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名臣刘墉,果真配称“好官”?事实上,他比贪官和珅还可恨
刘墉因《宰相刘罗锅》一剧而家喻户晓,但真实历史往往更为讽刺。与影视中形象截然不同,刘墉并非宰相,也未曾驼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品大员,完全依赖于不择手段的升迁之路,不惜踩着无数仕子而得以步步高升。
相对于和珅的贪婪,刘墉更以残忍暴行著称!其罪行远比和珅更为严重!
那么,刘墉究竟干了哪些鲜为人知的事,乃至遭到当时大多数读书人鄙视侧目呢?
官宦世家,初入官场
刘墉的家世堪称望族,他的曾祖曾任顺治朝的户部员外郎,祖父更是康熙朝的四川布政使,而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爷身边备受瞩目的重要人物。
这个家庭背景让刘墉从小就接受了严谨系统的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学识。在31岁那年,他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乾隆亲自主考的会试,结果中了二甲二名进士,由此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刘墉最初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参与了国家图书的编撰工作,后来被提升为侍讲。然而,他刚刚开始在官场上崭露头角时,却因为父亲的牵连而突然遭到牢狱之灾。
原来,当时刘统勋作为陕甘总督,因为在出兵伊犁时听从定西将军永常的指挥,不顾军令,导致乾隆大怒,将他和刘墉一同带回京城加以惩处。
经过乾隆冷静下来后,父子俩才得以获释。之后,刘墉在广西、安徽、江苏等地负责学政工作,成绩斐然。特别是在江苏的任上,他通过扎实的工作表现,查处了多起舞弊案件,使得该地区的考试纪律和学风焕然一新。
乾隆对刘墉的表现赞赏有加,甚至特意赐诗以示鼓励,诗曰:“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可以说,刘墉在地方任职时展现出了勤勉自律、超群才能的好官风范,因此在民间流传着“刘青天”的美誉。
然而,人的内心常常复杂难测。在那个时代,为了自身的晋升考虑,刘墉也曾经涉足了两件让读书人不齿的大案。这两起案件牵连范围广泛,令人震惊。
与和珅的巨贪相比,刘墉的行为更加可憎、可耻、可恨,特别是他的私刑行为更是让人深恶痛绝!
为愉圣心,构陷仕子
刘墉涉及的“文字狱”案件主要包括江苏学政任上的《俣俣集》案和乾隆四十三年的《一柱楼诗》案。
在《俣俣集》案中,主要人物是阎大镛。他原本是江苏沛县的一位屡试不中的老监生。当时,他所在的家乡出现了官员摊派粮食的情况,这引起了阎大镛这个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的强烈不满。因此,他带着读书人的骨气和义愤,大声疾呼,发表激烈言论,甚至言辞激烈。不久后,由于害怕逃跑,但没过多久就被抓获归案。
刘墉作为江苏学政也参与了这个案件的审理。但是,作为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刘墉并没有将焦点放在粮食问题上,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阎大镛烧毁的几本文集上。
尽管刘墉对自己的行为心怀无愧,但是为何要匆忙焚毁证据呢?这不是心虚作为吗?因此,刘墉立即向乾隆详细报告了案件的细节和疑点。然而,乾隆认为仅凭一起没有实质证据的烧书事件就匆忙定罪似乎有些不合理,因此他命令地方官员对此事进行彻查。
两江总督高晋和江苏巡抚陈弘开始对阎大镛进行严加审问,经过长时间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拷问,阎大镛终于说出了真相。
原来,阎大镛三十多岁时曾出版过一本《俣俣集》,其中有一章对当地县志记载表示不满,因为该县志没有记载他母亲二十多岁就守节的事迹。
当时作为沛县知县的李棠只是责令阎大镛烧毁文集,并未向上级报告此事。然而,高晋和陈弘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他们认为如果书中再无悖逆之词,为何要急于焚毁呢?于是他们在民间搜罗到了两本《俣俣集》的残本。
果然,这些残本中对朝政的不满之词颇多。高晋等人迅速以“大不敬”之罪向乾隆呈报,乾隆大怒,判决阎大镛死刑,其家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而县令李棠因故离世,不再受到追究。
此案曝光后,江南士人纷纷认定刘墉是始作俑者,对他嗤之以鼻。然而,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整个风气都如此,作为教育主管者的刘墉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此案爆发之前,江苏地区已经发生了数十起“文字狱”,比如“捏造诸葛碑文案”、“李雍和潜递呈词案”等。风气如此,让人感到束手无策。
另外一起案件是《一柱楼诗》案,发生在乾隆四十三年,起因是一起简单的民事纠纷。穷书生蔡嘉树因周转需要将田产典卖给徐食田,后来经济好转想赎回,但被徐食田拒绝,于是怀恨在心。蔡嘉树发现了徐食田爷爷徐述夔编撰的《一柱楼诗》,其中包含悖逆之词,于是向官府告发。
审理此案的江苏布政使陶易对蔡嘉树的私仇行为不屑一顾,驳回了他的上诉。但是刘墉作为江苏学政却对此事格外上心,立即将《一柱楼诗》上交乾隆。
乾隆仔细审阅后,因其中一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而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反清复明的铁证。于是,颁下圣旨,将徐述夔开棺戮尸,徐食田被判处死刑,其家属被发配充军。此外,当地所有姓徐的家庭也被强行抄家,引发了民怨沸腾,怨声四起。
而刘墉却因此事再度受到乾隆赏识,之后不久,他便回京做了都察院左都御史。
戕害人命,天理难容
如果说和珅之巨贪是为了为乾隆之子嘉庆积累资本,那么,因为刘墉而丧命的人,则是他为了自己的晋升而踩上去的带血的踏板!
刘墉与和珅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对于这个通过谄媚讨好爬上来的御前侍卫,刘墉内心深处是百般鄙视的。
在刘墉担任左都御史时,和珅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然而,与此同时,和珅已是位高权重,身兼御前大臣兼户部尚书的重要官员。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与乾隆结为儿女亲家,其子丰申殷德更迎娶了乾隆帝的十公主,这使得朝中文武官员纷纷趋附。然而,刘墉却不以为然。
在丰申殷德大婚的盛事中,百官们盛装出席朝会,唯独刘墉身穿破烂衣裳,明显是在向和珅挑衅。随后,他又在山东贪腐案中追究给和珅行贿的国泰,这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裂痕。然而,此后二人几乎没有什么交集。
事实上,刘墉与和珅的地位差距甚远,无法相提并论。要说真正能制约和珅的人,那当属阿桂。他被誉为“乾隆名臣之冠”,唯有他可以不必顾忌和珅的面子,甚至常常在众人面前严厉斥责他。和珅在阿桂面前唯命是从,甚至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然而,阿桂常年忙于军务,很少在京城出现。只要他一离开京城,和珅那嚣张跋扈的本性就会立刻显露出来。
至于刘墉,虽然并非身份卑微,但据史书记载,他身高达一米九,是一位魁梧的山东汉子。然而,他常常在乾隆面前低头顺从,给人以驼背的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墉也开始显露出懒散的倾向,往往对朝廷事务不闻不问。至于对和珅的弹劾,那几乎已成为了无稽之谈。
尽管刘墉的书法技艺堪称绝世,然而他的品行却难以称道。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但这句话用在刘墉身上却成了一种讽刺。为了谋求自身的地位,他竟然可以无视那么多无辜生命的存在,其心思之险恶,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时代的限制,但作为汉族仕人,刘墉却完全背弃了孔夫子所倡导的“仁义”之道。可以说,他的头顶之上沾满了无数读书人的鲜血,这并非言过其实!
结尾:
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字狱案件往往足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形象。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个人可以做一件好事并不困难,但要一生都行善则颇为不易。
然而,在历史的某个转折点上,即使只犯下一件极具影响力的恶行,也会遭受后世的严厉指责。刘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此,人生在世,务必端正身份,行事稳重,才能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民!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