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3日,整个东京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因为日本《朝日新闻》在这天的报纸上以胜利者的姿态,发表了两篇来自侵华日军记者从台儿庄前线发回的报道,标题分别为“敌军在台儿庄垂死挣扎”“和黄军主力在一两日内可清除残敌”。
此消息一出,遍地都是被军国主义洗脑后欢庆的日本民众,仿佛一场盛宴即将来临。
无数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开心的太早,下场往往好不到哪去,乐极生悲往往就是他们的写照。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短短数日之后,日本人心中不可战胜的天皇将军就被中国军队打的落花流水,最后在重重包围之下溃败而逃,真是大快人心。
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役,上篇小编在《抗日英雄投敌当汉奸后,蒋介石收入麾下,道:他没做坏事》中重点提到李宗仁、张自忠、孙仲连、王铭章、庞炳勋等高级将领,在民族危亡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效命沙场,表现了为祖国而战,为国家而战的至高境界。
而与之前这些爱国官兵良好的口碑情形不同的是,汤恩伯所统率的第20军团在台儿庄这场战役中的,不寻常的打法,以及消极的态度一直诟病至今。
抗命不从,拖延南下
在一些史料中的记载,汤恩伯违抗军令致使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及一些学者认为在这场战役中,原本我军可以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而汤恩伯的消极避战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台儿庄战役的进程足足被延误了一周之久。
甚至有一些人认为汤恩伯是为了保存实力违抗军令,从而没能与孙连仲部队对日军形成夹击之势,导致在台儿庄战役中我军伤亡惨重!
甚至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汤恩伯在此次战役中恶劣的表现,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声誉,也加剧了国民党军队内部杂牌军同中央军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也使得杂牌军的抗战热情逐渐低迷。
我们都知道,打仗除了做到知己知彼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队友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贻误战机的话,伴随的就是大量的人员伤亡,最严重可能还会全军覆没。
但是小编也注意到了,有的史料中关于此次战役的记载,并没有提及到汤恩伯有违抗军令、保存实力的蛛丝马迹,相反,这些资料表达的都是汤恩伯在此次战斗中全力赴战,贯彻军令的英勇表现。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这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值得我们探索其中奥秘。至于汤恩伯本人在战役中的表现是否如上所说具有消极备战,还存在很大的分歧。
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来还原当时历史的场景,去揭秘这桩秘史。
据李宗仁回忆录中记载:
“3月24日,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致使第2集团军伤亡过半,已经无力再和日军一战,我命令孙司令(孙连仲)严守阵地。与此同时,我下令让汤恩伯迅速南下支援,与孙司令夹击敌人,这一命令已下达了3到5次之后,汤军团长在姑婆上逡巡不进,最后,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在不听军令,耽误战机,就按照韩复榘为前例严办。
而此时,汤军团才率领部众南下,然而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
这段叙述是对汤恩伯抗命不遵的最明确的记载,也是史学界一贯沿用的说法。
按理来说,身为战役总指挥之一的李宗仁,是不会在此等重大的战役面前胡乱编排的,当然这也不符合李宗仁作风,所以,小编认为李宗仁战后所做的总结虚构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质疑李宗仁对这样的说法,认为汤恩伯并没有违抗军令,消极备战的事情呢?
我们还原当时日军对台儿庄的战况,时间线回到1938年3月15日,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向藤县守军川军第22集团军发起了攻击,并击退了汤恩伯的先头部队关麟征部,占领了临城(今薛城)。
此时日军一扫先前被川军击败的颓势,他们的作战企图是:
以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攻占临沂后,进入峰县附近,配合矶谷廉介之第10师团,歼灭大运河以北的中国军队。
而板垣真四郎在临沂碰了一鼻子灰,被中国守军张自忠部和庞炳勋部阻于临沂,使日军两路协同的计划无法实现。
对于自己的队友失陷于临沂这一点,身为第10师团团长的矶谷廉介之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但还是孤军冒进,命濑谷支队攻占藤县、临城后,兵分两路,分别向韩庄、枣庄和峄县(现枣庄市驿城区)追击。
冒进的濑谷支队更是大言不惭的叫嚣着:
“在第十师团面前,任何一支中国军队都是拦路的蚂蚁。”
在别人的土地上烧杀抢掠不说,还大放厥词,由此可见日军真是厚颜无耻!
韩庄、枣庄和峄县先后沦陷后,濑谷支队更是妄图想直接攻占徐州,但是这一举动直接为中国军队对其进行围歼创造了契机。
濑谷支队向徐州方面冒进的举动很快就被关麟征部给拦了下来,随后,日军的重心再度转移到台儿庄。
李宗仁看清了濑谷支队贪功的急切心理,为了抓住战机,他对此立即做出了部署,命令孙连仲部在台儿庄一带布防,任第52军军长关麟征为总指挥,命令汤恩伯第20军团以主力集结在临枣之路和韩庄运河之间的一带山地准备侧击南下之敌,配合台儿庄守军吃掉这支精良的敌军。
这一部署所依仗的就是汤恩伯的主力部队,如果哪一点配合不当或者出了问题,那么台儿庄围歼战势必以失败告终。对这一部署,即有关战史资料记载,被称为“枣峄计划”。
其实,对于“枣峄计划”的出台并不是当时战略首选,任务的开始由汤恩伯军团增援藤县,演变为了南下之敌有直接的关系。
早在日军3月15日,日军第十师团濑谷支队向藤县守军川军第22集团军发起攻击时,李宗仁就令汤部迂回藤县以北,与关麟征部双面夹击日军,与此同时,第22集团总司令孙震也以藤县城防紧急,要求汤恩伯部及时派兵增援。
汤恩伯鉴于藤县外围阵地已失守,拒绝了李宗仁和孙震的命令,而是率部占领了临城一带,准备侧击南下之敌。
战后我们再回过头去分析,如果当时汤恩伯能听从李宗仁和孙震的命令,那么就不至于有“枣峄计划”的出台。
虽然这一计划并没有对战役进程造成太大的后果,但汤恩伯违抗军令事件却对军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造成这一切也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隐伏山区,按兵不动
面对中国军队这么大的调动,日军不可能不知道,为了和我军抢占主动权,日军主动出击。
24日凌晨,日军濑谷支队增援部队2000余人赶到,随后,在飞机、重炮和坦克的掩护下沿着台枣支线向台儿庄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台儿庄战斗正式打响。
27日,率先进入台儿庄的日军对孙连仲部猛烈攻击,孙集团下的两个师伤亡惨重,损失过半,致使日军突破了守军孙连仲防线,从北城攻入城内,并不断向城内增派援军。
孙仲连带着部众顽强抵抗,但是仍无法阻止敌人猛烈的炮火以及源源不断的援军,致使阵地不断缩小。
孙连仲只好率领余下的残兵撤退等待支援。
汤恩伯得到孙连仲请求支援的消息后,也确实按照计划向峄县和枣庄的日军发起了攻击,汤部的第85军在枣庄与日军展开了攻防战。
此时关麟征部也来到了枣庄,好巧不巧遇见了日军的支援部队,随后展开了遭遇战,85军和庞部这两对难兄难弟可谓是吃尽了苦头。
与此同时,汤恩伯与关麟征在枣庄弄出的动静也吸引了濑谷支队的一部分兵力,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台儿庄的部分火力。
而在郭里集战争之后,汤恩伯不仅没有遵循之前制定好的战略方针,反而以情况有变为由,改变了原定计划,命25军和85军合拢,带领了20军军团全部到枣庄东面和北面的山区隐伏起来。
按照汤恩伯当时的想法,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台儿庄和临沂两地守军缺乏信心,他怀疑孙连仲部和张自忠部的两方驻守根本顶不住日军的进攻,而此时大规模的出击无异于引火烧身。
而此时,坐镇台儿庄的正是以西北军为班底组成的31师,师长正是被后来冠以“铁将军”名号的池峰城。
在面对31师师长的不断来电,汤恩伯在电报中谎称第20军团正在郭里集与敌激战,所以不能及时南下夹击日军。
事实上,在郭里集战斗之后,他早就率领总部到枣庄附近的山林中躲避战火了!
而此时本应该同关麟征部一起向日军沂州支队发动攻击的战略计划也成了泡影,除此之外52军第二师按照计划协同汤部向枣庄外围发动攻击的计划也不尽人如意。
本应该担任进攻的主力部队汤部却只派遣了几个排在枣庄外围配合作战,可以说敷衍了事也不过如此吧!
战后,关麟征派人联系汤恩伯,结果全军连个人影也没找到,为此,关麟征十分气愤的对部下说:
“汤长官是我们的老长官了,对我们也玩弄这一手,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其实,日军主力已经被孙连仲部吸引了台儿庄大部分的正面火力,对于第20军团来说正是一个有力的战机,倘若汤部此时与关麟征和孙连仲部全力夹击峄县、台儿庄的话,以第20军团和孙部的实力,是完全有可能歼灭敌人的。
但是汤恩伯并没有这样做,如果说能集中军团主力将枣庄的敌军歼灭作为首选,然后在南下解救被围的孙连仲,那么这样也说的过去,令人遗憾的是,就连这一步汤恩伯也没有做到。
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对自己的部队视为“命根子”这样的观念,在汤恩伯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但同时也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由来已久的各种不同等级之间的矛盾与隔阂。
所以这也就是一些学者认为汤恩伯此举加剧了中央军和杂牌军之间的矛盾一说的由来。
敌情突变,险失良机
汤恩伯的屡次“失误”,让台儿庄守军与敌人血战了6天,苦撑多日的孙连仲部望眼欲穿都没有等来汤部的任何支援。
与此同时,中方野战重炮兵团和战车防御炮营的到来,也让孙连仲部的活力大大加强,对于日军装甲部队也有了对策。
3月27日,孙连仲主动出击,给予了日军不少的伤亡。当晚,李宗仁紧急命令汤伯恩放弃在枣庄方面的进攻计划,立即调兵南进,先歼灭台儿庄之敌。
与此同时,日军也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当日便对我军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并成功突破台儿庄北门。
第31师池峰城部也是竭力反击,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敌我均在困难当中。
28日晚10时,李宗仁再电汤恩伯,并指出前来支援,迅速南下夹击日军,但汤恩伯却一再拖延,直到29日下午才率领部队由枣庄以北向峄县东南方向移动。
29日晚,日军的援兵再度到来,此时对战台儿庄的日军一线兵力已经达到了5000多人。
在战局危机万分面前,李宗仁不得不当天夜里再电汤恩伯,直到30日清晨,汤部才抵达台儿庄以北25公里的兰陵镇。
对此,李宗仁极为不满,他认为汤恩伯在短时间内啃不下枣庄和峄县可以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枣庄不能失手。
30日晚,李宗仁一面紧急电催关麟征向台儿庄方向前进,一面将汤恩伯消极避战的情形电呈蒋介石。
而此时,在敌军强悍的火力面前,大半的台儿庄都落在了日军的手里,台儿庄战况紧急。
作为一军之长,汤恩伯难道不知道军令不可违吗?小编认为作为一军之长的汤恩伯比谁都清楚这其中的分量,究其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汤恩伯当时认为,现在出击有被敌人夹击的风险,依旧按照先前指令在枣庄与敌作战,恰恰是这一举措,引起了李宗仁的不满。
第二,他认为,敌人的主力是进攻台儿庄,此时将主力部队留在山区,以随时支援台儿庄守军,这样可以随打随走,也可以及时按战况的态势来发动攻击,避免过多消耗,保存实力才是最主要的。而汤伯恩的这一想法,为后续李汤二人的矛盾激化埋下了伏笔。
尽管汤恩伯无法赶来支援,但是31师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住了敌人的炮火,在惨烈得巷战中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要说在守城战中,日军的火炮确实占据绝大优势,但是在巷战中,他们引以为傲的火炮却失去了战斗力。
中国士兵在台儿庄内的每一条小巷中靠着复杂的地形,逐屋逐墙的与日军拼命。
孙连仲更是直接给部下下了死命令:
“士兵打光了,我去填线!”
3月31日,第31师开始对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战士们到最后都与日军正面拼刺刀。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西北军急速组织的赶死队——“53壮士”,他们以贴身肉搏而出名,他们向敌军发起了悍不畏死的冲锋。
作为第一批敢死队员,这53名勇猛的西北军战士在王冠武旅长的率领下冲向了日军阵地,最终只有13人生还。
战后,孙连仲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奖赏他们每人30块大洋,但无一人领取,领头士兵是这样对孙连仲说的:
”以死相拼,为的是报效国家,而不是为这几块大洋!“
在场听闻的将士无不落泪,在整个台儿庄战役前进主动报名的敢死队壮士总数共有329名。
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冲锋在前,成功截断了日军的退路,并迟滞了日军的增援部队,稳住了台儿庄的局势,在此次战役中做了好榜样,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铭记。
而正当第二师军汤恩伯部准备与孙连仲部会和计划围剿濑谷支队之际,敌情突然发生变化。
台儿庄久攻不下,临沂又久攻不下,日军濑谷启支队也按耐不住了,遂令坂本支队停止攻击临沂,前往台儿庄支援,而濑谷启亲自前往台儿庄督战,再度夺取了大半个台儿庄。
庄外前来支援的第27师伤亡惨重,大部分被迫撤离。
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汤恩伯此时慌了神,他立即提出了转移阵地,以此来脱离战斗的旋涡,以免陷入日军的包围圈。
面对汤恩伯的如此形式主张,关麟征极力劝阻,他分析道:
“一定不能在关键时刻转移部队,第一,容易暴露企图,第二,日军有轰炸机,如果在敌阵前转移部队,很可能会有极大的危险。”
汤恩伯认真思考了关麟征的建议,再次分析敌情,做出了新的部署。
他命第85军一面以假装进攻的姿态给敌方制造错觉,另一方面做好了随即准备援军的准备。
濑谷支队集中精力对台儿庄进行最后的强攻的同时,台儿庄周围的各路国军也开始积极调动,汤恩伯的主力部队也开始南下并收复沿途村庄,于31日与孙连仲取得了联系。
此时汤恩伯第20军团与第75军团对南下支援的坂本支队形成围击态势,台儿庄战局彻底逆转。
4月7日,在中国军队的前后夹击下,当晚,濑谷启不顾上级坚守的命令下令权限撤退,台儿庄内的日军全部肃清,台儿庄大捷告成。
从台儿庄战役的总体情况来看,汤恩伯的第20军团在此次战役中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却不能指出汤部在战役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然,与孙连仲、张自忠部想比,确实不突出。
然而20军团战后之所以诟病其问题的原因不是出在官兵,而是在军团长汤恩伯身上。
在此次战役中很明显,想必大家也了解,汤恩伯在作战上确实有违抗军令的劣迹,同时为了自保,竟然隐蔽山林,最为一名高级将领,大敌面前,畏敌如虎,贪生怕死,不能顾全大局,若非关麟征极力劝阻,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只能说汤伯恩在此次战役中确实没有树立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