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蒙联姻与汉唐时期“文成公主”、“王昭君”和亲有何不同?
满族原先被称之为“女真族”,女真人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只不过那时候不称“女真”,而是被称为“肃慎”。到了明朝中期,那些继续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慢慢形成三个部落:
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努尔哈赤)
只要是提到蒙古族,我们一般会想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势力范围非常大,横跨欧亚大陆,当然也包括东北地区。
1368年元朝灭亡,在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势力也败退,残部归顺了明朝,朱元璋将蒙古族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统一管理。
如此,便可以看得出蒙古与女真是毗邻的,自然关系密切,来往很频繁。其实在明初时,慢慢便有一些蒙古人迁移到女真人的地方居住,有一些生活困难的女真人为了生活,会去这些蒙古人家里做帮工赚钱,一直延续到清朝。
其实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年轻的时候,就曾经到蒙古部做工。
至于通婚,更加不是什么稀奇事。
女真三部之一的海西女真还有一个称呼叫“扈伦四部”,因为海西女真是由四个小部落组成:乌拉部、辉发部、哈达部与叶赫部,其中乌拉部、哈达部与辉发部便是蒙古与女真部联姻的结果。
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建州女真与科尔沁蒙古之间开始频繁联姻,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清太祖的事业大有帮助。
其实用联姻的方式来达达某种目的,自古至今都有,比如:
汉朝时期的王昭君出塞
唐朝时期的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通过这样和亲的方式,稳定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所以她们的事迹以及贡献得以流传了下来。
不禁有人问:清朝时期的满蒙联姻,跟汉朝时期的王昭君、明朝时期的文成公主有什么不一样吗?
确实有很大的不同,清朝时期的满蒙联姻并不是一个特殊,而是具有规范的制度性。
说的更加直白一点:满蒙联姻是一批女子通婚,而非一个女子;
满蒙联姻持续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结束。
作为皇家的女儿,即便是王公家的女儿,都不能自己自行选择婚嫁,都需要皇上做主决定。到了一定年龄后皇上会以指婚的方式,决定她们的婚姻。
有的公主,即便是高贵的固伦公主(皇后所生),若是朝政需要,也需要嫁到蒙古去,比如孝贤皇后唯一的女儿固伦和敬公主,便是嫁给了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巴勒珠尔。
而作为皇室的王公子弟,他们也不能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力,而是由皇上或者是太后来通过“选秀”的方式来给他们选择结婚的对方,有的时候会从蒙古各部部落首领的女儿中进行选择。
满族与蒙古族两大民族都尚武,通过这样联姻的方式,保持了三百多年友好的关系;对于清朝统治边疆地区确实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史料的记载:
努尔哈赤时期,满族与漠南之间联姻19次之多,其中最多的便是同蒙古科尔沁,一共11次;
到了皇太极时期,满族与蒙古族之间的联姻次数更多,达到41次之多。
满蒙联姻以爱新觉罗家族与科尔沁蒙古之间的联姻为主,而这一传统是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的;若是再说的具体点,是从古勒山之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开始。
古勒山之战是叶赫部贝勒因为忌惮努尔哈赤的势力,而联合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科尔沁部等一共九个部落组成20000多人一起攻打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虽然努尔哈赤在人数上并不占据优势,但是努尔哈赤很清楚所谓的九部联军人心不齐,只要能抓住一两个部落首领,便可以直接结束这场战争。
果然如努尔哈赤所料,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九部联军一击即溃。
战后,努尔哈赤对活捉的俘虏进行优待,不仅将科尔沁部首领放回,而且送了不少战马与锦衣。
次年,科尔沁明安(孝庄文皇后祖父莽古思的弟弟)派出使者前往建州女真,努尔哈赤恩威并施,使得科尔沁部开始靠拢建州女真。
1612年,努尔哈赤说明安的女儿“颇有风姿”,明安随即便解除了女儿与他人的婚约,将女儿送到了建州嫁给了努尔哈赤为妻,这是科尔沁与建州女真之间第一次联姻。
1615年,科尔沁孔果尔的女儿嫁给了努尔哈赤
从这个时候开始,爱新觉罗家族与科尔沁之间的联姻正式开始。
自此以后双方之间嫁娶不断,不仅维系了双方的友好关系,在军事上双方也是互相协助。
满洲八旗曾经帮助科尔沁大败蒙古察哈尔林丹汗,而科尔沁也曾出兵帮助努尔哈赤统一整个女真部落,征服蒙古各部、对抗明廷。
1626年,科尔沁蒙古是所有蒙古部落中最先归顺于太祖努尔哈赤的。
1636年,皇太极正式建立大清称帝,对蒙古各个部落首领授予封爵。
除了重点跟科尔沁蒙古联姻外,清太祖与太宗也重视跟其他蒙古部落的联姻,对于归附大清的蒙古各部,皇太极会从中挑选额驸下嫁自己的女儿,而最突出的就是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归附皇太极以后,皇太极便将自己的次女固伦公主马喀塔下嫁,婚礼异常的隆重,赏赐的物品也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