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乳名午格, 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清宣宗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清德宗载湉之侄,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是苏完瓜尔佳·幼兰。1908年至1912年,1917年7月1日至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岁即帝位,由其父摄政。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仍居清宫,享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议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曾拥其复辟,十二日而败。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大清皇帝称号,迁出皇宫。次年在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与李淑贤结婚。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1908年11月13日,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也突发痢疾。为安排身后朝局,慈禧于当天发布懿旨,将年仅三岁的溥仪接入宫中,并授予载沣摄政王一职。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命溥仪继承皇统,“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将他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并兼承光绪帝之祧。11月15日,慈禧太后因病去世。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和载沣摄政,以第二年(1909年)为宣统元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各省纷纷宣告独立。面对乱局,清廷曾试图武力镇压革命,但陆军大臣荫昌作战不利,水师提督萨镇冰也默许革命。清廷只得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与起义军作战,后又在其要挟下,罢免了奕劻的内阁总理大臣职务,由袁世凯接任。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的保证后,决心逼宫清廷。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临朝称制,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正式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按照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定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民国政府每年拨给逊清小朝廷四百万两(改铸新币后为四百万圆)的费用,溥仪在逊位后仍在紫禁城中过着皇帝的生活。
1917年6月14日,安徽督军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五千“辫子兵”,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驻北京。6月17日,张勋进宫向溥仪请安。6月27日,沈增植、康有为等抵达北京,与张勋商讨复辟事宜。6月30日晚,张勋调兵入城,并表示此次入京实为复辟而来。7月1日凌晨,张勋等人拥戴宣统复辟,发出复辟、人事安排、外交等方面的上谕,并让各家各户重新挂起龙旗。溥仪发布“复政谕”,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于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还公布9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8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然而,这场复辟闹剧仅持续了十二天,7月12日,溥仪再次宣布退位。
1924年11月,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后辗转至天津寓居。1931年11月,在日本驻屯军司令官土肥原贤二的谋划下,溥仪乘船赴东北,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他只是日本人的傀儡,没有真正的权力和自由,每天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苏军逮捕入伯力监狱。1950年移交中国,被监禁于抚顺。1959年大赦释出。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务。1967年10月17日,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1995年迁于清西陵内清崇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