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曾有位将领写下“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的豪言壮语,这位一心匡扶大明朱氏的抗清将领就是郑成功。
在民间,他的故事早已广为流传,最为让大家所熟知的,还是他收复台湾的壮举。但就是这样一位知名度极高的英雄,关于他的姓名,却有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郑成功
大明的遗民
郑成功,原名为郑森,其父为郑芝龙,其母
田川氏。说到郑成功后来传奇的一生和姓名的由来,就不得不提他的父辈在明朝时创立的基业。郑芝龙是福建南安人,曾去日本学习剑术。
明朝时期施行的海禁国策和当时世界兴起的海上贸易风潮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比较之下,中国沿海民众的商业活动远不如同时期国外的沿海民众。
巨大的经济利益促使这些民众难免会有从事非法交易的行为,这样一来,本是为制止海盗猖獗的海禁举措却又推动了更多海盗的出现。曾在日本生活的郑芝龙顺势加入到了当时的日本海盗团伙,进行走私、劫掠等行为。
显然,郑芝龙非常擅于经营海上贸易,通过各种手段积累起的财富在他的手里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渐渐地,郑芝龙拥有了三千多艘的大小船只,成员二十余万,其中更是包括中国人、日本人、非洲人等。强大的实力让他甚至可以对抗欧洲的殖民军队,1633年,他就在金门击溃了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船队,稳固自己的海上霸权。
但随后到来的,就是改变郑芝龙父子的事件。明朝的覆灭给了郑芝龙父子本应顺利的财富之路平添了许多变数,明朝朱氏不甘心将江山就此拱手让人,因此纷纷建立政权,意在对抗清的中央统治。
由于这些政权多建立在南方地区,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南明。起初,郑芝龙依靠积累的资本和人力也是南明的坚定拥护者,但随着个人心态的转变和时局的变化,他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这时同样优秀的儿子郑成功,却依然坚持着自己抗清的决心。就这样,二人和清朝、和外国势力的纠葛也就此展开。
他叫“朱成功”
郑成功姓名的更改,发生在郑芝龙还归属在南明政权的时期。处在南明的隆武政权之下,皇帝为绍宗。郑芝龙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得以亲近绍宗。于是,他把郑森也引荐给了皇帝。
绍宗非常欣赏郑森的才华、能力,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并赐姓“朱”,改本名“森”为“成功”。自此,这个原名为郑森的年轻人才正式拥有了新名字“朱成功”。由于“朱”为当时的国姓,百姓也开始称呼他为“国姓爷”。
一次简单的更名换姓,在当时复杂的背景下也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如果郑芝龙父子能够共同抗清,坚定地捍卫明朝政府
至死,那么,郑芝龙海盗的身份可能将不会再被那样重视,郑成功也会成为一位忠孝两全的完美英雄。
可惜的是,郑芝龙的降清之举让这一切都成了幻想。清廷招降郑芝龙后,先是假意优待,希望可以安抚郑成功,让他也放弃抗清的活动,并唆使郑芝龙写信给他表达同样的意思。
郑成功在收到清政府多次的招降旨意后,并未动摇自己的抗清决心。直至他的其他几位兄弟都听从了清廷和父亲的意思归顺了朝廷,他也坚持自己的想法,继续为南明政府抵抗清王朝。
当时的清政府被郑成功的这一举动彻底激怒,对原本优待的已经投降的郑芝龙父子,开始了残害行动。开始先是将他们囚禁起来,并派郑氏家人继续劝降郑成功。可从始至终,郑成功都不为所动。
眼见招降无果,清政府也就不再需要筹码来威胁郑成功。不久后,郑芝龙及其余几子均被处死。
郑芝龙等人的死更加坚定了郑成功抗清的决心,不过,本就势弱的南明政府终究难以抵抗清政府的围剿。慢慢的,郑成功也无力回天,在国仇家恨的悲愤之中去世。
姓“郑”还是姓“朱”?
随着南明政府的倾倒,郑成功成为了人们心中那个力扛天命的英雄。按理说,被赐“朱”姓的他应该被叫作“朱成功”才对,可惜的是,清政府为了处处显示自己政权的合理性、正统性,不得不抹去一切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统治的存在。
所以,这个由南明政府赐予的“朱”姓,也被
清政府收了回去。郑成功的后人恢复了郑姓,他本人也自然变成了郑成功。
对于观看历史的人而言,郑成功应该姓“郑”还是姓“朱”只是一个历史认知的问题,现在也默认了清时的官方记载和民间的普遍认知。不过,这个问题对郑成功本人来说,也许还有更大的意义。
“郑”姓源自郑芝龙,“朱”姓源自南明。一个是生养自己的父亲,一个是诞生自己、重用自己的明政府。对他而言,两个姓都是至亲所赠,两个字本应是自己一生的信仰。如果可以忠孝两全,那将会是一个完美的童话故事。
但在这个故事里,一切都那么不如意。曾带领自己抗清的父亲,却先投降了清廷,还屡次招降自己;那个自己固守的南明,不用看到最后也大概能猜到结局。郑成功被赐姓后,曾有人叫他郑成功,他本人也很严肃地纠正过“我姓朱”。
对他而言,心里早就埋下了若忠孝难两全,则舍孝保全忠的种子。[1]虽然世事的结果不能尽如人意,他个人的力量也不足以改变时局。但这份刻在心底的坚韧,还是让他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闪亮的明星。
总结
郑成功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位抗清斗士,他赶走侵略者保卫台湾的壮举也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
无论他姓“郑”还是“朱”,在他的人生里,都没能完成自己忠孝两全的简单的愿望。今人能够铭记他,客观地评价他,恰恰是替他完成了“忠孝两全”的梦想。
参考文献
杨伟忠,清代以来郑成功研究综论,【J】,闽台文化研究,2021,6-1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