十年足以熬死司马懿。三十年中曹叡的各项经验也会随之增加。没有司马懿篡权,则曹魏便不会有淮南三叛这样大规模的内耗,以曹魏的雄心壮志会在力量积攒足够之后对其余两国动手。以东吴和蜀汉的实力,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因此,曹叡很有可能成为统一三国的“天选之人”。
不过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