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八年(1869年),经过多年的血战,清军逐渐在甘陕战场上取得了优势。同年二月,清军攻破叛军重要据点董志塬(今甘肃庆阳),歼灭叛军10万余人,叛军最精锐的董志塬十八大营遭受重创,甘陕局势为之一振。董志塬之战后,叛军首领马化龙(也称马朝清)密召诸路叛军退守老巢金积堡,并在金积堡外修筑大大小小的寨堡数百座,云集叛军十余万人,且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悍将。
董志塬之战后,左宗棠随即准备攻打金积堡,计划毕其功于一役。左宗棠以湘军第一悍将、老湘营统帅刘松山为北路清军总指挥兼前敌总指挥,全权指挥攻打金积堡的战事,左宗棠则坐镇西安,居中调度。刘松山,字寿卿,清湘乡县人,是湘军中极能打的悍将,打过太平军和捻军,战功赫赫、战斗经验丰富。同治七年(1868年),刘松山奉诏率2万老湘营湘军入陕平叛,凭着过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老湘营悍不畏死的气势,刘松山成为叛军最大的梦魇,陕西境内的叛军也相继被荡平。在董志塬之战中,刘松山运筹得当,指挥有术,大破叛军,成为左宗棠麾下最重要的将领。
同治九年(1870年)春,刘松山相继攻破金积堡外围堡寨数百座,但因为叛军的顽强抵抗,导致清军伤亡惨重,湘军悍将简敬临及麾下4营湘军(1营500人)2000余人,在攻打金积堡外围最大的屏障九旗堡时遭叛军伏击全军覆没,简敬临被叛军生擒活剐,清军的进展尤为不利。
与此同时,叛军内部也不好过,因为长期的围困(刘松山在金积堡外围挖掘了3到长壕,彻底阻绝金积堡与外部的联系),堡垒物资紧缺,粮草匮乏,每天都有大量的叛军和叛军家属被饿死。于是,马化龙有了归降之念头,并派人与清军接洽。刘松山知道马化龙的意思后,本着减少伤亡的原则,决定答应马化龙的乞降。但与叛军打交道多的董福祥劝谏刘松山,说叛军言而无信,不能相信,就算叛军要投降,也要让叛军主动走出金积堡,交出武器才行。但是刘松山希望尽快结束战事,减少伤亡心切,遂拒绝了董福祥的劝谏。
为表示诚意,刘松山决定亲自前往金积堡外与马化龙当面洽谈,可惜刘松山的诚意终究是没有感化叛军,马化龙的侄子马五,是个死硬分子,他反对叔父马化龙的归降策略,遂趁刘松山与马化龙在堡外洽谈时,组织数十名射术好的叛军,用火枪同时向刘松山开火,刘松山身中十余弹,摔下马来,身负重伤,幸而卫兵奋力拼杀才勉强逃回清军大营。不久后,刘松山病情加剧而亡,年仅38岁,刘松山临终前,对董福祥说道:
“悔不听尔之言,致贼中要害。吾死矣,三湘子弟随吾入不毛,犹子锦棠(刘锦棠)于军事,尚有经验,可辅则辅之,不然,尔自为之。”
刘松山将自己26岁的侄子刘锦棠和老湘营托孤给董福祥。刘松山被杀,导致左宗棠震怒,他发誓要血洗了金积堡不可,刘松山的去世,也导致老湘营群龙无首,一时间甘陕局势有崩溃的危险。关键时刻,左宗棠力推刘锦棠接任老湘营统帅,董福祥也极力拥护刘锦棠为统帅,在军事会议上,董福祥按着配剑说道:
“萧何举韩信,非老成也;张耽荐谢艾,非旧德也;吴孙权用陆逊,非名公巨卿也才之所推,即以之拒敌。虎生三日自能食肉’不须人教也。必宿将而后总帅?”
最终刘锦棠接管老湘营,几个月后,刘锦棠率军攻破金积堡,将马化龙等叛军首脑骨干7000余人全部凌迟处死,为自己的叔父报了大仇。
上一篇:阳泉市的元朝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