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您丈人呐,还没有和走资派划清界限呢!您怎能让他住在家里呢?……”1973年11月,北京的一个四合院的房门外,几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簇拥着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窃窃私语。
尽管他们说得很小声,但还是被端坐在屋内的一位老将军听见了。他不由地侧过头,循声望向窗外。
然而,他的眼前只有星点的光亮和几个模糊的黑影在他浑浊的眼底轻轻攒动着。他揉了揉已经湿润的眼睛,把女儿女婿叫到了跟前:“孩子们,我的事情还没有最终定性,为了不给你们添麻烦,我决定还是搬出去住……”
那么,这位老将军是谁呢?身患眼疾本就需要家人照顾的他为何又执意要搬出女儿家呢?
英勇无畏卓越一生
原来,这位老将军正是英雄的共产党优秀党员——万毅。
1907年,一个男孩出生在了辽宁大连的一个满族农户家中,父母给他取名为万允和,后来改名为万毅。
聪敏好学的万毅长大后考入东北军陆军军士学校,学成后便成为了张学良的部下,先后担任少尉副官和沈阳北大营军械官等职务。
东北军改旗易帜后,他便跟随张学良去往南京任职。
1935年,万毅与共产党人刘澜波结识,慢慢了解到了中共的革命主张,一些工农革命的道理更是让他感觉“眼前一亮”。
1936年1月起,时年29岁的万毅已成为了东北军第109师第627中校团长。在此工作期间,他已经开始秘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然而,“西安双十二事变”后不久,万毅也遭受牵连被捕入狱。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老蒋不得已重新启用东北军。
被关押了9个月的万毅任团长直接参与到了南京保卫战的枪炮中。
然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全团惨烈战殁,唯有万毅一人幸免于难。之后,万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
1938年5月份,日军在连云港强行登陆。
靠着近3个月智慧博弈和奋勇搏杀,万毅带领的东北军终于大获全胜,将日本兵赶出了连云港。
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这个事件,并将万毅带领的部队冠以“坚如钢城、固若金汤”的盛誉。
彼时,在连云港一带“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毅)”的歇后语成为了老百姓的笑谈。而他在本次战役中表现出的英勇和谋略也让日本人谈“万”色变。
从此,万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声威大震。
随着共产革命在他心中影响力的深入,万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1940年,万毅联手同样具备爱国热情的常恩多师长共同发起了 “锄奸运动”,当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时,却招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特殊待遇”。
1941年2月万毅再次被捕入狱。
1942年,被羁押许久的万毅对国民党不再抱任何幻想,就在他即将被行刑的前夕,他成功越狱,并与共产党取得了联系。
紧接着,万毅便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工作部署,开始将他的东北军第111师进行改造和整编,最终将这支东北军引领到了红旗下。
从此,万毅正式脱离了国民党的“躯壳”,蜕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战士。
1945年6月,作为一个党龄较短却非常优秀的共产党员,万毅直接被选为中共七大的中央候补委员。
此后,万毅深得中央领导同志的重用,不论是解放战争还是后来的抗美援朝战役,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总能看到他身先士卒、亲自挂帅的身影。
有如此赫赫战功的他,解放后被国家授予了中将军衔,可以说也是当之无愧。
然而,因国内反动势力的干涉,戎马一生的万毅将军在后来的日子里失去了20年的宝贵年华,直到1977年他才正式被重新重用。
那么,万毅将军为何会在时代的更迭中遭遇这么多的磨难呢?在那些漫长的艰难岁月里,他又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耿直性格引来祸端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万毅将军这里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说起万毅将军的个性,首先不得不提让老蒋都关注到的“扇耳光”事件。
1936年9月,身为团长的万毅,为纪念“九一八”国耻日,带领团队进行武装游行。
但国民党内部的顽固分子并不认可这样的行为,他们常常去破坏此类活动。这次搞破坏的是团里的一个少校政训员。
他趁着大家不注意,悄悄将抗战宣传的壁报撕了下来。
好巧不巧,他刚刚撕下壁报,就被路过的万毅发现了。
随后,他当场从这位政训员身上搜出壁报。
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坚持正义但性格火爆的万毅,情急之下便挥起手臂,“啪!”一记响亮的耳光落到了对方的脸上。
本来,这也就是官兵之间的一件小事,谁料到,消息很快被居心叵测的一些人告到了老蒋那里。
蒋介石立刻找来张学良,气急败坏地说:“你们东北军里有个团长很反动啊!居然敢打政训员?”
心里一直支持万毅的张学良自然是表面上将此事应承了下来,私下里却没有处理万毅。
然而,蒋介石却把“这笔账”悄悄地记了下来。
而这第二件事,就是万毅接受美国新闻记者斯诺先生的夫人海伦女士采访的事。
海伦女士听说万毅的抗战事迹后,对万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海伦便在一次随军的行程中对万毅进行了采访。
当时车厢里上上下下、人来人往的尽是国民党的官兵,部分反动特务分子也隐藏在其中。
但年轻气盛的万毅并未考虑到这些,他觉得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正义的角度来谈问题,根本谈不上需要避讳什么,于是便这样说道——
“……现在中国人相互残杀简直是荒唐!我们必须一致对外,抗日是我们的职责!”
在被海伦问到对蒋介石的看法时,万毅又说:“他并非凭本事和下属的拥戴从队伍中升上来的,而是靠某些社会关系的支持才占据了高位……”
万毅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蒋介石继续和日本人妥协,那么他们就要和天下愿意抗日的力量联合起来,化零为整,打回东北老家。
万毅的慷慨陈词与直言不讳,让海伦激动万分。很多年后,海伦再次回忆她的这次“中国之行”,依旧对这位年轻军官赞赏有加。
后来,这次采访的内容被刊登在美国共产党人在上海创办的刊物上,借助媒体的运作,此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酵”。
老蒋知道后真是恨之如骨,心中狠狠地又为万毅记了一笔账。
后来,随着张学良被关押的时间越来越漫长,万毅也同样无法逃脱被监禁的厄运。
即便他曾屡立战功,但都被老蒋就重避轻地忽略而过,并几次都要至他于死地。
如果说万毅在这个时期三番五次遭受反动派的迫害是出于他耿直的性格以及对正义的坚持,那么解放后的他为何还会蒙受不白之冤呢?
晚年的他
1952年以后,万毅被委派负责国防军工生产,在担任此工作后他经常随同聂荣臻、陈赓等领导同志前往苏联磋商有关尖端武器的问题。
那时按照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我国必须尽早研发出原子弹和导弹。但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暂时还需依赖“苏联老大哥”的协助。
而万毅将军因主要负责军工的具体工作,所以他和同事们对于两国政治关系的走向更加敏锐。
1959年6月下旬,苏共中央的一封来信,让大家都察觉出赫鲁晓夫要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
当时主管核工业二机部的部长是宋任穷,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立刻找来万毅要他和自己一同去庐山向聂荣臻元帅和彭老总汇报此事。
万毅觉得去到庐山,自己级别明显不够,再加上工作也着实有些忙,本不想一同前去,但宋任穷部长还是坚持要他一起去汇报这个非常重要又异常紧急的事情。
于是,7月15日,他们便一起赶到了庐山。
上山后,他们两个先向聂帅汇报了此事,又来到彭总的办公室。
而此时的彭德怀刚刚给毛主席呈上了一封“万言书”,希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得到主席的支持和理解。
在听完宋任穷和万毅的工作汇报后,彭老总也就顺便说起了这件事情。万毅难得与性格同样耿直的彭老总相见,也算是遇到了知音。
1960年,万毅到陕西省,成为了一个省建委副主任,后来又为省林业厅副厅长。
1973年邓小平同志重新主持中央工作后,收到了万毅的一封来信。随后,在邓公的亲自批示下,万毅重回自由身。
本以为可以安心回到女儿家休养了,但是世态的炎凉让这位老将军不忍给女婿过多的压力,便生出了搬出女儿家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在他的申请下,组织上为他单独安排了一个住处,同年,万毅走上了总后勤部顾问的工作岗位。
“狂风吹不落太阳,乌云锁不住春光。”1979年10月,万毅将军的所有问题全部被平反。
整整20年的等待,人生又有多少个20年啊!久违的通知让他不禁老泪纵横。
这场多年的等待加之希望带来的动力,伴随着他度过了多少个黑暗的夜,但他从未在艰难的岁月里屈服过。
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现在的他终于可以笑着迎接迟来的黎明了!
此后,万毅将军出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7年万毅将军离休。次年7月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退居后的万毅将军在生活中依旧坚持自己求实求是的原则。
几年后,当他从女儿那里得知有一部写他的纪实作品存在不实之处时,他立刻让女儿找来写文章的几位作者,指出了作品中存在的虚假问题——
“几位写的都是对我的一种历史的肯定和鼓励,但因失实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也违背了中国纪实丛书的宗旨……”
随后,万毅将军向几位作者讲述了文中涉及问题的真实情况,并真诚希望他们予以更正。
此时的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但是,他还是和年轻时候一样坚持做真实的自己,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未曾违背过内心的真实。
1997年万毅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
“往事千端,感慨系之。”万毅将军是我国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优秀的军事指挥员、高级将领。
“万古此身难再,百年转眼光阴。”回顾万毅将军的一生,他经历过不同年代数场战争的残酷考验,又经受过几十年特殊时期的苦难;
他曾是意气风发的将军,也是一位在黑暗中坚信真理、忠实信仰、砥砺前行的智者。
万毅将军用他最本真的一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和千万名英雄一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默默奉献,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终点。
参考资料:
1、钢筋铁骨万毅将军 武际良 红岩春秋 1999-06-15 期刊
2、东北解放战争中的满族将领 周海、杜成安 满族研究 2013-06-2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