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缕玉衣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一般而言,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其适用对象一般是皇帝和高级贵族。
作为高规格的殓服,金缕玉衣常常出现在“黄肠题凑”的特殊葬制中。需要注意的是,金缕玉衣是殓服,而黄肠题凑是葬制,主要服务对象是帝王、后妃和诸侯贵族。两者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两者非要比较,“黄肠题凑”无疑规格更高,更成体系,主人的身份也更高贵。
关于“黄肠题凑”,我先咬文嚼字分析。
所谓“黄肠”,即去皮后的柏木,露出黄色木心,形同黄肠。所谓“题凑”,就是柏木的放置方式。一是层层平铺,叠垒而成;二是“木头皆内向”,与同侧椁室壁板相垂直,其布局方式大致如上图:
当然,作为一种葬制,“黄肠题凑”又绝非堆积柏木这么简单。一般而言,“黄肠题凑”本质上就是一种木椁墓,主要包括“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外藏椁”四个部分,用柏木“题凑”只是最核心的部分。“柏木”名贵,有香味,抗腐蚀性强,常被用来打造优质墓葬。因此,能享受“黄肠题凑”绝非一般人。《郝氏续后汉书》就有记载:“汉兴,凡诸帝崩,缠以缇缯,以玉为衣,上襦下札,缀以金缕,便房,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一词最早来源于汉书。《汉书·霍光传》有载: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霍光是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也是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曾受命托孤辅政,后拥立汉宣帝即位,权倾朝野,地位尊崇,几乎无人能及。霍光死后陪葬于汉武帝茂陵,并受后代皇帝所尊奉祭祀。因此,对于霍光的葬制,汉宣帝开创性地运用了“黄肠题凑”这一葬制。
作为一种葬制,“黄肠题凑”在霍光这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有学者认为,题凑起源于西周,形成于东周,在西汉时期达到顶峰。目前,考古发掘的14余座“黄肠题凑”墓葬,大都是西汉时期的,而墓的主人大都是太后、皇帝以及亲王(如江都王刘非、定陶王刘康)级别的。到了东汉时期,大型砖石墓兴起,人们改木制为石制,用黄肠石取代柏木,真正意义上的“黄肠题凑”已经消失不见。
“黄肠题凑”为什么在西汉时期盛行呢?其原因无外乎,西汉经济发展较快,多有治世,而且人们沿袭秦代的墓葬传统,崇尚厚葬之风;进入东汉,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社会动乱、盗墓之风盛行,更为经济的砖石墓逐步占据了上风。“黄肠题凑”看似只是墓制形式,背后反映的却是汉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