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满江红》让秦桧陷害忠良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那些前赴后继且以命相搏的人,不会平白为了岳飞的“遗言”而做出牺牲。他们是愿以心中的信仰为根基,为后人铺就一条不屈不挠之路,擎起一份保家卫国的情怀,且燃起生生不息的力量。
一阙《满江红》写出了岳家军的英武和不甘,也映衬出了秦桧心中的懦弱和猥琐。
电影有一点说的没错:秦桧是个文人。
也正是因为秦桧是个文人,他才会在乎声誉,在他从政之初也确实曾是个“硬骨头”,甚至做出过“抗金”的姿态。
南宋思想家朱熹曾为秦桧辩护称:“秦会之是有骨力,惜其用之错。他是见得这一边难成功,兼察得高宗意向亦不决为战讨计。”
那么,秦桧是如何一步步从“谏臣”走向“奸臣”之路的呢?本文将结合《宋史》等文献还原一个真实的秦桧。
一、出身寒微,攀上贵妻
秦桧在入仕之前曾是个教书匠,他的父亲倒是有官身,不过是个县令而已。倘若秦桧一直教书育人,大宋的局势也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没有秦桧也会有其他奸佞,替代他去做“议和”“构陷岳飞”之事,这是大环境的产物,是巩固皇权的必由之路。
秦桧的出身不高,但是志向远大,这是他必然会走向仕途的主要原因。他曾作诗云:“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这首诗大有黄巢“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韵味,充斥着浓郁的野心。
《岳飞传》中称秦桧是“高考状元”,事实上,他参加科考后,也不过是“进士及第”罢了。过了“招生线”的秦桧并没有停下奋发的脚步,而是继续参加了词学兼茂科的考试,终于得以入职北宋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
倘若秦桧接下来只靠自己努力,八成很难得到话语权。他很幸运,得到了一个背景深厚的岳丈家族。
宋朝流行“榜下捉婿”,按照这个习俗推断,秦桧或许也是由此成的家,或者至少是在科考后结的婚。
秦桧的老婆王氏出身较为尊贵,王氏一族发迹于北宋名相王珪。王珪有一位外孙女可是大名鼎鼎,她就是李清照。王珪的其中一位孙女嫁给了奸相蔡京,另一位孙女便是秦桧的老婆王氏。虽然王氏嫁得不够好,可是王氏自己的资源深厚啊,她本人可是北宋“六贼”之一的童贯的干闺女。
您就瞧瞧王氏周遭的这些人脉,她想“濯清涟而不妖”都不可能,何况她的父亲王仲山也不是什么好官。
最终,事实验证了一切,王氏家族及其亲眷几乎都是“降金派”。王氏本人毫无肚量、嚣张跋扈、自私自利,心中哪里会有家国情怀?不过是蝇营狗苟的个人利益罢了。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秦桧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二、初入朝堂,力主抗金
都说环境造人,曾经为人师表的秦桧真的是受王氏影响,才会变得奸诈不堪吗?还是说这就是他骨子里的秉性呢?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能造枭雄,也善于生产奸雄。秦桧的变化,恰恰反应了宋朝地位的变迁。
初入仕途的秦桧,坚持着文人的执念,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底线。
公元1126年,这是靖康元年。宋徽宗扔下江山子民跑路,儿子宋钦宗被迫登上了帝位,面对着国破的山河,忧心着自己的命运。
这时,朝中分为了两派,一方是主战派,一方是求和派。
二十多年前的澶渊之盟稳住了辽朝,便有人提出效仿以求自保。在两方僵持不下之时,此时已经三十七岁的秦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主战派的阵营。
秦桧认为,朝廷不该向金人示弱,从而灭了自己的志气。于是,秦桧上书宋钦宗,直言最多割让“燕山一路”,要加强守备,并且拒绝求和。
宋钦宗自然是没有答应秦桧的意见,而是将他调了个职位。这个职位有点玄妙,在秦桧眼里,它分明就是为了求和而设立的,所以他三次上奏请求辞去职务,此时他的意志尚算坚定。
此后,朝廷打算割让出太原等三镇。当时,朝廷有70人同意此方案,仅有36人提出了不赞同,秦桧便是坚定的反对者。有意思的是,宋钦宗非但没有降罪于他,反而给他升了官。
临危受命的宋钦宗在位时间只有一年多,可是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举措是凌乱的。就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他先后拜相、罢相的人便有26人。他急于应对危险的境遇,却屡屡做出错误的判断。最重要的是,当时的救国之策都被他否决了,而误国谋略反而被他欣然笑纳。
在这一系列的误国的施政举措中,信任秦桧必须名列其中。
秦桧的气节稍纵即逝,那是他一生中腰杆挺得最直的时光。
三、亡国被俘,获宠南归
《满江红》的电影里有一封密信,是金兀术(完颜宗弼)写给秦桧的,金兀术何等高傲,却曾单独设宴款待秦桧,而左右侍奉之人竟然都是北宋朝廷的王公贵戚和姬妾。在所有宋人唯有卑躬屈膝才能苟活之时,为何只有秦桧受到礼遇呢?
当初,秦桧信誓旦旦地提出抗金,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文官不了解战争的残酷,甚至有着“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底气。然而,随着徽、钦二帝被虏,这一干亡国之臣一路北上,到达金人之地时,求生的本能让许多人丧失了人格。还谈什么文人的气节?还号召什么抗金救国?保住自己的蝼蚁之命,远比复国更有价值。
在一路见证了后宫女眷的惨状后,在深受牵羊礼的屈辱后,秦桧再也不会大言不惭地支持抗金了,他只有邀功、谄媚获取生机。
当时,诸多大臣守节不屈,唯有秦桧选择屈服。从此,他的脊梁再也挺不起来了。
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金人先后扶持张邦昌的“大楚”政权,以及刘豫的“伪齐”政权。与此同时,宋高宗建立了南宋,偏安一隅。
无独有偶的是,后来回归南宋的秦桧恰巧向宋高宗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它与金人扶持伪政权的目的不谋而合,便是划江而治,分裂大宋疆土。
这件事也被看作秦桧是细作的一个证据,因为支持刘豫的是完颜昌,而秦桧便是徽、钦二帝被废为庶人后,由金国皇帝赏赐给完颜昌的宠臣。
秦桧所做的一切也是他极力去掩饰的,他的劣迹不能留痕。
在完颜昌的数次征战中,秦桧这个参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已不得而知,但是他确实曾在楚州之战时写下过劝降书。当时,楚州全城宁死不屈,坚守到最后宁肯吃树皮,仍然拒不投降。城破之日,全城兵将和百姓都以残躯与敌人共赴死,即便是柔弱的妇人也用尽力气拼死一战。面对此情此景,秦桧的心可曾痛过?
他要活,他必须活,他可以无视所有百姓的苦难,只为了能重返南宋。因为他是文人,他要一个脸面,他更要落叶归根和荣归故里。
公元1130年,此时的南宋已经建国四年,秦桧终于回到了朝堂之上。他自称打晕了看守的金兵,抢到了一艘小船,这才回到心心念念的故土。
朝堂之上自然有人质疑,可是保他的也大有人在。他就这样轻松地摆脱了金人的控制,从此逍遥地过上了富贵日子。
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岳飞一般,在生死面前还能大义凛然,秦桧的求生本能注定了他必须卖国求荣、害人保命。
动嘴皮子其实是最轻松的事,上下嘴唇一碰,便可表达心中所想。文人的出身让秦桧保持着一种自傲,这种傲气是他自以为是的天真。当他尝过人间疾苦,体味过生死一线时,才会做出最本能的反应,那就是投降保命。
四、残害忠良,千古冤案
曾经被俘的经历颠覆了一度主战的秦桧,从金国归来的秦桧见证了金人的凶悍,为了保住南宋江山,开始当起了求和派的领军人物。
作为主战派的主力,岳飞也是行动派,他所坚持的与秦桧截然相反。不同的政治理念势必造成分歧,而岳飞的死也常被看作是秦桧和金兀术之间的交易。
所向披靡的金兀术无论是战场上,还是政治韬略上都被岳飞死死地钳住了命门。屡战屡败的金兀术在写给秦桧的书信中提到:“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如果只是单凭秦桧的一己之力,还不足以撼动岳家军。因此,岳飞之死常被后世揣测为是他不懂政治,他得罪的其实是宋高宗。
最初,岳飞提出迎回“二圣”(徽、钦二帝),这让宋高宗极其尴尬,生怕自己的地位将不保。当然,最先提出这个想法的是宋高宗本人,但这可以是他的谦辞,却未必是真心。而岳飞的极力主张,自然让宋高宗心生不安。
公元1137年,宋高宗会见岳飞,语重心长地将“中兴之事”托付给他,并为其扩充了军营。倘若岳飞真的不懂权术,他应该继续坚持迎回“二圣”才对。但是,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却再也不提这件事了。
岳飞真的不懂政治吗?恐怕他真正不懂的是帝王心术。秦有王翦索要田产以自污,汉有萧何败坏名声以自污,唐有郭子仪讨要美妾以自污,这些名臣无不是通过这种无奈的方式自保,因为太过完美的臣子,必然会让皇帝生出疑心。没有能让皇帝拿捏的把柄,你让皇帝怎么安心?
宋高宗忌惮岳飞,更不想岳飞误事。
公元1141年,金国准备重新与南宋议和,此时最大的障碍便是岳飞。不久,岳飞遭到弹劾,被捕入狱,主审官查明岳飞的冤情,而秦桧的回答却是:“此为上意。”暗示这一切都是宋高宗授意的。
“绍兴和议”达成后,韩世忠就岳飞被捕之事诘问秦桧,秦桧仅以“莫须有”三个字回复。“莫须有”何以让天下信服?“莫须有”当真能平民愤?
为了加速岳飞的死亡,秦桧在宋高宗的心上“插”了一把刀,他诬告岳飞:“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受诏不救淮西,其罪当诛!”
这条条罪责都在动摇宋高宗的皇权,让他如何不畏惧手握兵权的岳飞?岳飞得杀,不杀不足以捍卫皇位,不杀不足以安抚自己这颗脆弱的心。更何况,没有子嗣的他,不是经常被岳飞催促“立储”吗?宋高宗想杀岳飞,他缺的就是秦桧这最后一把柴。
公元1142年,宋高宗冷酷地下旨:“岳飞特赐死!”岳飞满腔冤屈和壮志未酬,在狱中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自此,一代良将贤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年,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的是“尽忠报国”,后世演绎为了“精忠报国”,不过,无论是哪几个字都足以让人心生敬佩。从那时起,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将满腔爱国之情挥洒于疆土之上,他毕生都在守卫山河,然而他终究是被辜负了。
五、天理昭昭,遗臭万年
《满江红》的故事背景是岳飞死后的第五年,此时的岳飞还没有被平反,而秦桧依然是位高权重的宰相,依旧以权倾朝野之势左右时局。贤臣背负骂名,奸相祸害千年。最终,秦桧得以善终,死后谥号为“忠献”。
难道苍天当真如此不公吗?
不,天理昭昭,因果报应不爽,这是定律。
秦桧一生无儿无女,唯一的儿子还是兄长家过继而来。从他决定弯腰的那一刻起,他就不配再留儿女在人间,后世子孙不该为他背负骂名。
而宋高宗唯一的儿子早夭,五个女儿全部被金人俘虏,夭折于金兵摧残之下。他在屡次难逃中受到惊吓,此生再无子嗣。
尽管宋高宗至死不肯为岳飞平反,始终将秦桧捧在手心上,然而事实终究不容掩盖。
宋高宗养子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洗刷了冤屈,那些被秦桧费尽心机篡改的史料也得到了矫正。直到宋宁宗继位,秦桧的恶行才公之于众,改谥号为“谬丑”。
是非公断自在人心,没有人能斗得过时间。
胡适曾这样评价秦桧:“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
秦桧有功吗?或许是当初金人要扶持张邦昌时,他极力反对,甚至冒死写下了《乞存赵氏议状》,要求金人立赵氏为帝之功。这是他最后一次挺起脊梁,此后无论他做出过什么,都无法掩盖自己陷害忠良、卖国求安的丑恶罪行。
所以朱熹又说:“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万死而不足以赎买。”
最后,借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结束本文:“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人民永远是历史的见证者!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