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劫也是福——子楚与“贵人”吕不韦相遇
异人出生于公元前281年,即秦昭王二十六年,他是秦国第三十二代君王,秦孝文王嬴柱的儿子,被华阳夫人收为养子后改名为子楚。
秦昭王时期,子楚的父亲嬴柱是王太子,被称为安国君。安国君妻妾众多,孩子也多,光儿子就有二十多个,子楚排行夹在当中。
子楚的排位是很尴尬的。俗话说,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幺儿。长子是将来要继承父业的,所以得到皇帝的重视,成为重点的培养对象;而在寻常百姓家,小儿子最是天真可爱,往往得到特别的呵护。子楚是两头不占,在二十几个儿子里,想要出头,难。
而子楚在众多儿子中又是较为普通的那个,在人群中连影子都找不到的那种普通。他唯一特别的一点,就是在安国君的二十多个儿子中,他是备受冷落的那一个。本以为会子以母贵,可是他的母亲夏姬也不被安国君喜爱,郁郁寡欢于深宫后院。夏姬被冷遇,子楚也跟着母亲受白眼。
随着安国君的大手一挥,一声令下,子楚被送往赵国邯郸作为质子。夏姬纵有万般不舍,在安国君面前却没有任何说话的权利,安国君甚至连一个眼神都懒得给她。
这就是帝王之家,母子被迫分离的事情常有。如果你得宠,方能得意,若是不得宠,连自己的儿子身处险境也是无能为力。
众所周知,这些质子,既是外交使节,也是外交抵押。作为一种外交筹码,他们的命运伴随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若两国之间关系友好,质子就被奉为上宾,礼遇有加;若两国之间关系恶化,那这个质子就倒霉了,不仅会遭冷遇羞辱,甚至生命受到威胁。那么,在赵国邯郸做质子的子楚属于哪一种呢?
子楚大概是在公元前265年,即秦昭王四十二年,到赵国做质子的。这一年,子楚的父亲安国君做了秦国的王太子。也是在这一年,赵国的孝成王即位,由于赵国的新君刚即位,秦、赵两国的关系有了改善的契机。
身为王太子之子的子楚作为人质来到时,还不到二十岁。当时,秦国专心致志地向东扩张领土,集中精力攻击国越国与韩国是唇相依的部国,此时,赵国表面上与秦国和解,暗地里却偷偷支援韩国抗秦。
秦、赵两国之间的关系貌合神离,平静的表面下关系日趋紧张。长平之战的发生,导致两国关系彻底决裂,水火不容,兵戎相见。
这时,身在邯郸的子楚日子越发难过,身在敌营当质子,内心十分焦虑煎熬。
《史记·吕不韦列传》里这样写道:“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说子楚虽身为王孙,却手头拮据,车马破旧,居处寒酸,穷困潦倒于异国他乡,很不得意。这便是子楚当时的情况。
不过,王孙毕竟是王孙,身体里流淌着的是王室的血脉。在王权世袭的时代,王室的血统就是王位的价值体现,里面潜藏着继承王位的可能。
在落魄的王孙子楚身上,就具备着继承秦国王位的可能,而这一价值被一流商人吕不韦发现了。他以商人精明的眼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潜在的价值,子楚身上纯正的秦王血统正是他投资的买点。
大约是在公元前262年,也就是秦昭王四十五年,卫国大商人吕不韦为了生意上的事情,从阳翟来到邯郸。吕不韦在偶然的机会下,第一次见到子楚,可谓一眼万年。当吕不韦得知了子楚的身世处境后,双眼放光,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
吕不韦初次见到子楚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此奇货可居。”(《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不愧是一流的大商人,他将子楚视为投资对象。然而,子楚身上的投资价值,毕竟是潜在的价值,最后能否成功,存在概率和机遇的问题。
吕不韦所察觉到的这个特别的机遇,是关系到他全部投资成败的关键,是绝不能向外人透露的最高商业机密。这个机密,他只能讲给一个人听,也必须向一个人挑明,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当事人子楚。
不久之后,吕不韦再一次来到邯郸,这次他直接登门拜访子楚。为了这次见面,吕不韦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将成为吕不韦商人生涯中最大的一桩买卖。
吕不韦进门后,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意图,寒暄过后,他试探性地对子楚说道:“公子住的地方,门户不够高大,如果公子不嫌弃的话,在下能够光大公子的门庭。”
子楚笑着回道:“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不愧是王子王孙,矜持的应对中不乏诙谐。
吕不韦接着说:“公子未必想到过,我的门庭光大要有待于公子的门庭光大。”子楚是聪明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他马上请吕不韦人内就座,做深入的交谈。
在密室的深谈中,吕不韦首先为子楚分析了秦国王室现在面临的继承的问题。吕不韦对子楚说:“令祖父秦王已经年老,令父安国君不久前被立为王太子,已经确立了继承人的地位。令兄子溪,得到贤者士仓的帮助,又有他母亲在当中说话,似乎已经形成了接班的态势。不过,在下听说令父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令父的嫡嗣至今未定,大概将取决于华阳夫人的意向。”
吕不韦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说,只要公子同意,我就开始想办法游说华阳夫人,争取说动她立公子为安国君的继承人。
吕不韦的这番话,对子楚触动很深,原来吕不韦已经做足了准备,只等他点头。他离席起身,口头拜谢说:“如果真能如你所言,说动华阳夫人立我为继承人,将来即位后,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你共享。”在子楚与吕不韦达成共识时,秦昭王已经在位四十五年,垂垂老矣,不久将辞别于人世了。安国君继承王位的事情就在眼前。
安国君即将继位,而继位以后,他的继承人就是王太子。安国君尽管有二十多个儿子,但未来的王太子是谁,却还没有确定。继承人悬而未决,跟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有很大关系,华阳夫人是他的正妻,但是他与华阳夫人却没有子女,所以他们还在等待观望。
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究竟在等什么?而吕不韦又为什么会认定安国君的后嗣问题将取决于华阳夫人的意向呢?
吕不韦回到阳翟,他立刻派人去秦国调查访问,搜集各种信息,他才认定,华阳夫人就是子楚成为继承人的敲门砖。
兹事体大,事关家族命运,吕不韦必须同父亲商量一下才算安心。
于是吕不韦快马加鞭专门从阳翟赶回濮阳老家。
《战国策》里记载了吕不韦与父亲谈话的内容,大概意思是,吕不韦问父亲:“投资农业,耕田种地,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
父亲答道:“十倍。”
吕不韦又问道:“投资商业,买卖货物,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
父亲答道:“一百倍。”
吕不韦再问道:“如果投资政治,定国立君,可以获得几倍的利润?”
父亲答道:“不计其数。”
吕不韦听后很开心,霸自己的计划告知父亲,父亲表示支持,于是吕不韦心中最后一丝不安消去。他辞别父亲,回到阳翟,开始行动。投资政治——吕不韦成功出圈
为什么安国君立嗣的问题会取决于华阳夫人呢?仅仅是因为宠爱吗?当然不是,这要从华阳夫人的来历说起。
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属于以宣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一族,熊姓芈氏。安国君是宣太后的孙子,加之华阳夫人的称号源于华阳君,结合辈分来推算的话,华阳夫人应该是华阳君华戎的直系后人。华阳夫人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被称为华阳大姐,弟弟受封为阳泉君。
从华阳夫人的身份看,她与安国君的婚姻是亲上加亲的政治联姻。正是由于这桩亲上加亲的政治婚姻,华阳夫人在安国君的继承人问题上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华阳夫人出身高贵,而且年轻貌美、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她自小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对于政治问题颇有留心。她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事有主见,有活动能力,被宣太后认为是继自己之后半氏外戚的领军人物。而宣太后和芈戎将她嫁与安国君的目的,就是希望她与安国君生下的儿子继承秦国的王位,这样芈氏外戚的权力就不会外移。
安国君的王太子位置,绝对是意外得来的。他并没有什么政治抱负,更没有什么政治活动,但是他有一个好妻子,他妻子背后是整个芈氏家族。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前王太子去世,这给了他一个捡漏的机会,凭借着芈氏家族的力量,在秦昭王的多位儿子中脱颖而出,做了王太子。正因为如此,他对芈氏家族也是很重要的,对华阳夫人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遗憾的是,华阳夫人与安国君结婚以后始终没有子女,这就是他们等待多年的原因。世上的事物就是如此不完美。如今安国君的身体日益衰弱,再想生儿育女基本是不可能了。因此,安国君的继承人不得不在他已有的二十多个儿子当中选择。
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当中选继承人,直接牵连到这二十多个儿子的母亲,也就是安国君众多妻妾的利益。在这种情形之下,当红受宠的正夫人——华阳夫人和她身后的芈氏家族的意向,将是一语定乾坤。吕不韦所看中的实现子楚潜在价值的机遇就在这里。
这场空前绝后的投资计划的第一步,说服子楚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吕不韦的表演时间了。
吕不韦开始了第二步的行动。“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让子楚扩大宅邸,购置车马,广结宾客,以金钱开路,在邯郸展开声势浩大的社交活动。经过吕不韦的精心包装,充裕的财力为后盾,子楚然已经换了一个人,变得更加自信,王孙贵族的风貌展现无遗。子楚的变化自然也传到了秦国首都咸阳。
接下来就是第三步行动了。吕不韦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这些珍贵物品前往咸阳城,准备说服华阳夫人。
吕不韦是作为秦国派驻赵国的质子公子子楚的使者而来的,他将代表子楚看望王太子安国君夫妇,向父母请安。他并没有空手而来,而是满载珍宝,财大气粗,大有一举买断王位继承权的气势。
而这次前来的目的明确,就是通过游说华阳夫人,使子楚成为安国君的继承人,可谓有名有实有所 求。毫无疑问,吕不韦的目标是华阳夫人。但是,在抵达咸阳之后,吕不韦并没有直接去见华阳夫人,而是先去见了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
吕不韦之所以先见阳泉君,是有自己的考虑的。阳泉君是华阳夫人的弟弟,从近亲人手,是攻取妇人之心最快的办法。他深谙人情世故,只要说服阳泉君,再以阳泉君去劝说华阳夫人,这事就成了一半。
吕不韦见到阳泉君以后,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以居安思危的警告方式提醒阳泉君,他和整个芈氏家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
吕不韦详细地分析了现在朝堂上的局势,如今的芈氏家族,人人身居高位,荣华富贵,实则都是表面现象。芈氏是外戚,宠辱全在于婚姻和女宠,如今王太子与华阳夫人没有子女,恩宠岌岌可危。
再者,安国君年事已高,一旦有所不测,继承人如果不是近亲的话,华阳夫人和芈氏家族还有什么前途可言?而眼下,公子子溪得到了士仓的协助,最有可能成为继承人。一旦子溪做了继承人,他母亲的权势将无法预估,那时候,尊姐华阳太后的地位就真的保不住了。
阳泉君专心致志地听吕不韦把话说完,唯恐漏掉了半句。吕不韦善于察言观色,看阳泉君的神情,就知道自己的话奏效了,立刻乘势单刀直入,将自己来此的目的和盘托出:实不相瞒,在下今天前来,有两个目的。一是请求阳泉君的协助,二是解阳泉君的困扰。若阳泉君肯听从在下的谋划,定可以保住芈氏家族的荣华富贵与尊位,而芈氏家族面临的危机自可迎刃而解。
吕不韦神情镇定自若,语气坚定自信,字字珠玑,如同响雷,直击阳泉君的心。
宣太后去世以后,芈氏家族的势力逐渐衰落。新的恩宠,新的希望,都寄托在姐姐华阳夫人身上。可惜的是,华阳夫人有宠无子,留下了芈氏家族可能一朝倾覆的隐患。阳泉君毕竟是混迹政治圈的人,对于芈氏家族所面临的这种形势他怎会不知,还用得着吕不韦说他才明白吗?
世间事,哪有十全十美的呢?子楚虽为王室血脉,身份高贵,但是在众多兄弟中,他是最不得宠的那一个。华阳夫人虽是当红受宠的王太子正夫人,在继承人的选择问题上有很大的发言权,但是她与安国君没有儿子。而二者之间却有着一种很奇妙的互补关系。
子楚所有的正是华阳夫人所缺的,华阳夫人所有的又正是子楚所缺的,二者的互补关系浑然天成。吕不韦的眼光是毒辣的,他可以一眼看穿子楚和华阳夫人之间这种互互利的关系。他游说阳泉君,并直接挑明了这种关系。他就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阳泉君,如果他们放任现状不有所行动的话,子楚将穷困于邯郸,而一旦子溪成为继承人,华阳夫人和芈氏家族也将面临衰败,可谓两败俱伤。
相反,如果他们可以促成子楚和华阳夫人结盟,子楚将得到母亲而继承王位,华阳夫人将得到儿子而执掌政事。秦国政权将掌握在子楚和芈氏家族的政治联盟手中,这是双赢的结果。
吕不韦的橄榄枝已经抛给了阳泉君,接下来就看阳泉君接不接了。
阳泉君很欣赏吕不韦的直率,他心悦诚服。当然,也是出于对现状的考虑,他当即低头拱手请教,愿听吕不韦的方针大计。
吕不韦心中大喜,随即说道:“子楚是贤能之才,如今远在赵国做质子,母亲无宠,盼望归国而没有机会,希望依附于华阳夫人。如果华阳夫人不弃,请收子楚为养子,拥立子楚成为安国君的继承人。如此一来,子楚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岂不两全其美。”
阳泉君听后,当即拍板。于是,阳泉君成了吕不韦的助手,成为姐姐华阳夫人身边的第一位说客。
吕不韦的下一步行动,是要通过华阳大姐直接说服华阳夫人。在华阳夫人姐弟三人中,当数华阳大姐最受华阳夫人的信赖和倚重。所以她的话,华阳夫人是会听会想会考量的。
通过阳泉君的引荐,吕不韦见到了华阳大姐。吕不韦不愧是生意人,左右逢源,面对不同的人面孔都不一样。他对华阳大姐轻声细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遣词用句,深得华阳大姐的好感。这还哪有他与阳泉君见面时那种单刀直人、咄咄逼人的气势。
吕不韦暗中观察着华阳大姐的表情,见华阳大姐对自己颇为赞赏,安心不少。他见谈得也差不多了,便将重金购置的珍奇玩物悉数亮出,请华阳大姐代为呈送给华阳夫人。华阳大姐欣然同意了。
华阳大姐也是行动派,早早地进宫面见华阳夫人去了。见面之后,极力夸赞子楚贤明智慧,广结天下英才,是秦公子中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华阳大姐还将子楚的心意婉转表达出来:“子楚没日没夜地思念太子和妹妹。在子楚的心中,妹妹就如他的天一般,他一心一意期待着妹妹的眷顾。子楚还特地准备了一份薄礼给妹妹,算是尽一点孝心。”
听了华阳大姐的赞美,华阳夫人很高兴,当看到那些珍奇异宝时更是大喜。华阳大姐见华阳夫人的心情甚是美丽,于是趁热打铁,在姐妹间的闺中秘语中将吕不韦的计划委婉挑明。
华阳大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以青春貌美博得宠爱和欢心的人,一旦青春逝去容颜衰老,宠爱和欢心也就随之减退。
“如今妹妹伺候太子,甚有宠爱却没有儿子,如果不在恩宠正浓的时候早做打算,妹妹的未来将没有保障。不如趁这时早一点儿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且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如此一来,太子在世时妹妹会一直受到尊重,太子去世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一言而万世之利 也’。”
华阳大姐继续劝说:“不在容貌美丽的时候树立根本,假使容貌衰竭、宠爱失去之后,即使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恐怕到时就没人听了。现在子楚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长幼尊卑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自然就会依附于妹妹,妹妹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妹妹在秦国终身都可享受荣华富贵了。”
华阳夫人是何等聪明的人,她心里想得明白,看得透彻,听了姐姐的话,当即“以为然”,颔首称是。
见华阳夫人点头应允,华阳大姐功成身退,回家等着好消息。而华阳夫人心中已有盘算,经常在太子面前为子楚美言,称赞子楚贤明,受到各国各界的赞誉。
渐渐的,华阳夫人感到太子对子楚已经颇有好感时,伤感涕泣地对太子说:妾身能够充盈后宫,实乃三生有幸,遗憾的是未能有嗣,只求太子可以应允妾身收子楚为养子,立子楚为继承人,妾身日后便有了依托。华阳夫人这是明晃晃地要拥立子楚上位了。
安国君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子,依靠的正是华阳夫人的关系,而且安国君的未来,也需要芈氏家族的助力。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安国君都没有拒绝华阳夫人的理由,他当即点头同意了。
经过各方的努力,子楚终于成为安国君的法定继承人。逃归秦国——拨开云雾见日出
本以为可以顺利回国的子楚又遇到了难题。此时,秦、赵两国的关系恶化,这给子楚的未来蒙上一层阴影。
长平之战的爆发,对子楚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再不能如往常那般随意走动,行动上受到了极大限制。更重要的是,作为质子,他的头顶永远悬着一把剑,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此时的赵国百姓看见他,更是露出异样的神色,他每每走在街上,都有种好像随时会被百姓撕扯的感觉,十分没有安全感。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下,生活在水深火热时,子楚遇到了他的此生挚爱。一位身姿妙曼、国色天香的绝色女子出现在了子楚的眼前,她就是赵姬。
赵姬是吕不韦家里的歌姬,因长相美丽、妩媚多姿,又善于跳舞,深得吕不韦的喜爱。而赵姬眼中的吕不韦,就是一枚霸道总裁,把赵姬迷得颠三倒四,爱得死去活来。二人郎情妾意,度过一段很温馨、很美好的时光。
一次偶然的机会,子楚与吕不韦正把酒言欢,这时,赵姬出现于厅堂之上,子楚当场就被赵姬的美貌所吸引。俗话说“酒壮人胆”。酒过三巡,对赵姬无法忘怀的子楚,举起酒杯向吕不韦提出了一个不太礼貌的请求:“请把赵姬送给我。”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舞者与居,知有身。”此时的赵姬已经怀上吕不韦的孩子,吕不韦是知情的,但子楚不知情。这种情况下,赵姬与子楚的见面,被人揣测为吕不韦故意安排的也无可厚非。
面对子楚的无理要求,吕不韦是不高兴的,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付出了大量家产,还没收到回报,不好撕破脸,于是将赵姬送给了子楚。而赵姬却隐瞒了有孕一事,之后生了儿子名政。秦始皇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的传言始于此处。
秦始皇究竟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到现在还有争议。有人认为《史记》里的一句记载:“至大期时,生子政。”大期,据古人的注释,是“十二月”的意思,就是说赵姬怀胎十二个月才生下婴儿,这显然不合乎常理。
因此,赵姬可能并未提前怀孕,秦始皇很可能就是子楚的儿子。但是“大期”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妇女足月分娩的日期。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考究。不管怎么样,子楚得到了赵姬,对于这段日子不好过的子楚来说,此时此刻是幸福的,足矣。
可惜,好景不长。
公元前260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到惨败,损失了四十五万士兵。战争结束后,子楚没能回到秦国,仍被赵国扣为人质,他现在就是赵国的一张护身符,关键时刻赵国可以用他与秦国谈判。
一年后,秦赵战争再次爆发,秦始皇正是出生于邯郸之战这一年。公元前257年,邯城被秦军所围,危在旦夕,随时都可能沧陷。到了生死关头,赵国决定用子楚这张牌,遂以处死人质作为逼迫秦国退兵的筹码。
然而,神通广大的吕不韦再次展现了金钱的魔力,他收买了守城的官吏,把子楚秘密送出了邯郸。子楚终于逃出赵国,可是却没能带着赵姬母子一起离开。人质的逃跑令赵王怒不可遏,下令逮捕滞留在赵国的赵姬母子。
好在有吕不韦的保护,赵姬母子得以保命,随即躲了起来,这一躲便是六年。没过多久,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城得以保全。而秦军兵败,被迫撤退,子楚也随同大军回到了秦国。
公元前251年,执政五十六年之久的秦昭王去世了,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子楚名正言顺地成为秦太子。此时,赵国由于受到燕国的进攻,迫切地想与秦国缓和关系,便借着秦王新立的机会,把赵姬母子护送回秦国,以此向秦国示好。
公元前250年,即秦孝文王元年,孝文王突然暴毙,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尊养母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
对吕不韦一直心存感激的秦庄襄王在登上国君的宝座时,以“定国立君”之功,任命吕不韦为秦国宰相,并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吕不韦的投资计划成功了,带给他无限的收益。从此,他从一名商人华丽转身,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的权臣,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时期的秦王,在位时间都不长,秦庄襄王仅仅在位三年时间。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其子政继位,是为秦王政。
秦庄襄王在位时间虽然短暂,也是积极为秦国的政治做出了贡献,为秦国版图的扩张尽绵薄之力。
公元前249年,即秦庄襄王元年,秦庄襄王宣布大赦天下,施德布惠于人民。此时,东周君与诸侯秘密合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得知此消息,派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秦国全部兼并了东周的土地。接着,秦国继续鲸吞蚕食,攻占大片土地。同年,秦庄襄公派蒙骜率军攻打韩国,韩国被迫割让成皋、巩两地。秦国的边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之后的两年,秦庄襄王连续命令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太原、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座城池。随后,蒙骜乘势又攻取了魏国的高都、汲两地。而王龁则攻打上党地区,设立太原郡。
面对秦国的不断蚕食,信陵君决定反击,合纵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蒙骜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此战过后,信陵君名震天下。而秦庄襄公怒于此战的失利,想要囚禁在秦国为质子的魏太子增,经人劝说后秦庄襄公才打消此念头。
随着秦庄襄王的去世,秦国进入下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