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去看了《F1:狂飙飞车》的IMAX点映版,真是爽爆了!制作水准极致,视听效果震撼,剧情也超级经典,叙事风格简洁有力,完全不夸张地说,这部片子绝对是今年以来好莱坞最强的大片之一,尤其是暑期档结束后上映,其他电影压力山大!
赛车题材的电影向来有一套成功的公式,近些年像《极速风流》和《极速车王》都非常出色,即便是口碑稍微差点的《极品飞车》与《GT赛车:极速狂飙》也不失为值得一看的作品,国产的《飞驰人生》系列也带给大家不少惊喜,赛车这一题材真的非常有魅力。
但是,《F1》与这些电影完全不同,它不走传记路线,也不拍双雄对决,更没有打破常规的奇思妙想,它注重的是当下和未来,影片充满了热血和朝气,整部片的精神面貌独一无二。
先说下制作背景:这部片子由七冠王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担任制片人,苹果公司也不遗余力,专门开发了一套为拍摄F1电影量身定制的相机技术。得益于这些强大的资源,《F1》无论是从真实性还是专业性上,都几乎完美再现了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的赛场。对于F1迷来说,片中不仅有维斯塔潘、赛恩斯、拉塞尔等车手的亲自客串,连周冠宇也有露脸,简直就是F1迷的天堂!
说实话,我本身只是个普通影迷而不是赛车迷,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得不佩服这部电影的赛车感和高水准的专业素养。电影里有大量赛车镜头,突破了传统的第一人称视角和近远景切换,尝试了各种新的观察角度,让你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丰富感。
此外,电影采用了全新的拍摄技术,细节捕捉极其到位,车身震动、空气流动等高速运动中的细节一览无余。加上IMAX格式的高帧率、高分辨率和强大图像处理能力,再加上宽大的银幕展示,真的让人觉得《F1》是少数几部值得在IMAX影院观看的电影之一。
不过,作为一部电影,《F1》在展现赛车的震撼感时也巧妙地扬长避短,突出了赛场上快速变动的戏剧性和那些短暂却闪耀的高光时刻。电影中的角色互动、意外的战术配合,以及不完全符合现实的特写镜头,都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汉斯·季默的配乐虽然不算特别抓耳,但却非常符合影片的节奏和气氛,整体观感堪称一流。
说完了影片的硬实力,现在来说说电影的故事和人物吧。主角桑尼·海耶斯是一名自由职业的车手,经历了巅峰的迅速坠落后,他收到了昔日队友鲁本·塞万提斯的邀请,加盟了F1赛场上垫底的极速狂飙车队,和新秀车手乔舒亚·皮尔斯一起奋斗,力求逆袭。听起来是不是很经典?没错,就是那种王者归来、老少配组合、逆袭取胜的套路,几乎所有经典的桥段都能在电影中找到。
不过,让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桑尼的人物设定。与大多数赛车电影的主角不同,桑尼虽然有着巅峰出道迅速陨落的过往,但他并不像那些典型的玩世不恭或沉溺过去的角色。相反,他是那种摔倒就立马爬起来的强者,永远保持着那股不服输的冲劲和对胜利的渴望。
桑尼这个角色有点矛盾——他有中老年车手的经验和沉淀,但也拥有年轻人那种毫不犹豫、敢于突破的气势。尤其是在极速狂飙车队,刚开始这支垫底的车队气氛非常松散,大家都沉浸在败者的气息中。车手想着跳槽,领队则沉迷玩乐,技术总监也只是敷衍了事,就连维修人员也一副漫不经心的态度。可是,随着桑尼不断做出无视规则、追求突破的行为,车队的气质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队员们开始渴望改变、渴望胜利,逐渐找回了曾经的专业精神和团队意识。最后,甚至连原本不在意的成员都开始跟着桑尼跑步,整个车队都焕发了新的活力。
这也是《F1》的一大亮点:桑尼这个既矛盾又立体的角色设计,与布拉德·皮特的“浪客”形象相得益彰,同时也打破了他和乔舒亚之间的传统双雄设定。事实上,桑尼与乔舒亚并非互相激励的角色关系,更多的是桑尼单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桑尼欣赏乔舒亚的天赋和潜力,甘愿做“绿叶”,而乔舒亚则逐渐意识到桑尼的良苦用心,最终两人形成了互相依赖、明确主次但没有上下之分的关系。
影片的叙事也十分专注,所有的支线剧情和节奏调整都围绕赛车展开。比如凯特这个角色,她原本是洛克希德公司的一名技术专家,跳槽到赛车队担任风力研究的技术总监。虽然这个设定可以有更多戏剧冲突,但影片并没有过多展开,而是专注于她的专业能力以及她和桑尼之间的互动。两人既有火花,也有对赛车的共同热爱,在解决赛车问题时彼此默契,甚至在拉斯维加斯发生私情之前,都是在讨论如何改进赛车。
最后,我想说的是,影片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对于竞技体育的态度,那就是永不过时的热爱。桑尼曾经沉沦过,但他很快又回到了赛场,参与任何比赛、任何赛事都无所谓,只要有赛车,就能激发他超越极限的热情。在赛车的极速体验中,他能够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安静、专注的心流时刻。这也正是所有体育题材电影的魅力所在——它们的激情与追求是具体而明确的,最终展示的情感也非常清晰: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