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制订的“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核心战略,就是一个最大的阳谋,它意味着几乎等于明着牌对国民党说,“东北我吃定了,你们要不要来抢抢看?”
对蒋校长来说,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扎实的东北就是一个坑:不入坑吧,极其不舍得;入坑吧,就再没跳出来。
蒋校长认为,“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如东北为对方所有,则华北不保。”因此他一拍桌子,大声喊道,我来!我跟!而这一来一跟,就输了个精光。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曾评价说,“四平之战后,国军一举获胜的良机和优势一去不返。林部利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城市得到喘息,迅速重整部队,到1946年底,增至36万人,1947年夏,增至50万,1948年冬辽沈决战之际,已成百万大军。”
国民党败退大陆后,蒋校长也把“锅”甩到了马歇尔头上,说他原本无意在关外大打出手,只想把部队开到山海关完事,在马歇尔的怂恿下才决定出关一争雌雄。
蒋的话虽有明显的诿过意图,但也有一定的可信度:1946年6月14日,美国签署《长期偿付租借物资协定》,向国民党提供价值超过五千万美元的装备物资,6月27日又决定为国民党提供八又三分之一航空大队的装备和费用,这不是鼓励蒋校长大打出手吗?
但与此同时,美方又认为,国民党压根没有能力依靠军事解决东北问题。
接替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魏德迈曾于1945年11月发表评论,认为“国民党军队靠现在的力量——包括美国已经提供的援助在内,根本无法控制华北,更不要说东北了。”
马歇尔也认为,自内战开始,就已无力消灭对方,国民党不可能靠速战速决取胜,战争持续的话,国军必败。这也是他坚持调停的一项重要原因。
回头来看,已经坐上牌桌且输个不停的蒋校长,在东北的豪赌其实原本还是有机会及时止损的。
1948年上半年魏德迈视察华北军事时建议:把东北国军全部撤回长城以内,强化华北防务,若华北不保,华中亦险,华中危急则整个大陆将发生动摇。
由于各种原因,蒋校长没能采纳魏氏这一建议。等他后来想把东北军队收缩到锦州时,又受到了卫将军、廖耀湘等将领的反对,如此最后一次止损的机会也就丧失了。
国民党在东北军事的彻底失败,就像推倒了第一块骨牌,接下来连续倒下的是华北、华东等,等待他的只能是输光跑路了。
所以,对蒋校长来说,东北就是一个巨坑,一个他跳进去根本爬不出来的巨坑。
我们设想一下,假若他在1946年就敢于放弃东北,或者1948年上半年将东北国军全都撤到锦州,后面会是什么走势呢?至少不会输的那么难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