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说大明的覆灭,在朱元璋之时就埋下了伏笔?鲁迅给出犀利点评
创始人
2025-07-04 05:32:44
0

笔者在研究历史时有一个习惯,喜欢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放在一起做对比。尽管发展历程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同一时空中,中国史和世界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历史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到来时,每个国家都有机会抓住这些机遇,但抓不抓得住,就要各凭本事。如工业革命。抓住了,就挤进世界强国行列,错过了,就会落后。

今天要讲的还是明朝的故事,明清两个朝代是中国备受争议的两个朝代。尤其是明朝,似乎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转折点。就像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一样,明朝过了之后,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就慢慢在走下坡路,直到走向灭亡。

关于明朝有很多争议点,有人认为明朝是中国封建时期最强盛的朝代,也有人认为明朝严重拖慢了中国进步的节奏。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的王朝,明朝创造了不少奇迹。但从辩证的眼光来看,明朝的制度和发展存在很多弊端,这些弊端让明朝错失了很多历史重大机遇,甚至走向了灭亡。

历史的推动从来不是某一件事情能够决定,一定是多重因素叠加挥发出来的作用。如果要细究明朝覆灭的原因,我们要从明朝开局说起。

是的,明朝的开局就选错了路。记得从前高中历史课堂上,历史老师分析课本中的历史知识时,总是习惯从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充分了解历史的渊源。接下来,笔者同样从这三个角度出发,选取明朝史中经典的案例和事件,跟大家谈谈自己的观点。

政治:废除丞相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在中国古代史中,丞相是除了君王以外最受人瞩目的官员。能够担当丞相的官员必定能力出众,职场素质过硬,丞相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对国家发展、对君王做出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如秦朝名相李斯。

在权利分配上,丞相是唯一一个能够分得皇权的人。正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的就是丞相权力之大。

到了明朝时期,为了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朱元璋直接通过“胡惟庸事件”,废除丞相制。后来朱元璋的后代皇帝,同样没有设立丞相。

丞相被废,朝中无人和皇帝分权,所有的军事、经济等大权就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这样做的弊端非常多,首先皇帝的事务增加了很多倍。拿朱元璋工作时间举个例子,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洗漱处理公务,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点钟,工作多的时候,朱元璋还要加班。

工作之余,朱元璋还要抽出时间听特务机构(锦衣卫、检校)的汇报,了解大臣们的动向,必要时,还会想法子给大臣们整点“惊喜”啥的。事实证明,明朝官员们过的真的很惨,钱少事多,随时还有掉脑袋的风险。

当朱元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朝中事务上,他还有心思去关注底层百姓的需求,还有精力去筹谋着经济变革和科学发明吗?

(谈到这里,笔者真的有理由怀疑朱元璋种种变态、残忍的行为都是由于工作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压力过大,会做出很多过激行为。朱元璋工作压力这么大,他难道能容许大臣们在他眼皮子底下躺平享乐?)

弊端之二,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上,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的决策。这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人,朱元璋的瑕疵就更多了。

毋庸置疑,朱元璋很有军事才能。但治国不是打天下,仅靠打打杀杀是解决不了事情的。偏偏朱元璋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方式上,最常见的举措就是杀。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贫农出身,在元朝腐败的通知下流离失所,沦落为一个乞丐,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政治素养也很差。

朱元璋能够从战火中一路走来,也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陪他打下江山的,有立下汗马功劳的军师刘基,还有众多能力出色的将军。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因为自己的多疑和对权力的贪婪,这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人被杀的杀,被强制退休的退休,所有决策都由朱元璋来下达。

前文说过,朱元璋所有精力都用来处理朝中事务和搞阴谋上了,必然缺乏社会基层调研,时间一久,就会严重脱离实际。加之朱元璋的才华并不在治国和经济上,做出来的决策必然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有很多漏洞。

仔细想一想,所有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上,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如果这个人不够聪明,或者沦为傀儡,那这个国家基本上就完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废除丞相制为明朝的覆灭埋下的一个祸根——内阁。内阁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皇帝处理朝中事务,减轻皇帝的工作压力,没有任何实权。

和西方的内阁不一样,西方内阁的设立是为了平衡和限制君主的权力,而明朝内阁的设立则是让权力更加集中在中央。

可历史的发展往往超出人的预料和控制,内阁从一开始的无权无势,到最后慢慢成为朝中的行政中枢,对朝政的把控早就超过了丞相。

尤其是明朝万历年间,皇帝年幼,内阁首辅张居正是万历帝的老师,对万历帝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内阁更是直接成为朝廷的决策者。虽然没有任何一个证据说明,明朝的覆灭和内阁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但是绝对和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关。

(插一句题外话,不管是看电视,还是真实的历史,似乎幼小的皇帝登基就是一个朝代衰败的表现,万历帝是这样,末代皇帝溥仪也是这样。笔者猜测,大概是因为皇帝年幼,大臣们或者太后容易操控皇帝把持朝政。)

经济: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货币的流通唤醒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一个很显著的标志就是货币制度改革。

在今天看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好处数不胜数。但在古代的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农业视作国家发展的根本,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农业之上。

明朝也是如此,为了鼓励农业的发展,政府出了不少政策,比如减轻农业税收、由皇室牵头组织举办亲蚕礼等。为了抑制商品经济发展,政府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禁止商人穿丝绸做的衣服、商人不允许坐马车、不许入朝为官。

这在短期内,确实符合国情,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毕竟百姓们刚刚经历了战乱和流离失所,对他们来讲能吃饱饭、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大部分百姓本本分分一辈子,哪懂什么做官做生意,安安心心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种田过日子都是很多人眼中的岁月静好。

于是洪武至宣德年间,明朝的百姓们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这个时候明朝国力强盛,法律健全,航海业和造船技术都有了一定发展,国家鼓励发展农业,没有了战火的困扰,百姓们安居乐业。

但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变,传统农业经济支撑不起明朝跟上世界变化的节奏。

让我们从明朝鼎盛时期永乐年间说起:

永乐年间,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励精图治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郑和七下西洋,为明朝发展国际贸易、增强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编辑《永乐大典》,囊括明朝所有文化精华。迁都北京,万国来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疏通大运河,吞并安南。

放在今天,永乐年间明朝的强盛都是让人相当震撼的。但永乐年间之后,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除了和最高统治者、政府班子成员有关,最重要的就是经济支撑不住了。

对比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明朝中期和晚期的世界正在重组和巨变:

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启日不落帝国时代;

文艺复兴如火如荼进行,标志着人类逐渐步入文明社会时代;

黑奴贸易刺激着殖民扩张,欧洲人开始试图主宰世界;

……

而晚期明朝国力衰退,社会矛盾日渐凸出。三大战争(平定蒙古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政权入侵朝鲜王朝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和国本之争几乎把明朝掏空了。

研究过古代战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只要一打仗,政府必定会加重对农民的赋税和徭役,如此一来,百姓们苦不堪言,粮食必定减产,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在此刻暴露无遗。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打仗兵器要钱,将士们吃饭要钱,医疗也需要钱来作支撑,一个国家的经济平常主要靠农民种地支持,现在打仗了农民都被拉去充军了,谁来种粮食?要是国库里有金山银山,像西班牙皇室那么富有,打仗耗个几年都不是问题。关键是明朝一直都以农业经济为主,哪来花不完的金山银山?而且种粮食一时半会也不可能有收益,百姓家里有点存粮都被官兵们抢走用来支援前线了。百姓们吃不饱,连活着都成了问题,自然就会引起暴乱和反动。

大家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一幕是不是特别熟悉?是的,朱元璋当初也是因为家人饿死,贫困和饥饿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才走上了抗元的道路。

还是那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由一群流民建立,也由一群流民灭掉。

屋漏偏逢连夜雨,朝廷内部不稳,饥民暴乱不断也就算了,晚期的明朝连老天都看不过去了,鼠疫、旱灾、冰灾、雪灾接踵而至,仿佛老天都要灭亡明朝。

(笔者在这里插入一个看法:国运这个东西真的很神奇,看似虚无缥缈,实际上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多推波助澜的作用。朱元璋抗元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可怕的战役,很多走投无路的时候,都是天气突然变化,给了他生机。如此看来,古人将天气和大自然的一些变化和国运、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

在内忧外患之际,后金(后来的清朝)加大对明朝的入侵力度。终于在明朝1644年4月24日,北京被攻克。明思宗在煤山自缢,至此,明朝彻底灭亡。

文化: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

国家要想强盛,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才。不同朝代的文化主流都有所不同,君主的文化信仰往往决定着一个朝代的所推行的主流思想。

我们来说一说明朝所推崇的程朱理学。谈到程朱理学,大家一定会第一时间想到朱熹那句“存天理、灭人欲”,还有“三纲五常”的理论。

今天我们不谈论学术上的问题,也不对程朱理学进行批判。程朱理学有糟粕有精华,功过我们交给时间来评说。今天简单和大家谈一谈,程朱理学对明朝的一些影响。

为什么明朝统治者要推崇程朱理学,原因很简单,其它学术里有很多让统治阶级不喜欢的东西。比如儒家鼓励人积极做官进取,朱元璋对权力那么贪婪的一个人会希望朝中官员提拔的很快吗?再比如道家推崇无为而治,朱元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让他放下手中的职责,把权力分给他人,他难道愿意吗?

只有程朱理学倡导的对君主绝对服从才深合朱元璋的心意,大力推崇程朱理学,使明朝文化结构单一,百姓思想麻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奴性是刻在骨子里的,用来形容明朝百姓再合适不过。

说完程朱理学,我们再重点来说一下八股文,毫不夸张地说,八股文再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百姓想要考公进入体制内,是要经过繁杂的程序。重点的考试有三场,第一场考察四书五经(考试难度三颗星,只用背好四书五经就行),第二场考试考察文体写作(考试难度七颗星,既要考察写作水平,又要考察政治知识),第散场考试考察时务(考试难度九颗星,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秀才不出门,怎么知晓时事热点)。

考试写的文章八股文,最重要的就是格式,八股文的结构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光看着就听难受的对不对?更让人难受的是八股文的要求,字数有限制不说,还必须要求对仗。与此同时,考生们还不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答题时必须按照朱熹的主张来答题!

太痛苦了!本身写文章就是各凭本事,这么多限制让文章失去了很多光彩和特点,给考生和考官都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因为出题范围和答题范围都是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就那么点知识和内容,还能考出花来不成?!

不过在这样的束缚之下,明朝还是出了不少大文豪和学霸,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宋濂和张居正,四大名著中有三本小说出自明朝,还有很多优秀的官场小说也都出自明朝。除此之外,明朝还出了一本和《史记》一样伟大的著作——《永乐大典》,这些作家和学者的优秀程度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呀。

如果说八股文是对文人墨客的一种摧残,那接下来要讲的文字狱可以说是文人的一场浩劫!

古代文人有两场浩劫——焚书坑儒和文字狱,都是对文化人的打压。明朝大兴文字狱的原因很简单,也很离谱,就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觉得文人们不支持他当皇帝,还对自己当过和尚的经历加以诟病。

为了推崇程朱理学,也为了打压文人们的气焰,文字狱应运而生。文字狱关住的是自由的理念,朱元璋特别忌讳“光”“秃”等字眼,不许任何人提起自己当过和尚的事。如此一来,文字狱就害惨了不少人,只抠字眼,不看上下文,造成了不少惨烈的冤案,严重禁锢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真的细思极恐!一个国家那么多人,人才选拔单一,思想文化单一,这个国家还走的长远吗?

彼时的西方,文艺复兴革命正热火朝天的进行,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明朝却还在禁锢和限制自由,大肆打压文人,大搞中央集权制度。当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崛起发展时,明朝还沉浸在对君主权力的迷信中,远远落后于世界大势。

历史证明,和时代潮流相悖,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

在复盘明朝覆灭的原因时,我们不难发现,原来明朝开局就走错了路。政治、经济、文化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就像一张大网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明朝的灭亡绝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原因,多重因素叠加,才是这个朝代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导致明朝覆灭的直接原因,细说起来,则又是一个很值得我们研究和讨论的话题。

相关内容

原创 ...
1986年对文化部副部长周而复来说是灰色的一年,先是他被开除党籍,...
2025-07-04 04:33:42
原创 ...
中共指挥过百万大军作战的人,除了毛主席、朱总司令两位统帅之外,还有...
2025-07-04 04:33:38
进口古董,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超过一百年的才叫古董~ 古董是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是先人留给我们...
2025-07-04 04:33:35
原创 ...
上个世纪80年代,中美建交后逐渐开始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合作,然后在一...
2025-07-04 04:33:32
原创 ...
戚继光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在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渗透下,他从小习武,武...
2025-07-04 04:33:28
原创 ...
1931年4月,中央派遣两名年轻人秘密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位年...
2025-07-04 04:33:18
原创 ...
在世界历史来看,要论扩张速度,要论对领土的不懈追求,恐怕只有俄罗斯...
2025-07-04 04:33:15
原创 ...
“(朱能)位列功臣第二,仅次于淇国公。”朱能的父亲朱亮在军事方面就...
2025-07-04 04:33:03
原创 ...
近现代我国历史上有一只很出名的队伍,叫做大刀队。很多人会以为这支队...
2025-07-04 04:32:53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俗话说的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言官的劝谏必然是逆耳的忠言,但没有几个人受得了“逆耳...
原创 她... 民国时期,被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将军军衔的女性只有7位,她们是中将宋美龄、奇俊峰、巴云英,少将胡兰畦、...
原创 千...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往往伴随着皇后的存在。皇帝掌管着天下,在朝堂之上把握朝政。而皇后则坐镇后方,号...
原创 原... 韩琦是北宋时期的名臣,进士出身,相对比同时期的名臣范仲淹和苏轼,韩琦的仕途算是一帆风顺的,他一生当中...
原创 大... 杜预是三国后期的新星,只因生活在司马氏高压之下,受到父亲的牵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办法出来做官。...
原创 原...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原创 大... 在君主专制的古代社会,法律的施行是否妥当,跟君主、官员的个人素质有密切关系。如果执法者公正严明,政治...
原创 夹... 自古守成之君都给人印象不深刻,唐高宗李治就是一位,他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之所以他能惹人注意,那是他爹厉...
原创 侵... 60多年前,一个日本人在山东济南开了一间私人诊所, 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就连他自己都不愿提起。...
原创 投... 提起明朝时期的肱骨重臣,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于谦、张居正这样的为国为民,居功至伟的栋梁之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