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个人观点,欢迎交流、点赞、吐槽,如果您觉得还有意思,请点击右上角"关注")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秦、赵两国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关于长平之战,人们总是有不少的争议。因为战争开始前,秦赵两国势力相近,谁也没有吞掉对方的绝对把握。战争初期,赵国名将廉颇指挥赵军在前方主动采取守势,彼时秦将白起还没有被派到前线,战争态势总体胶着,谁都没有占到大便宜。导致局势扭转的关键因素是换将,秦王派白起秘密潜入一线指挥,而赵王将老将廉颇换成了毫无经验的名将之后——赵括!这因为这一明显臭棋,致使无数赵国的拥趸捶胸顿足,认为只要是廉颇在,赵国就能守住长平,甚至最终战胜秦国。当然,赵括也理所应当的变成了赵国之败的背锅侠。历史真是这样的吗?
要说廉颇能否守住,先得从赵括这个人说起,就是赵括是否是长平之战的最佳人选?客观上,孝成王用赵括没有大错,错在用得太重了。不考虑结局的话,赵括的观点无可厚非,上党地区秦赵两个超级大国形成对峙,五十万大军对峙三年,消耗巨大,比拼国力于赵不利,寻求战机也是应当。赵括之才,用今天的话说,技术知识一流,就是操作决断不行,如果用在军前当参谋,应是最合适。抑或给予小股兵权加以历练,赵括难保不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将。但赵孝成王把一个没有任何实战阅历的人拜为了大将,而且是关系国运的上将军,这也就太意气用事了!以当时赵国蒸蒸日上趋势,应以稳为主,没必要一下子摊牌,战略上对秦应该采取怀柔的守势,上党对峙本不应该,主动求战更是大忌。反观廉颇,一个大名鼎鼎的老将,对局势洞若观火,也没有一战成名的渴求。上党对峙前期也是成绩显著,对秦主动采取守势,让秦国找不到任何机会。在国力相当的前提下,廉颇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但是,历史老儿总爱说但是!赵孝成王这个有为之君为什么要换将,并非其心血来潮,实在是国力支撑不住了。上党对峙,强如秦国都不断对老百姓加税,秦昭襄王都要压缩个人开支来支持前线,赵国国力本不如秦国,其压力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长平之战,赵国之败实败于国力不支,赵括只是加速了其进度而已。要是换成了廉颇,这个过程可能会拉长,或许会有一个更加体面的失败,但结局很难改变!
抑或可以这样总结:长平之败,败于赵括;赵国之败,实败于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