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北魏长期都于平城,而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农业发展。随着北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平城的人口越来越多,粮食供应不足问题凸显,外地运粮成本高。
而且,平城是用武之地,不利于文治。出于统治和发展的需要,孝文帝继位后,萌生了迁都的念头。他将新都城的位置锁定在了洛阳。他认为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国都,是儒学文化的中心,有利于吸纳先进汉文化,进行有效治理,同时可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
这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决定,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开始。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在孝文帝的励精图治下,北魏政权逐渐变得繁荣昌盛。与这繁华气象相伴生的,还有佛教文化的兴起。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到了北魏时期,佛教文化更是达到了鼎盛。在孝文帝的推动下,洛阳的佛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永宁寺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一座皇家寺院。
永宁寺的修建,与一位名叫胡氏的女子密切相关。孝文帝元宏死后,其次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宣武帝迎娶了司徒胡国珍之女胡氏。此时胡氏还只是宣武帝的一位妃嫔,她为宣武帝生下了皇子元诩,也就是后来的孝明帝。
孝明帝继承皇位后,尊胡氏为皇太妃。后来,精于权谋的胡氏除掉了当时的高太后,临朝听政,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皇太后。后世也称她为“灵太后”或“胡太后”。
这位灵太后虽然在争权夺利上手段狠辣,却十分笃信佛法,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极大的热情。在她的倡议和主持下,永宁寺开始动工修建。这座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成为当时洛阳城中最为壮观的佛教建筑之一。
在这座皇家寺院中修建的一座高达九层的木塔,更是寺院中的瑰宝,一经建成就成了当时洛阳城的地标性建筑。
木塔的每一层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据说,这座塔的高度达到了惊人的14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木塔之一。每当夜幕降临,塔上的金铃随风摇曳,发出悦耳的声音,仿佛在向天际散播着神圣的梵音。
然而,这座辉煌的佛塔并没有能够永远屹立不倒。在北魏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频繁,永宁寺塔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最终,在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的一个夜晚,雷电击中了永宁寺塔,引发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持续了整整一夜,将这座宏伟的佛塔化为了一片废墟。
曾经的繁华与宏伟,就这样变成了一堆灰烬,又被历史的尘埃层层掩埋,归于沉寂。时光流转,一千多年后,永宁寺塔以另一种面貌重现于世。
1979年春,考古工作队全面发掘了洛阳东郊的北魏永宁寺塔基遗址。塔基位于寺院中心,是一处高出地面五米左右、分为上下两层的方形土台。塔基中心现存一方形竖穴坑。
据当地村民反映,清朝末年修建陇海铁路时,某军阀误信这个土台是汉质帝的静陵,就派兵进行盗掘,盗洞就挖到了塔基的中心。那个方形坑应该是木塔的地宫。但因遭受盗掘,其形制已不清楚。
考古人员在塔基中发掘出土了大量与佛教艺术有关的泥塑像,还有一些石雕、瓦当等建筑材料。此外,还有一些珍珠、玛瑙、水晶、象牙和铜钱等历史遗物,数量不多。
遗憾的是,出土的泥塑像中,较大型的都有残损,没有一件完整的。而小型泥塑像则出土了三百多件,多为贴靠在墙壁上的影塑,也就是靠墙的一面被削平,以便于粘贴。因为当年木塔毁于大火,这些塑像的身与首均已分离,上面的彩绘颜色也多以剥落。
尽管如此,这些泥塑像造型精致,形态秀丽,仍要比同时期的石窟造像更精美、更细腻,也更生动,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塑像中的服饰、发髻、冠巾等多不相同,其中几件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