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我想看《F1:狂飙飞车》这部电影已经很久了。
本来想选IMAX厅的,结果周围的影院几乎都没有给此片安排这个配置,而且更远的地点时间又不合适,遂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看了原版2D普通厅。
在我的认知里,这类作品属于必须去电影院看的类型,重点和关键是视听效果,故事可能都是其次。
赛车是本片绝对的核心内容,以至于文戏基本约等于游戏过程中的过渡剧情,完全是为了串联一场场比赛才存在的。过程中有点像当初《飞驰人生》系列的观感,但并不会感觉雷同,相似的剧情和安排大概就是赛车手们的共通之处吧。
沉浸感和真实性是最大看点,很多瞬间我都以为是自己在开车,太爽了。
最后一场比赛几乎忘记了是在看电影,全程手心出汗,手指头也紧紧抠在一起。
全片结束后,观众席里的小男生们甚至忍不住喊出了“我想开车”。
虽然讲的是F1,但并没有设置观影门槛,不熟悉赛车的小伙伴也能看得很舒服,仅仅是会错过一些真实车队老板和车手的正片小彩蛋罢了。
由于从小便喜欢玩赛车游戏,情绪糟糕的时候也会以此来解压,所以整部电影我看得很爽也很过瘾,甚至通过此片想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对赛车游戏情有独钟,而且对名次的欲望那么强烈,原因除了竞速的刺激和快感之外,还有讨厌前面有其他车的感觉,《F1:狂飙飞车》侧面讲出了这个答案。
从赛车电影层面来评价,这部电影的质量很高,豆瓣8.5的分数已经说明了口碑和评价。只不过若以最专业的视角去深究,某些情节可能是站不住脚的(比如规则)。但这毕竟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主角也是虚构的人物,虽然里面的内容参考了现实,可也必定会有所改变,放平心态以欣赏电影的角度去看就好,否则纠结起来只会焦虑和痛苦而已。
BGM是顶级的,搭配特定场景仿佛是在倾听自己的心跳,每一下都沉重且有力。有一段印象特别深刻的背景音乐,是观众欢呼和引擎声音交错呈现,宛如一首振奋人心的交响曲,极妙。
我所在这一场有10多个人,男女比例大概在8:2的样子,可见本片的男性观众显然更多一些,目标是赛车。
但由于主演是布拉德·皮特(Brad Pitt),所以小部分女性观众也可以选择大饱眼福,目标是帅哥。
男女通吃。
真的很难想象,布拉德·皮特竟然快要62岁了,大概是我们这代人父辈的年龄。虽然他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电影也没有刻意回避这些岁月的痕迹,但身材和状态都是一级棒,让人吞口水的那种程度,每分每秒都在散发着巨星气质,相当帅气。
我甚至觉得他现在比年轻时还要帅,那会儿真的太嫩了,没有这么成熟的味道。
说真的,应该没有女人能拒绝布拉德·皮特吧。
电影里有一处剧情讲的是车队保安把他认错成了维修工,我还在想哪有这么帅的维修工。
从《碟中谍8:最终清算》到《F1:狂飙飞车》,从汤姆·克鲁斯到布拉德·皮特,老一辈的电影人魅力依旧不减。
网上有个评价挺到位的,老了的法拉利还是法拉利。
影片里有一段媒体采访的戏,记者提到男主有多段婚姻和众多前女友,与演员本身经历的重合度很高。大概是印象里布拉德·皮特就应该搭配安吉丽娜·朱莉(虽然俩人现实里已经打官司离婚且闹了多年,女儿也都放弃父姓了),所以我主观上并不喜欢这个女技术总监和桑尼的感情戏,选角也不合适。从最初的喝酒到逐渐熟悉后的深入接触,以及玩牌后的激情之吻,似乎都只能感受到布拉德·皮特全身散发到爆表的荷尔蒙,甚至会在某些凝视镜头时脑海里对女性那一方自动换脸。
虽然凯瑞·康顿也是个很不错的女演员,演技方面也经过了多个奖项的认可,但在这部电影里,她与角色并不适配。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毕竟审美就是主观的。
叶秋臣是坐到最后一秒彻底黑屏才离开的,这似乎是我的观影仪式感,为了拥有某种难以形容的完整性。
片尾没有彩蛋,不想看字幕和听音乐的朋友们,可以不必再等了。
以下内容将涉及剧透,介意者慎入。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角色桑尼·海耶斯(Sonny Hayes)曾是F1赛场的潜力新秀,但因受重伤而退出,多年后成了一名自由职业的赛车手,靠收取每场的酬劳维持生活。
他不加入车队,睡在自己的车上,冰水洗脸和泡澡,带着腰部的旧伤辗转各地去比赛,像一个到处打工的隐世高手。
夜晚,赛车,烟花。
仿佛只有在手握方向盘的时刻,桑尼才能找到内心久违的平静和安全感。
不论外面的环境噪音有多么嘈杂,欢呼声有多么热烈,在桑尼的眼中只有自己和车才是唯一的。
影片有一个细节,表明了桑尼始终都缺少安全感。
在面对输不起的对手时,他早就拿起了扳手准备随时开干。
也许,桑尼曾经就想这样结束自己的一生吧。
只要有他,有车,他在开车,足矣。
就在桑尼准备前往下一站时,鲁本·塞万提斯(Ruben Cervantes,哈维尔·巴登饰演)出现了。
桑尼曾经的队友,现在极速巅峰车队(APX)的老板。
鲁本由于自己欠下了高额的债务,加上车队排名一直垫底所以即将遭遇被卖的命运,于是求助于桑尼加入。
本来是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但没想到桑尼的加入竟然给这支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车队本来的顶梁柱是一个新秀天才,叫乔舒亚·皮尔斯(Joshua Pearce,由戴姆森·伊德瑞斯饰演)。
这个年轻人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似乎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桑尼出现后,乔舒亚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虽然电影的定位有爽片的标签,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合理的,毕竟30年没有开过F1赛车,所以刚刚上手时会有陌生感,加上桑尼的性格特点,测试环节就把车给撞了,但速度达标。
在这个行当,速度就是硬道理,达到标准就得服。
加入车队后,就迎接了记者的采访,把桑尼过去的婚姻和情感,连带着他退出F1的经历全展示出来了,以最精炼的方式。
桑尼的回答,每一句都很短,他在积攒愤怒。
F1对他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几乎与重新开始并无不同,但他却早早已经来过了。
形容桑尼比乔舒亚更早的那句“Before you”相当传神,尤其在乔舒亚当众讽刺桑尼“老”之后,这是一句定基调的台词,尽管只是个小配角说出口的。
桑尼站在一众年轻选手里,仿佛是布拉德·皮特站在如今的电影市场里。
这一刻,演员和角色如同灵魂契合般深度捆绑在一起。
在桑尼加入后,车队总共还剩下9场比赛,开局并不顺利,所有人是一盘散沙,千疮百孔。
桑尼和乔舒亚互相不服,火药味很重。
如此状态下,自然拿不到什么好成绩。
鲁本说,现在的乔舒亚就像曾经的桑尼,但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也仅仅是性格相似而已。
桑尼喜欢慢跑,喜欢把扑克牌放在口袋里,这是他赌徒的印章,也是始终展现其赌性的重要细节,专注做自己。
乔舒亚更依赖于设备,他坚持进行专业的体能训练,并在经纪人的安排下与粉丝和赞助商互动,专注打造以自己为核心的品牌。
这里的对比并不是重点讲人,而是在讲时代的变迁,以及时代引发的代沟。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有着共同点,就是对赛车的热爱。
这场比赛下来,桑尼意识到了车队的问题,就是车子的性能必须提升,若不调整的话根本赢不了。
这才有了桑尼和女技术总监的互动开始,但感情线真的没必要,可能这也是暗藏的女性力量故事线吧,毕竟定位是F1首位女性技术总监。
车子没问题了,接下来桑尼要做的就是调教团队里的每个人,否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赛没法比。
正式比赛时,桑尼和队内产生了分歧,他要求使用软胎,但却被强行换上了硬胎。
不给我换,我就不开。
那一刻我在影厅里差点笑出声,就是给你弄到没脾气啊,看谁能硬过谁。
用软硬胎对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妙的安排。
在多场比赛里,桑尼各种耍诈,秀出了花样技巧,这种策略也只有“Nothing to lose”的赌徒般驾驶风格才能有效执行。
桑尼疯狂在规则的边缘试探,利用诸多漏洞和钻空子提升了车队和车手排名。
他主要负责阻拦后面的车队,毕竟F1是跑圈的,被扣圈的话虽然在名次上无望,可却能为队友扫清障碍。
相比于竞速而言,维修区的速度也让人惊讶,毕竟几秒钟就能拉开巨大的差距。
乔舒亚在桑尼和团队的协助下,成功来到了第一梯队。
但小伙子毕竟年轻,他被想赢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没有听从桑尼说的话(直道超车),结果冲刺终点前连人带车飞出了跑道。
桑尼一直喊“NO”,我也忍不住跟着一直喊“NO”,但“NO”是没意义的,乔舒亚依然双手重伤住院,桑尼也被乔妈指责。
过去,乔舒亚每次都将成绩不理想和状态不佳归咎于队内的其他人,觉得他们没有制定好的策略,没有做出更好的车,没有在维修区最有效地更换轮胎和配件。
桑尼取代乔舒亚成为了队内的核心车手后,一切都在改变。
乔舒亚在努力康复,桑尼在拼命去赢,不讲理地赢。
过程中,团队的人也选择和他一起跑步,从当初只有桑尼单独跑,到现在一群人共同跑。
碎片被黏在了一起,他们收获了团结。
此时的乔舒亚归队,看到桑尼取代自己成了大家的精神力量,感到嫉妒和不满,幼稚地毁掉了复出后的第一场比赛。
为了调和两人的矛盾,女技术总监向桑尼和乔舒亚发出了邀请,当他们被问到多少岁失去了父亲时,两人异口同声说了“13岁”。
那一刻,桑尼看着年轻的乔舒亚,仿佛看见了30年前的自己。
没想到祸不单行,团队内有叛徒将他们改良的新零件举报了,所有人陷入低谷,桑尼也在比赛中忘记带自己的幸运扑克牌,失去了获胜的信心,出了意外。
鲁本在这次桑尼受伤的契机下,发现了对方30年前就已经不能再碰赛车了。影院上映版本翻译的中文字幕并不好,很多情绪都没呈现出来,比如鲁本那句“You are off the team”。
此处所有人才明白,为什么他的后背有疤痕,为什么他要泡冰水澡,为什么休息时也不离开车辆,为什么比完赛总是带着痛苦面具躺下休息。
由于桑尼受伤,乔舒亚也在思考自己受伤那场比赛,并重新模拟了相同的场景。他发现本来早就可以获得的胜利,因为自己的冲动和不成熟而丢失了。
桑尼并没有错,错的是自己。
此刻,他才真正懂了桑尼。
乔舒亚曾经迷失了自己,在粉丝和资本之间忘记了热爱的初衷,是桑尼撬开了那扇尘封已久的门,让他能够抛开一切的噪音,全心全意去开赛车。
于是在桑尼缺席的日子里,乔舒亚代替了他的位置,成为团队的精神力量,并带领大家一起跑步。
出院后,叛徒找到了桑尼,竟是鲁本一直以来最信任的董事会成员,是个完全不懂赛车,但想利用赛车来敛财的人。
叛徒说希望桑尼加入自己,大家一起搞新车队和搞大钱,所以才伪造了那些举报材料。
桑尼嘴上答应,实际内心有了新的盘算。
最后一场比赛,终于来了。
有人希望赢,有人希望输。
桑尼找了借口继续为车队效力,他走过来的镜头与第一天来时仿佛一模一样,但众人对他的依赖和期待值都不同了。
鲁本担心桑尼的身体,不肯让老友上场,但对方坚定的眼神说服了他。
其实鲁本是对的,桑尼在上场前就已经出现晕眩了,眼睛也没办法看清楚。
虽然身体状态是迄今为止最差,但和乔舒亚以及整个团队,都是最默契最合拍的时机。
在上场前,还专门用手机发给叛徒一个国际手势。
比赛前期两人利用不换胎的优势领先,最后奇迹时刻又换上了所有车队里唯一的备用胎。
桑尼本来想给乔舒亚争取冠军,但乔舒亚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自私狂妄的小子了,他明白桑尼等待这一刻,已经等了30年。
乔舒亚选择和第一名同时撞出了跑道,桑尼从第三名跃升至首位。
最后那段路感觉真的好长,桑尼开车时就像在飞,我一直在找终点在哪里,心想着怎么还不到,生怕某一刻被超车了。
最终,桑尼获得了冠军。
那一刻,我真的哭了。
夜晚,赛车,烟花。
又是首尾呼应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虽然故事比较传统和老套,剧情安排也都是可预料的走向,但对于这个意料之中的结局,我仍然看得热泪盈眶。
等待了30年的冠军,桑尼终于拿到了。
没有小人得志,有的是互相理解后的完美配合。
乔舒亚放弃了自己的胜利,让桑尼拿到了梦寐以求的第一名。
就如电影开篇时的那场比赛一样,获得冠军后的桑尼依然没有在此驻足,也没有触摸奖杯,他把核心车手的位置还给了调教成功的乔舒亚。
而桑尼自己,仿佛就像中途顺道来参加个F1比赛拿个冠军而已,接下来又去参加各种车手招募了。
是的,桑尼又去挑战新的速度和人生了。
他的人生没有被定格在30年前,没有被定格在30年后,这个男人永远都在路上。
不羁,通透,潇洒。
可能换一个演员,都很难驾驭如此具有经历和沧桑感的人物,这个角色也只有布拉德·皮特能演。
赛车手们大概总会有点偏执,因为这份执念才能更好地带领他们冲向终点。
可我们有时总会感慨自己老了,累了,追不动了。
旁人也会说,还瞎折腾什么劲儿呢?
但是,不瞎折腾还活个什么劲儿呢?
只要你想,一切都不晚。
永远,在路上。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