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过程当中,科举制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魏晋时期的名门世族地位达到了顶峰,中央的权力不断被削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同时为国家吸纳更多的人才,科举制在隋朝应运而生。
隋朝覆灭之后,这种制度再度被沿袭,甚至还得到了扩充和发展。在唐高祖时期科举制就已经趋近于完善,只是这时候的科举制比较注重诗词歌赋。同时对于科举制筛选出来的人才也进行了划分,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
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士族对于教育的垄断,让底层的百姓有了晋升的通道,同时中央对于地方的管控能力也大幅度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也由原来选拔人才的目的转变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完全固化,八股文成为了考核学子的唯一标准。
这样的制度培育出来的大都是思维僵化的读书人,对于国家的建设并无太大作用。随着晚清时期遭受到帝国列强的侵略,科举制也逐渐跌落神坛。列强强大的实力展现了近现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一些有识之士甚至选择出国留学来扩充自己的知识,科举制影响力逐渐下降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十世纪初晚清举办了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在这场考试当中有一位叫做刘春霖的学子一举夺冠,成为了当年的状元。只是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仅仅在一年之后晚清就废除了科举制,刘春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事实上原本状元的名头并没有落到刘春霖的头上,最开始的时候考官们钦定的状元是朱汝珍,刘春霖只不过是第二名。当名单传到慈禧手上的时候,慈禧对于朱汝珍的“珍”字上了心。这让她不由回忆起了当时和自己作对的珍妃,加上这名学子还来自广东,当时革命呼声最高的地区就是广东。
因此慈禧对于这个第一名的顺序选择了待定,再看到刘春霖的试卷之后,她对于对方的字迹感到了喜爱。刘春霖擅长书法,特别是一手楷书相当出色,甚至在当地还有了“小楷学刘,大楷学颜”的说法,将他和书法大家颜真卿并列。
刘春霖的名字也让慈禧满意,她认为这就是一个好兆头,于是便钦定了刘春霖为状元,而原本的状元朱汝珍却只是成为了榜眼。当然不久之后不管是榜眼还是状元都失去了意义,因为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被辛亥革命所推翻,那身为状元的刘春霖的命运又如何呢?
在成为状元之后,朝廷将其派往日本留学,并没有安排对应的职务,事实上这也是清朝的一种自救行为。清朝统治者知道自己的腐朽统治维持不了多久,因此将一些有才学的人派出去学习一些先进技术,以此来挽救濒临解体的清王朝。
在日本东京政法大学里刘春霖认识到了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回到中国之后他百年主张推动清王朝的立宪运动。只可惜清王朝让他出去留学的本意是为了挽救统治,但刘春霖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却和这样的目的没有太大关联,加上刘春霖为人光明磊落,不愿意阿谀奉承,自然不会受到重用。
随着民国政府的建立,刘春霖不但没有因为自身的身份受到歧视,反而因为学识出众受到了袁世凯的重视,在民国政府担任了秘书长一职。但后来刘春霖在见识到了民国内部派系的斗争局面之后,他毅然决然选择了辞官归隐。
日军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之后,想要邀请刘春霖担任教育部长一职,但刘春霖并不愿意成为汉奸走狗,断然拒绝了所有邀请,同时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每天都潜心于研究书法。虽然没有再回到政治领域,但刘春霖却投身于民族教育。回到家乡之后他自费为孩子们修建了学堂,让村里的孩子们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总结:虽然刘春霖一直在传统的封建社会当中成长,但他却是一个善于吸纳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人。同时他内心有着坚定的原则,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竭尽全力,是一位真正为国为民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