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对成吉思汗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其实是很中肯的,一方面当时蒙古铁骑基本是无敌的存在,在陆地上所向披靡,从公元13世纪铁木真建立蒙古政权开始,蒙古铁骑就东征西讨,曾经打到了红海、波罗的海等地,大半个欧洲都臣服于他的铁蹄之下,这点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天骄。但是他这种行为有点像强盗,每攻占一个地方就开始屠城,烧杀抢掠,因为没有人留守,他走后当地原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根本算不上蒙古的版图,所以只能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非常贴切的。
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时蒙古击败了西夏和金国,但是对南宋却意志束手无策,这点让人有点匪夷所思,其实以军事实力来说南宋绝不是对手,但真正抵挡住蒙古铁骑的是长江天堑,蒙古铁骑原本就是陆地上的王者,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纵使千军万马也难以施展,这点历史早已证明。我们知道曹操是何等善战,在赤壁之战中依旧是以优势兵力惨败,曹丕曾多次挥军南下,都未能突破长江,最后仰天长叹:“上天划出长江,难道就是为了把地分成南北吗?”所以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长江几乎就是天堑,也是中华文明最好的保护屏障。
当年蒙古铁骑所向披靡,但是水战是他们的弱项,加上长江以南多山川丘陵,骑兵的优势很难发挥,所以想要击败南宋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于是蒙古人将目光投向了西面的广阔大陆,成吉思汗开始策划第一次西征,以此来增强蒙古国力。这次西征他灭了花剌子模国,一路杀到伏尔加河流域才撤军,成吉思汗之所以能行军如此之远,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出征都是一边赶着牛羊一边行军,后勤补给基本没问题,加上每到一个地方,城池被攻占后就及时补给。所以蒙古铁骑行军的粮草基本是不用操心的。
成吉思汗去世后其子窝阔台即位,任命拔都为统帅,为了增强国力,窝阔台再次下令西征,这次突破了伏尔加河,而原因是伏尔加河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河面长期结冰,这对蒙古铁骑来说构不成威胁,所以第二次西征也是利用了这一点。蒙古铁骑顺着伏尔加河直下,迅速占领钦察草原全境,钦察草原也成为蒙古人西征的一个重要基地,打下钦察草原后,拔都不久又挥师继续出征,于1240年基本占领俄罗斯全境。经过短暂休养,他继续向波兰、匈牙利进攻,到1242年基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原本打算继续西征,没想到这时候窝阔台去世,无奈,西征大军只能撤回蒙古,参加大汗继承人的确认仪式。
按照正常程序,拔都掌握兵权,同时还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儿子,大汗之位理应由他继承,但是他的父亲在血统上存在疑点,因为他的母亲孛儿贴当年被成吉思汗的敌人掳走,救回时已有身孕,生下的孩子就是术赤,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术赤不是成吉思汗的儿子。最终汗位由贵由继承,他和拔都不合,所以拔都只能称病留在钦察草原,建立了钦察汗国,也就是影响世界几百年的金帐汗国。原本如果是拔都继位,他必然继续西征,但是贵由继位后对称病的拔都怀恨在心,于是举兵讨伐拔都,拔都也不愿坐以待毙,只能带兵东进,只不过没走多远就传来贵由去世的消息,之后贵族推举拔都为大汗,但是拔都知道有很多人反对自己,所以他拒绝了,推举了拖雷之子蒙哥担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将扩张的重心放在南下,但却在途中身亡,最终由忽必烈即位,而忽必烈也更中意南下,就这样,西征就被放下,最终蒙古统一了中国。如果当初窝阔台没有死,拔都继续西征,打下整个欧洲基本不成问题,或许南宋得以喘息,历史上就会出现蒙古国和南宋并列的场面,而蒙古国的疆域面积是整个欧洲,然后吞并南宋,中国的领土面积将是世界第一。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