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写完《琵琶行》后,解救琵琶女了吗?
创始人
2025-07-05 07:32:34
0

《琵琶行》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千百年来,传颂不绝。

白居易在诗中刻画的琵琶女,其身世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这首叙事诗到底是诗人的真实经历,还是凭空编造的呢?

琵琶女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呢?

其实,这个琵琶女,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在明代蔡东藩所著的《中华野史》中,详细记载了琵琶女裴兴奴的人生经历。

开元年间,长安有这样一户人家,丈夫是一个小吏,妻子是歌伎从良,夫妻俩都很喜好音乐,婚后生了一女,起名裴兴奴。

裴兴奴便是诗中的琵琶女。

兴奴天生一副好嗓子,三四岁的时候就能用稚嫩的童音,唱出甜润婉转的歌。

当时长安有一位出名的音乐家叫李龟年,李龟年和裴家父亲是好友,他很喜欢有唱歌天赋的小兴奴。

然而好景不长,裴兴奴5岁时,一场瘟疫带走了他的父母。裴父在临终前将女儿托孤给了李龟年。

此后,李龟年精心培养兴奴。

兴奴稍大一点,被送到许合子门下学习。

许合子是唐玄宗时期红极一时的歌伎,人漂亮,歌喉甜美,被选进教坊司,专门为皇帝和妃嫔表演,简直就是皇家一级女歌手。

有了这样一个顶级的师傅教导,兴奴进步很快。10岁时在人前演唱,便一鸣惊人。

同时她还师从琵琶高手雷海青,学了一手精湛的琵琶技。

经过一段时间的登台练习之后,裴兴奴的弹唱技艺越发成熟,13岁那年,已经被选入教坊司。

诗中云:

“十三学乃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便是讲的这一段经历。

教坊司是唐朝专门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隶属于礼部,就相当于是皇家歌舞团。凡能选入教坊司的,全部都是技艺超群的人才。

由此可见,裴兴奴弹唱的技艺与天赋是达到一流水平的。

年纪轻,容貌俏丽,弹唱绝佳,裴兴奴很快成了名动京城的一流歌伎。

雪片一样的演出邀约向她砸来,数不尽的达官显贵,竞相一睹她的风采,还有不少心怀鬼胎的公子哥儿,热情邀请裴兴奴来参加酒局。

裴兴奴的演出费水涨船高,而且每一场演出都能收到惊人的打赏。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热情的粉丝追随。

年少无知的兴奴在名利场中沉醉了。日日夜夜,她不是在表演弹唱,就是在酒宴中和贵人们应酬。至于私生活,更是混乱不堪。

就像《琵琶行》中写的:

“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奢靡无度,光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大诗人李白看不下去她如此堕落,前来拜访时,还特意写下一首诗,试图以诗来规劝她,不要一味沉沦堕落。

然而裴兴奴毫不在意。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一晃几年过去。

转眼到了公元756年,狂风暴雨般的铁蹄彻底搅乱了太平的生活,安禄山的燕军攻进了长安城。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跑了,而来不及逃跑的官员和黎民百姓。只得遭受燕军的凌虐。

安禄山也想享受一把皇帝的待遇,于是他将滞留在长安城的,有名的歌舞艺人,统统抓起来,送到了凝碧池。

安禄山眯着眼坐在龙椅上,点名叫雷海青弹一曲“秦王破阵”。

岂料雷海青张口大骂安禄山忘恩负义。他怒吼道:”我食唐王之禄,要忠于唐室,你想听我弹琵琶,那是做梦!“

说罢,他举起琵琶向安禄山摔过去。

安禄山大怒,立刻斩杀了雷海青。

此时,裴兴奴也在场,她眼见老师惨死,大受刺激。

紧接着,安禄山又点名让裴兴奴表演琵琶。老师刚刚惨死,她也不甘心给安禄山这个贼子表演。

安禄山见她犹豫,大喝一声:“剁了她的手!”

幸好王维上前替她求情,裴兴奴才幸免于难。

经过这场大祸,兴奴惧怕不已,她连夜去了一个尼姑庵,带发修行。

直到长安被收复,百姓们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之后。裴兴奴才从尼姑庵搬了出来。

她本打算重操旧业,继续卖艺为生。可没想到,生意一落千丈。

原来战争刚结束,满目疮痍,经济萧条,大多数人缺衣少食生活困难,那些达官显贵们也无心娱乐。

裴兴奴赚不到钱,生活陷入困境。

这时,王维再次帮她。

王维有个好朋友,叫韦应物,在苏州做刺史。他给韦应物写了一封信,让韦应物收留裴兴奴,在府里做个姬妾。这样一来,裴兴奴不用再抛头露面,可以有一个稳定的归宿。

裴兴奴谢过王维,兴冲冲赶到苏州,却发现韦应物已去别处任职了,大失所望。

然而这趟苏州之行,几乎已经掏空了她所剩无几的积蓄。没办法,她只好在苏州租了一间房子,挂上“原京都名艳裴兴奴在此献艺“的招牌。

可没想到的是,苏州这里的人并不买她的账。他们认为,北方女子粗犷豪爽,不如江南本地女子细腻柔情,因此不屑光顾裴兴奴。

手里的银钱花完了,首饰也典卖的差不多了,兴奴走到了绝境。

这时,有个江西运木材的商人,刚好来到苏州。他听说长安红歌伎裴兴奴在此,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心里生了怜悯,又见裴兴奴年轻貌美,于是主动求娶。

他告诉兴奴,自己原配已死,要迎娶兴奴做继室。

裴兴奴当下也别无选择,便点头答应了。

就这样,曾经的红歌伎成了商人妇。

然而婚后的生活让裴兴奴大失所望。

首先两人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裴兴奴虽是歌伎出身,可从小便在乐人和文人身边熏陶,喜好音乐和诗词,骨子里是有文艺范儿的。

而这个江西商人满脑子就只有生意,是一个大俗人,并不懂欣赏音乐,甚至嫌弃琵琶声聒噪。

其次,商人重利轻离别,根本不在乎她。婚后商人经常把她一个人扔下,去外地做生意

婚后的头几年,商人对她还算马马虎虎,随着裴兴奴的年纪越来越大,容颜逐渐衰老,商人开始厌弃她。

就在白居易被贬江州的第2年,也就是公元816年,白居易在浔阳江口送别友人元稹的时候,机缘巧合遇到了裴兴奴的船,听到了船舱里婉转动人的琵琶声。

这才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裴兴奴的一番谈话,于是也有了那首传诵千古的名诗《琵琶行》。

白居易同情裴兴奴的遭遇,动了恻隐之心。

于是主动找到商人,劝说他,既然已经厌弃裴兴奴,不如和离,放她一条生路。

商人早就厌烦了年老色衰的裴兴奴,于是当即同意。他给了裴兴奴100两银子,两人正式和离。

此时兴奴已经年老色衰,不可能再从事歌伎工作。白居易索性好人做到底。他把裴兴奴安排到自己在洛阳的别院,让她做了一个看门守院的老妇。

十几年后。白居易无心在官场中沉浮,他回到洛阳遣散了姬妾安心养老。从此之后裴兴奴帮着他料理家务,直至终老。

《中华野史》记录的裴兴奴的故事,她虽然半生经历坎坷,波折不断,但幸好在晚年遇到了白居易,得到了一个比较安稳的归宿,也算是好结局。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这个故事并非史实。

按照《中华野史》中的说法,裴兴奴在唐玄宗晚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就已经名动长安了。

而安禄山大军攻破长安城,是公元756年。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时,裴兴奴至少是个15岁以上的少女了。

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创作《琵琶行》的时候,也就是遇到琵琶女的时候,是公元816年。

我们算一算,也就是两人在江边相遇的时候,琵琶女已经是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了,白居易则是44岁。

七八十岁将要走到生命尽头的一个白发老妇人,白居易还有必要去规劝她丈夫对她放手吗?

至于十几年后,90来岁的裴兴奴还能照顾60来岁的白居易衣食起居,那更是胡扯了。

其实,在《中华野史》中裴兴奴这一篇,是有多处明显错误的,显然是一篇经过颇多虚构情节的故事。

首先,书中白居易被贬江州的年份就是错的。

其次,安史之乱平息后,王维牵线,介绍裴兴奴去苏州找韦应物,明显也是虚构的。韦应物其人,从来没有在苏州工作过。

所以,《中华野史》中裴兴奴的故事,只能当小说读。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琵琶女裴兴奴,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真实的裴兴奴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裴兴奴并不是虚构人物,人唐朝真实存在的一个乐伎。

奇韵在两本真是可靠的资料中,查到了裴兴奴的些许信息。

在《中国舞蹈志》一书中,写道:

裴兴奴,疏勒人,西域音乐家。善弹琵琶,左手的“拢捻”即“推、吟、猱”技法娴熟。

古有“疏勒国”,为西域36国之一,也就是说,裴兴奴是个美丽的西域女子。

还有一本就是《乐府杂录》,书中说:

贞元中有王芬、曹保。其子善才、其孙曹纲皆习所艺,次有裴兴奴,与纲同时。曹纲善运拨,若风雨,而不事扣弦。兴奴长于拢捻,不(不字《琵琶录》作指)拨稍弱,时人谓: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

这本《乐府杂录》,也叫《琵琶录》,书里面记录了唐朝教坊中,乐伎日常生活,日常练习、演出,以及乐府中的音乐作品,属于一本音乐史料论著。

书中写:“贞元中有王芬、曹保。其子善才、其孙曹纲皆习所艺,次有裴兴奴,与纲同时。”

也就是说,唐朝贞元年间有对夫妻,王芬和曹保,他们的儿子曹善才,孙子曹纲,都是练琵琶技艺的,其次还有裴兴奴,她和曹纲是同一时期的艺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曹善才”,并非是人名,善才是指琵琶技艺卓绝的艺人或者老师,就是“能手”的意思,因为史料未记载曹保儿子的名字,所以书上用了这样一个称呼,叫他曹善才。

“贞元”指的是唐德宗贞元年间,也就是唐德宗在位的时间,公元785到805年,20年的一个时间段。

通过这段内容,我们可以得出,曹家祖孙三代人都在贞元年间这个时间段活跃在舞台上。那么,裴兴奴和曹家孙子曹纲是同期的艺人,也就是说裴兴奴也是活跃在贞元年间的艺人。

《琵琶行》开头作者自序的部分有这样一句: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琵琶女曾经跟随穆善才和曹善才学习琵琶技艺。

《琵琶行》中的“曹善才”与《乐府杂录》中的“曹善才”很可能是同一个人。

裴兴奴跟着曹善才学习琵琶,与曹善才的儿子曹纲年龄相仿,是同一时间的艺人,也便很说得通。

据此推算,在贞元年间(785-805),裴兴奴至多也就20几岁。

那么,裴兴奴就极有可能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初年,或者是唐代宗末年,785年左右出生,根本不可能是唐玄宗年间出生。

白居易出生在公元772年,可能比裴兴奴大十来岁或者七八岁的样子。

那么两人的年龄是相当的。

这样一来,就合理多了。

唐朝时期女子结婚早,生育早,女子十三岁就可以嫁人,十三四岁,十五六岁,那属于花季,等到十八九、二十岁,已经算大龄女青年了。

女子到了30好几、40来岁,已经抱孙子了。

40岁左右的年龄,也就符合诗中的情景了,“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因为年老色衰,来光顾的客人很少了,无奈嫁给商人做老婆。40来岁的女人,在当时的风月场上,确实算是年老色衰的老女人了。

真实的裴兴奴,极有可能是跟随父母,从西域来到中原讨生活的。

因为裴兴奴容貌美丽、音乐天赋好,从小进入教坊司学习。

她十几岁就红遍了长安城,在纸醉金迷中沉醉。

若干年后,她美貌不再,生意一落千丈。“弟走从军阿姨死”,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了,只得嫁给了一个商人。

816年的农历六月,商人出外贩货,负责在江边守船的裴兴奴,寂聊之下便弹起了琵琶,却因此而遇见了白居易。

真实的裴兴奴,确实有过一段绚烂夺目的时光,但她与李白、王维、许合子、雷海青这些名人并无交集。

至于她和白居易相遇聊天后,白居易是否“解救”了她,是否将她带走,史料中无从记载,不过奇韵认为,这是并没有的。

其一、琵琶女埋怨商人丈夫“重利轻离别”,但并不等于说丈夫苛待自己。

唐朝乐籍女子嫁给普通人做妻子,不再卖艺为生,这叫“从良”。

从良可并非易事,不仅需要赎身,还需要办理“脱籍”,也就是脱离乐籍,成为正常百姓,这就不仅需要花钱,还要经过繁琐的手续。

商人愿意如此大费周章,娶她回去做妻子,说明还是比较重视她的。

琵琶女口中的夫妻关系不理想,实际上是商人和她在音乐上缺乏共同语言,以及商人整日忙于做买卖,不能给她足够的体贴关怀。

所以说,琵琶女对婚后生活的埋怨,实际上更多的是矫情。她婚后,吃穿温饱,基本的小康生活,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她的苦,在于精神世界空虚。

因此琵琶女并不需要被人“解救”。

其二、白居易虽然本性善良,善于体察民间疾苦,但他还是相当有理智的。

当时已经45岁、久经宦海沉浮的白居易,思想成熟,办事稳重,可不是头脑发热、容易冲动的小伙子。

偶遇一个闺中怨妇,就要马上劝人夫妻和离,还要把妇人给安置起来,这成什么了?

搞不好,仗势欺人,抢占人妻的风言风语就传出去了。

再者,当时白居易已经触怒龙颜被贬官了,他自己都处在危机中,自保尚且艰难,他哪里还敢任性妄为呢?

根据诗本身和人物背景来推断,白居易和琵琶女聊天弹琴,各自诉说了心中的苦闷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

正应了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和琵琶女诉说苦闷后,白居易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写下《琵琶行》,这首诗自此便流传下来,传遍大江南北。

到了元朝,杂剧作家马致远,从《琵琶行》中获取灵感,创作了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

在这出元杂剧中,裴兴奴和白居易成了年轻时的恋人,结果白居易被贬,耽误了两人成婚。

商人刘一郎联合鸨母,趁机设局,制造白居易已死的假消息,骗娶了裴兴奴。

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巧遇裴兴奴,苦命鸳鸯终得团聚。

马致远的《江州司马青衫泪》,确实是个大团圆结局,看了使人温暖,使人畅快,却终究是故意编造出来的才子佳人故事罢了。

相关内容

原创 ...
往往是最普通的人,最终成就了历史上的种种伟大事件。耶佩尔市的老一辈...
2025-07-05 12:33:53
原创 ...
本文所有史料均来自于《二战史》一书,作者保证史料之真实性,同时无任...
2025-07-05 12:33:38
原创 ...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世界的各项能力都得到...
2025-07-05 12:33:34
原创 ...
俗话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当强势的希腊王后弗里德里克与西班牙...
2025-07-05 12:33:28
原创 ...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德国纳粹党党卫队的重要成员之一...
2025-07-05 12:33:15
原创 ...
话说罗成枪挑十二太保,靠山王杨林败退二十余里,收拾起残兵败将,正欲...
2025-07-05 12:33:15
原创 ...
早在西汉时期,一代名将霍去病率军千里奔袭,在漠北之战重创匈奴人,饮...
2025-07-05 12:33:02
原创 ...
1842年大家都知道这个日子,也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我国的国门就这...
2025-07-05 12:32:54
原创 ...
贾诩,东汉末期至三国曹魏的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的开国功臣、三...
2025-07-05 12:32:52

热门资讯

雍正王朝:智囊邬思道,是否有一... 《雍正王朝》是一部既经典又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耐人寻味。这部剧是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的,但有很多情节...
饥饿的盛世PDF电子版 : 乾... 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PDF电子版 张宏杰 / 重庆出版社 / 2022-8 下载:pan.b...
宋美龄为何怒扇驻美大使耳光?败... 说起宋美龄,她在抗战期间对国民政府最大的功劳,可能就是积极利用她在美国的资源介入外交事务,争取美国的...
侵华日军731部队林口162支... 7月6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黑龙江林口县人民政府联合公布731部...
原创 我... 蒙古曾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1961年的时候外蒙古成为联合国的一部分,就这样外蒙古成为一个...
原创 华... 1948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决议,调华野一、四、六三个纵队渡江南下,执行宽大机动的战略任务,并任命陈...
原创 历... 岳飞,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最杰出的兵马统帅,所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整,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原创 看... 作为清朝统治末年的国家重臣,这李鸿章所承担的责任自然无比重大。除了组建淮军之外,李鸿章也参与过其他重...
原创 这... 这位民国才女很牛,婚恋观更是霸气,主动提出与两个男人同居! 说起民国那可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西...
延安精神:永恒之光,照亮前行之...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一个地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孕育了一种不朽的精神—延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