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年,明成祖朱棣在朝堂宣布,迁都北京的决定,朝臣们面面相觑,他们没有想到皇帝会把首都搬去抗元前线。
朱棣为什么会迁都?
南京历史上是六朝古都,王朝定都南京的朝代,存在的时间都不长。
最早定都南京的是,孙权在公元222年建立的东吴,存续时间58年。
之后南迁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是偏安一隅的政权。
大明朱元璋定都南京,在他心中这里是暂时的。他的家乡凤阳,还被定为大明的中都。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让太子朱标去西安等地去考察首都选址,但随着太子去世,迁都的事情就被丢在一边了。
朱元璋在世时,觉得南京对大明朝的国运不利,还曾在《祀灶文》中提到过迁都的事,说“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 。
老朱去世后,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可是建文帝登基短短几年,就被赶下台了。
通过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从自己的封地北平一直杀到南京,最终成为大明第三位皇帝,明成祖。
大明建立几十年后,统一了全国,南京地理位置的缺陷开始显现。
大明的北边的敌人很强大,包括逃亡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大明亟待在北面加强控制。
朱棣14岁去北平就藩,那里算是他的半个故乡,也是他的中兴之地,有他熟悉的一切,人、地理环境、气候等等。
在南京,朝堂上南方官员的势力太大,前朝的势力,让朱棣无法施展他的施政理念。 他急需回到北平,去平衡朝堂势力。
1421年朱棣宣布,要迁都北平,朝堂大臣的意见自然是不一致的。
但朱棣必须要做,一方面他是实现父亲朱元璋的遗愿,另一方面他需要通过迁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当然朱棣也不是一拍脑袋就选定北平做首都的,他综合考虑了军事、经济和思想多种因素。
北京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方的中心地带,便于控制全国。北京距离长城很近,是保护大明非常重要的屏障,大明是天子守国门。可以利用北京的地理优势,对抗北元的残余势力,更好地巩固明朝的统治。
北平曾经是元大都,城市的建设轮廓清晰,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北平这才有了成为大明的首都的可能性。
这里拥有大量的人才很文化底蕴,北京是中国历史上最适宜的首都之一。
迁都北平,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一点,迁都北京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社会格局。
经过十年的建设,新皇宫紫禁城落成,朱棣1431年,将首都迁往北平,并改名北京。此后几百年,中国的首都基本都在北京,大明的皇宫紫禁城也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