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魏、东吴、蜀汉三足鼎立,构成了三国时期的格局。其中,蜀汉地处偏僻,国力最弱,注定难以长久。诸葛亮执意北伐曹魏,刘禅无能,这些因素加速了蜀汉的覆亡,但真正将蜀汉推向深渊的,却并非他们二人,而是历史上的另外四个人物。他们在蜀汉兴衰的关键时刻,做出了令人扼腕的决定,一步步断送了蜀汉的前程。究竟是哪四人,又是如何断送蜀汉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蜀汉初立根基
三国鼎立之初,蜀汉虽然地处偏僻,但凭借诸葛亮的智谋,先后拿下了陇西郡、南安郡和北地郡,一时间陇右三郡尽数归附。此时只需再攻下凉州和宜州,蜀汉就可以完全控制西北地区,为日后北伐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马谡的一次重大失误,令蜀汉的西北扩张计划付诸东流。马谡原本被诸葛亮委以重任,镇守街亭这个陇山要塞,只需坚守数月,等待诸葛亮拿下其余郡县即可。可马谡狂妄自大,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将驻地设在了街亭山上,切断了军队的水源。
曹魏大将张郃闻讯后,率领五万大军前来增援。他命人焚烧山林,使马谡军中又热又渴,陷入绝境。马谡意识到大势已去,决定拼死一搏冲出重围,却被张郃的军队团团围住,无计可施。最终,马谡仓皇逃走,街亭失守,蜀军节节败退,诸葛亮不得不放弃陇右三郡。
若非马谡的失误,蜀汉本可在西北地区立足,为日后北伐奠定坚实根基。可惜马谡一人的狂妄自大,令蜀汉前程尽失。诸葛亮对此耿耿于怀,将马谡斩于军前,以儆效尤。
蜀汉在西北地区的扩张虽然受挫,但在东南方向的荆州一带,形势却一度看似乐观。当年,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据荆、益二州立国"大计,曾一度付诸实施。
然而,就在关羽镇守荆州之时,蜀汉的国舅爷麋芳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扼腕的决定。麋芳原本是徐州豪门世家,为了支持刘备,他曾倾家荡产,甚至将妹妹嫁给了刘备。按理说,作为皇亲国戚,他理应全力支持蜀汉大业。
可是,麋芳出身富贵,自视甚高,对关羽的狂放作风颇有微词。加之他的损友傅士仁也对关羽怀恨在心,二人时常聚在一起,诽谤关羽的所作所为。当吕蒙白衣渡江,包围南郡之时,傅士仁受惊投降,并怂恿麋芳效仿。
虽然麋芳一度犹豫,但当关羽的催粮官被杀,他彻底断了退路。最终,麋芳只得打开城门,向吕蒙军投降。荆州由此失守,关羽在麦城被吕蒙军活捉,遭遇了惨烈的下场。
荆州的沦陷,令蜀汉彻底失去了立足之地,从此只能蜗居在偏僻的益州,被动挨打。刘备临终前发动夷陵之战,就是为了夺回荆州,可惜战事失利,蜀汉几乎覆灭。麋芳的一次投降,令蜀汉从此无立锥之地,前程尽失。
蜀汉在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的扩张均告失利,从此只能孤军作战,寄人篱下。这对于一个新兴割据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失去了荆州这个根基,蜀汉注定难以长久。
蜀汉内忧外患
蜀汉晚期,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曹魏大将钟会、邓艾趁机反扑,直逼成都。刘禅万分恐惧,将所有希望寄托在诸葛瞻身上,甚至将禁卫军都交给了他。
邓艾偷渡阴平后,拿下江油,逼近绵阳。刘禅命诸葛瞻率军前往应战。然而,诸葛瞻能力有限,到达绵阳后未能及时出击,反而妄想邓艾会受到绵阳汉军的顽抗。
当邓艾大军进入绵阳后,驻军无力抵抗,瞬间被打得溃不成军。诸葛瞻失去了应战良机,只能调转方向前往绵竹。到达绵竹后,有属下建议利用地利以防守为主,但诸葛瞻再次置之不理,一意孤行与邓艾大军正面交锋。
结果,蜀军在绵竹一战中彻底溃败,诸葛瞻父子双双战死疆场。刘禅听闻噩耗,万念俱灰,在群臣劝谏下不得不开城投降。诸葛瞻的绵竹之败,直接导致了蜀汉的覆亡。
诸葛瞻战死后,蜀汉内部斗争进一步加剧。当年诸葛亮去世时,曾将大权交予军师杨仪、法正尹慈等人。然而,杨仪等人为了争权夺利,彼此勾心斗角,军心涣散。
杨仪本人也患有妒忌之疾,对于有才能的将领都怀有戒心。他不断贬斥有功将领,导致蜀汉上下阶层矛盾重重。就连诸葛亮的嫡系后人诸葛瞻,杨仪也未曾重用,反而将大权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
此外,蜀汉还存在着严重的门阀矛盾。诸葛亮为了削弱旧贵族权力,大量起用了平民将领。然而,这些平民将领往往骄横跋扈,与世家大族形成了对立。双方时有冲突,严重影响了蜀汉的战斗力。
正是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加之诸葛瞻的失利,蜀汉上下军心涣散,根本无力抵御曹魏的进攻。当邓艾大军压境时,蜀汉已经四分五裂,很快就被迫投降。
邓艾大军逼近成都后,刘禅在宫中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当时蜀汉朝野分为两派,一派主张逃亡吴国,另一派则主张向曹魏投降。
最终,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刘禅选择了向曹魏投降。谯周是益州当地的大儒,一直认为北方的曹魏才是正统,他数次上书请求刘禅停止北伐,但屡屡被拒。
此次邓艾军临城下,谯周再次力劝刘禅投降曹魏,以免蜀汉彻底覆亡。刘禅虽然一度犹豫,但看到朝野阵营已经分崩离析,只得勉强同意了谯周的建议。
于是,刘禅派遣使者前往曹魏请降,并亲自出城迎接邓艾军队入城。就这样,三国鼎立局面被彻底打破,蜀汉270年的国运就此终结。
蜀汉覆亡前奏
蜀汉晚期,曹魏大军压境,刘禅在宫中束手无策。当时朝野阵营已分为两派,一派主张逃亡吴国,另一派则主张向曹魏投降。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益州大儒谯周站了出来,他义正词严地劝说刘禅投降曹魏。谯周原本就不将蜀汉放在心上,一直认为北方的曹魏才是正统。早年他就曾数次上书请求刘禅停止北伐,但均被拒绝。
此次曹魏大军压境,谯周再次力劝刘禅投降,以免蜀汉彻底覆亡。他说:"自古以来,就没有逃到其他国家称帝的君主。而且陛下周围人心惶惶,能有多少忠义之士愿意跟随陛下逃亡?无论如何,最终还是要投降,不如索性现在投降魏军,以免受来日二次折辱。"
谯周的话一出,朝野阵营顿时沉默。随后,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刘禅在一片投降的呼声中,被迫打开城门向曹魏军投降。虽然当时姜维仍在外军阵,但刘禅周围已无一人支持继续抵抗,姜维孤军作战,亦无作为。
谯周作为蜀汉大儒,在国家危难之际,不但没有呼吁全城奋起反抗,反而第一个站出来劝降,可谓是扼杀蜀汉的罪人。
姜维是蜀汉晚期最后的一股力量。当曹魏大军压境,刘禅被迫投降之时,姜维仍在外军阵,誓死不降。
姜维原本是诸葛亮最得力的将领,后来被诸葛亮的嫡系后人诸葛瞻所重用。诸葛瞻战死后,姜维成为蜀汉最后的主力军。他一心想为蜀汉复仇,誓要将曹魏大军赶出蜀地。
然而,当时蜀汉上下已经人心涣散,朝野阵营四分五裂。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投降后,姜维成了一支孤军,根本无力与曹魏大军抗衡。
姜维虽然拼死力战,但终究力有未逮。曹魏大军占据了成都,姜维只能退守夷陵。在夷陵,姜维号召蜀汉遗老重新集结,试图重振旗鼓。然而,蜀汉余孽已所剩无几,姜维的号召响应甚微。
最终,曹魏大军直捣夷陵,姜维不敌被迫投降。就这样,蜀汉270年的国运彻底终结,姜维也成了蜀汉最后一位抵抗到底的将领。
姜维投降后,曹魏大军对付蜀汉余孽毫不留情。当年刘备的老将张翼、张苞等人,以及诸葛亮的嫡系后人诸葛诞等,无一幸免,全部被处决。
此外,曹魏军队还焚毁了蜀汉的典籍文物,摧毁了蜀汉的文化遗产。蜀汉的文化从此中断,只留下了一些残存的遗迹和文物。
至于其他蜀汉遗老和文人学士,则命运各不相同。有的被曹魏政权录用,有的则被流放边远,有的则逃亡他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就这样,蜀汉270年的国运彻底终结,成为三国鼎立格局中最先覆亡的一股力量。从此,中原再无分裂,曹魏一统天下,迎来了西晋的统一。
蜀汉余孽
蜀汉灭亡后,曹魏大军对付蜀汉余孽毫不留情。当年刘备的老将张翼、张苞等人,以及诸葛亮的嫡系后人诸葛诞等,无一幸免,全部被处决。
张翼、张苞原本是刘备麾下的元老级人物,两人在蜀汉建立初期就已经位高权重。张翼更是刘备的亲信重臣,曾被委以重任,镇守益州。然而,在蜀汉覆亡后,这两位老臣却遭到了魏军的严惩。
张翼被曹魏大军俘虏后,一度被软禁在成都。当时有人为他求情,希望能够宽恕他的罪过。但曹魏朝廷根本不予理睬,最终将张翼处以极刑,斩于市曹。
张苞的下场也不比张翼好多少。他在蜀汉覆亡后一度逃亡,但很快就被曹魏军队追捕归案。曹魏朝廷对他的罪行进行了严惩,将他流放到了偏远的边疆。
除了这两位老臣外,诸葛亮的嫡系后人诸葛诞等人也难逃厄运。诸葛诞原本是诸葛亮最得意的门生,诸葛亮去世后,他一直在蜀汉朝野间游说,希望能够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然而,蜀汉覆亡后,诸葛诞的这一行为被曹魏朝廷视为大罪,最终也被处以极刑,就地正法。
除了对蜀汉遗老进行严惩之外,曹魏大军还对蜀汉的文化遗产进行了破坏。他们焚毁了大量的典籍文物,摧毁了蜀汉的文化根基。
蜀汉虽然只是一个割据政权,但在诸葛亮的推动下,曾经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诸葛亮不仅在蜀地大兴学校,还从中原大量征召文人学士前来任教。在他的努力下,蜀汉文化一度空前繁荣。
然而,这一切在蜀汉覆亡后,都付之一炬。曹魏大军在占领蜀地后,对蜀汉的文化遗产视若无睹,大肆焚烧和破坏。很多珍贵的典籍和文物就这样灰飞烟灭,从此无迹可寻。
蜀汉的文化从此中断,只留下了一些残存的遗迹和文物。后世虽然有人对蜀汉文化进行了一些考证和研究,但由于当年的大规模破坏,很多东西已经无法完全复原。
除了遗老和文化遗产之外,普通的蜀汉人士在蜀汉覆亡后,也经历了命运的沉浮。他们的下场各不相同,有被录用的,有被流放的,也有逃亡他乡的。
一些蜀汉官员在蜀汉覆亡后,被曹魏政权录用为官。他们中有人出于无奈,有人则是看中了曹魏的实力。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些人最终都选择了效忠曹魏。
另一些人则遭到了流放的命运。他们中有的是因为曾经追随诸葛亮北伐,被视为罪人;有的则是因为在蜀汉时期的言行得罪了曹魏朝廷。无论是哪种原因,他们都被流放到了边远的地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还有一些蜀汉人士则选择了逃亡他乡。他们无法接受曹魏的统治,又不愿就此投降,只能背井离乡,到其他地方谋生。这些人中不乏文人学士,他们在逃亡的过程中,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结尾
总的来说,蜀汉人士在蜀汉覆亡后,命运各不相同,有的被录用,有的被流放,有的则选择了逃亡。他们的经历折射出了蜀汉覆亡后的种种动荡和变迁。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