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起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忠臣,诸葛孔明的名字必定榜上有名。自当初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孔明为蜀国统一大业殚精竭虑,重修孙刘联盟,恢复国家经济,数次北伐曹魏,最终自己也病逝于北伐途中。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刘备死后蜀汉国运之所以还能继续延续,全是因为有诸葛亮独挑大梁的原因,否则指望那个平庸的刘禅,蜀国估计早灭亡了。
但是这样按理说,孔明病逝以后,刘禅应该也坐不稳皇帝的位子了。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仍然当了三十年的蜀国皇帝,这其中又是何原因呢?难道刘禅并非看上去那样简单,而是有不错的治国理政的能力?
第一,之所以诸葛亮死后刘禅还能稳坐皇位那么久,原因就是诸葛亮临终前为他扫平了国内的许多障碍。当时,诸葛亮看出杨仪与魏延二人不和,担心自己死后这二人的争斗会祸乱朝纲,于是就想了一个计策。诸葛亮病重时,他交代杨仪,让其在自己死后立刻带领军队回国,之后还放出风去让魏延知道这个消息。
魏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马就坐不住了,因为他认为兵权本来应该是交给自己的,如今让杨仪带兵回国,这明显就是不信任自己。之后对此忿忿不平的魏延为了夺权,甚至还做出了犯上之举,最终被马岱斩杀。而见到魏延悲惨结局的杨仪不仅不以此为鉴,当发现孔明指定的继承人不是自己时,还说出了“早知如此,不如投魏”这样的话,最终也是被发配边疆,还畏罪自杀了。
除去这两个大麻烦之后,诸葛亮还为刘禅留下来蒋琬、费祎两个可用之才,二人先后做了二十年丞相,在任期间为蜀国殚精竭虑。虽没有孔明那般旷世奇才,但也踏踏实实地为蜀国尽到了自己的本分,延续了蜀国的国运。
第二,虽然刘禅身边有很多贤臣良将,但如若他真是昏庸无度、任人唯亲,那即便孔明不死,也救不了他。他能在诸葛亮死后稳坐30年皇帝宝座,原因就是他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昏庸。虽然他没有刘曹孙三位霸主这样开疆扩土的能力,但对于已经打下来的江山,他还是有一定治理能力的。就拿三国末期魏蜀吴三国的内政来说,东吴方面以为首的权臣祸乱朝政,曹魏这边司马氏架空曹家,大权独揽,唯独蜀汉这边内政还算清朗,实权也掌握在刘禅手中。
而能达到这种效果,除了刘禅谨记诸葛亮教诲,启用贤明、远离奸佞之外,也是因为他自己颇有能力。蜀汉末期朝堂之上的臣子分为两派,相互之间明争暗斗。而为了平衡两方势力,他极力支持姜维北伐,不仅压制了朝中许多倚老卖老的重臣,也以攻为守,换得了国家一时安宁。
第三,原因来自外部。三国末期,对蜀汉威胁最大的对手自然是曹魏。而刘禅之所以能稳住地位,和曹魏集团的内部斗争有分不开的联系。曹魏这边自曹睿逝世之后,司马懿就开始与曹爽明争暗斗,最终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江山被司马氏窃取。此后多年,曹魏一直深陷内政泥潭,无法组织兵力对外用兵,这就给了蜀汉喘息的时间。直到司马昭掌握了大权之后,才开始重新对蜀汉进行大规模用兵,蜀汉也因此而亡。
总的来说,这三大原因就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仍能做30年皇帝的主要原因。仔细回想一下那段历史,不得不说,蜀汉虽然最终灭亡了,但这锅不应该由刘禅来背。被天下大势裹挟向前,他也是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