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叩君门万里赊,惊闻远戍度龙沙。文章只道金难铄,谣诼翻成玉有瑕。减死蔡邕方出塞,哀时庾信未还家。可怜交橐归来日,岂有明珠载一车。(王摅.《闻汉槎谪戍宁古塔》)
熟悉清宫剧的朋友对宁古塔这个词想必不会陌生,特别是皇帝雷霆大怒,下诏某某某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叙用。这个时候大臣吓的两脚瘫软在地,晚上回家就上吊自尽了。宁古塔到底是何许地方,竟有这般魔力,让人不寒而栗,今天的文章就来讲一讲宁古塔的故事。
宁古塔,系大清帝国设置的宁古塔将军驻地,也是清朝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的东北边疆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是当时大清帝国在东北的第一边防重镇,其地址大致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海长公路古城村附近。
崇德元年(1636年),首任宁古塔将军巴海奉命建造宁古塔城,8年后,清军入关,关外防务空虚。与此同时,沙俄开始向东北积极渗透扩张,所幸巴海将军指挥得当,以微弱兵力抵御了沙俄的入侵。康熙五年(1666年),因为战略防御的需要,清廷将宁古塔将军驻地迁往新城(宁安市境内),以便统筹协调对俄战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大清帝国与沙俄帝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法律条约的形式确定了清廷与沙俄的东部边界,此后大清帝国与沙俄帝国在东北停战,东北进入了长期和平状态。
随着局势的稳定,宁古塔作为边防重镇的军事功能逐渐削弱,但由于宁古塔地区极端寒冷艰苦的环境,使得宁古塔有了另外一下功能,那就是流放犯人的露天监狱。再加上清廷入关初期,中原地区反清复明运动此起彼伏,且清廷以异族入主中原,内心充满着不自信,于是对意识形态和文化斗争上异常敏感,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四朝屡行“文字狱”,大量政治犯被流放发配到宁古塔。因受科场舞弊案牵连的吴兆骞,在发配宁古塔途中就有感而发: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至夏,大风雷电接连不断。秋冬更甚,九月河面尽冻,一望千里尽白茫茫积雪。”
清初著名才子金圣叹因为收藏了几句“逆谈”(反清书籍),就被清军抓住,并全家流放宁古塔。清初思想家吕留良的孙子吕天池,也因为“文字狱”,全家流放宁古塔。因为路途遥远,押送的清军兵丁肆意打杀,在中途往往死亡过半,沿途看去皆是皑皑白骨。即便九死一生,到了宁古塔,这些来自中原、特别是江南温暖之地的文人,哪里受得了宁古塔苦寒的自然环境,多半熬不了几年,全得交代在宁古塔的皑皑白雪里。
是故,宁古塔也就成为了清朝政治犯的“死亡集中营”。当然了,清廷200多年源源不断向宁古塔流放政治犯,这些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这在无形中将汉文化传播到这里,让宁古塔这苦寒之地,有了文化的滋润。清朝末年,清廷废除了封禁政策(柳条边禁),允许并鼓励汉人到东北屯垦开发,东北以及宁古塔地区也从苦寒之地逐渐演变成了鱼米之乡,宁古塔的血泪也就成了往事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