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封建社会里,王之御座只有两种传承形式,那就是禅让和世袭。五帝时期是“公天下”的时代,不管是“内禅”还是“外禅”,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国家领导人更换制度。唐尧传虞舜,之后再传给大禹,一如既初,可是到了夏朝,大禹的儿子破坏了这种原始的选举制度,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导致以后封建时期,“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私有性和奴从的观念根深蒂固。就算前任皇帝昏庸,异性人要想取而代之,坐上至尊宝座,都要借用“禅让”才能变得名正言顺,否者就变成诸如王莽之流,乱天下之窃贼,然后被后世读书人给黑出翔来。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立储制度,是一波三折,改了又改,将国家折腾得不要不要的。从后金努尔哈赤的“汉位推选制度”,到清初康熙时代的“立嫡长制度”,再到雍正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最后是清末慈禧独权的“太后懿旨传位制度”。而作为发展壮大清朝唯一盛世的雍正皇帝,在面对皇位传承这个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对待的呢?
后面是精简的干货:
对于如何立储,九子夺嫡的局面,让康熙不知如何选择
到了雍正时代,雍正是一位内敛的帝王,也是一位被史书给弱化了的帝王,虽然他才当了十三年的皇帝,但是他的才干和成绩绝对不输给康熙。可是雍正在造小人儿这件事情上,既不如老子,也输给儿子。
前前后后加起来,雍正只有10个儿子,其中4个未序齿,剩下6为皇子里,长子活到8岁,死了;次子活到10岁,也死了;三子虽然活到24岁才死,可却是一个放浪形骸、行为出格的残次品;五子活到59岁,可是根据历史评价,却也是个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在雍正眼里是个没用的儿子;六子年纪最小,乾隆登基时才四岁,也深的雍正和乾隆喜爱,可惜迫切立储的雍正不会选择一位幼小的皇子。
唯独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勉强能入雍正的法眼,可就算如此,早期忙着夺嫡的雍正,忽略了对儿子们的培养,弘历到了9岁才进入养蒙馆启蒙。直到雍正继位后,由于迫切的渴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预防儿子们夺嫡,所以创见了秘密立储,当他确定要立弘历为储君后,才加强了对他的教育。
雍正是满清一朝最勤奋的皇帝,但却只掌权十三年,能全力培养一个皇四子弘历就已经不错了,虽然乾隆没有像雍正那样经历残酷的竞争,导致中晚年昏庸,不像其父那样勤勉,也勉强算得上一位合格的皇帝。所以编者认为,面对立储,雍正是没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