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统天下谜题:《史记》中,司马迁曾4次提起过一个神秘预言
秦始皇一统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座璀璨的丰碑,留存至今,为后世所敬仰。秦国的崛起,从一个边陲小国到称霸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其过程复杂而精彩,吸引了无数历史学家的关注和探讨。
历史学家们对秦国的崛起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了秦国的优势和策略,以及其他国家的弱点和失误。
然而,少有人提及的一个角度却别具深意,那就是天命所归,或者说人心所向。
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书《史记》中,作者司马迁曾多次提及一个神秘的预言,由周朝的太史儋提出,预示了秦国的崛起和统一。
这个预言简洁而深刻:“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这句话看似晦涩,实则蕴含了秦国的兴衰史,与历史事实相吻合,不禁令人叹为观止。
司马迁多次提及这个预言,显示了他对其的重视,并且相信这个预言代表了当时人们对秦国的期待和认同。这反映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统一思想和主张,也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一种幕后推手。
周故与秦国合而别
秦非子是上古伯益的后裔,姓嬴。他以精湛的饲养和繁殖马匹的技艺闻名,使得周王室的马群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周孝王深为其才能所折服,特地派遣他在汧水和渭水之间管理王室的马群。
秦非子勤勉尽责,精心照料马匹,赢得了周孝王的赞赏和信任。为了奖励他的贡献,周孝王还赐给秦非子一片土地,让他作为周朝的一个附庸国继续保持嬴姓的祭祀仪式,称为秦嬴。
在当时,秦国位于荒凉之地,气候恶劣,周围还受到犬戎的频繁袭击。秦国并非真正的诸侯国,而是周朝的一个附庸国,处于“合”的地位。
在远古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懈怠昏庸,统治下民心离散。他的外祖申侯积怨于心,与西戎的犬戎族结盟,突袭周都镐京,终结了周幽王的统治,摧毁了周朝的祭祀之地和皇宫,导致西周的垮台。
各路诸侯目睹不救,唯有秦襄公挺身而出,率领精兵护送幽王之子宜臼,即平王,东迁至洛邑,延续了周王室的血脉。
为了感念秦襄公的忠勇之举,周平王郑重其事地封其为一诸侯,使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附庸国。
别五百岁复合
自古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邑,并献出周朝36邑之后,周朝名存实亡,时逾500年。
与此同时,秦国自秦孝公之后的百余年,历经多次变革和战争,经过六代秦王的奋斗,最终跻身于战国时期第一强国的宝座。
在贾谊的《过秦论》中,他描述了秦始皇继承了六世君主的余烈,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这六位君主执掌秦国的关键时期,各具所长,共同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施行商鞅变法,开启了秦国兴盛之路。
秦惠文王重用贤能,不断扩张秦国领土,剿灭周朝残余势力,自封为王,是秦国第一位王者。
秦武王使秦国军事实力达到顶峰。
秦昭襄王聘用范雎为相,以远交近攻之策,与楚国友好,同时进攻韩、魏、赵等国,取得长平之战、华阳之战等一系列胜利,使秦国势力进一步壮大,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在秦始皇的家族中,其祖父秦孝文王执政时期,曾发布天下大赦,并对功臣们进行封赏,同时礼遇各诸侯国,表现出秦国的宽大和仁义,赢得了天下人的好感。
而秦始皇的父亲执政时,任用吕不韦为宰相,继续扩张对外战争,击败了韩国,削弱了赵国,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终,秦始皇登基后,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在东周灭亡后的17年,西楚霸王项羽诞生。
项羽继承了秦朝15年的传统,却以一场烈火将其毁于一旦,使秦朝成为历史的一页。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始了一场统一全国的战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位君主聆听了李斯、尉缭等贤臣的建议,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战略。他派出了王翦、王贲、李信等杰出将领,率领军队攻打六国,经过十载艰苦战争,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然而,秦朝刚刚迎来新君秦二世登基的第二年,便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等人的名字响彻大地。
他们以简陋的器械为武装,以自制的旗帜号召天下百姓抵抗秦王朝的暴政。
起义很快在各地蔓延,众多志士纷纷响应,组成了反秦大军。
尤其以刘邦和项羽为代表,分别于沛县和吴中发动起义,联合江淮地区的诸侯,共同抵抗秦军。
15年后,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随后,项羽攻入咸阳,对城中进行了烧杀抢掠,八百年的秦宫也在烈火中化为灰烬。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