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王中三十二年(公元前二八三年),秦王想要以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和氏璧。于是赵王派遣使臣蔺相如携带宝玉出使秦国,最终在秦王百般刁难之下将和氏璧完整地送回了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完璧归赵。
这个故事在小学课本上就讲过,老师们以此教导懵懂的我们不卑不亢,与“坏人”斗智斗勇。
可现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明白的道理也越来越多,再回过头来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发现诸多不同之处。今天笔者结合《资治通鉴》再次给大家剖析一下这场外交事件,绝对会颠覆你的认知——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其实是一场非常愚蠢且失败的外交。
当时的秦国在位的国君是秦昭襄王。这位可是一个狠角色,在位五十六年间,重用人才,励志东出,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其余诸侯国挨个儿被这位秦王揍过。
不过当时的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国力也相当强悍。秦国武力独步天下之时,赵国则成为了当时唯一可以抗衡秦国的存在。两国之间谁也不敢主动发起大规模战争,只能暗里较劲,试探虚实。
这次“秦昭王欲之,请易以十五城。——《资治通鉴》”,目的就是为了试探赵国。而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时的表现,着实正中秦王下怀。
当蔺相如将和氏璧交给秦王时,秦王肆意拿在手中把玩,并且还交给其他姬妾以及大臣看,丝毫没有说割让城池的意思。这个时候蔺相如“机智”地说道:“宝玉上面有一块瑕疵,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就将宝玉还给蔺相如。
《资治通鉴》记载,当蔺相如接过后,走到柱子旁并高举宝玉说道:
“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
蔺相如这段话说了四点:
赵王事先召集群臣开了一场会,大家都认为秦国仰仗自己强大,想要许下空头承诺来换取和氏璧,因此建议不要和秦国交换。主张交换的是蔺相如,他认为平民百姓都讲究信用,更何况大国呢?并且因为一块玉璧而导致强秦不快,是不值得的。为了表达诚意,赵王斋戒五天。你若敢再逼我,我就和玉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说的这段话是想表达他赵国重视这件事,想以此劝导秦王守信,不然会理亏。
可秦王却读出了其他的含义:赵国不敢和秦国抗衡。蔺相如这段“自述”中,完全将赵国的情况交了个底儿朝天!
两国谈判,哪有这般先示弱的?!
当然,看到蔺相如这般大义凛然,秦王也是需要将戏演下去的,就装模作样地拿出地图,找了十五城划给蔺相如。蔺相如也看出了秦王的假意,采用了缓兵之计。对此,《资治通鉴》记载道: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
蔺相如后半句是为了给自家君王找面子,既然我们家赵王斋戒了五日,那么秦王也斋戒五日,并且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表示对赵王的尊重。可蔺相如前半句却明显地在“犯浑”:
“赵王恐,不敢不献?”
你这使臣做得真够可以啊,出使敌国时,把自己的主君与国家贬低成这样,咋想的?
恐怕当时秦王心里都乐开了花。
秦王的目的到此恐怕已经达到了,通过与蔺相如的接触,秦王已经掌握了赵国的虚实。不过戏该唱还得唱,因此就按照蔺相如的意思斋戒五日,再安排九宾大典。
五日之后,秦王设九宾礼后召来蔺相如。谁知蔺相如已经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不仅如此,还在宴会上对着秦王就是一顿数落。对此,《资治通鉴》记载道: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你秦国自秦缪公之后的20多位君主,都没有一个说话算话的!我已经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现如今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你随便派一个人去赵国,赵国立马把和氏璧奉上。你们强秦先割让十五座城池,赵国怎么敢得罪大王呢?
说罢,蔺相如已经做好了赴死的打算,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乖乖,这蔺相如一面对着历代秦君一顿贬低,一面贬低自己的国家,说着秦强赵弱的话,真的合适吗?
再者,蔺相如说着秦强赵弱,人家秦王不仅斋戒,还搞了一场盛大的礼仪,自己不仅三番两次的违约,还羞辱秦国20多位国君,笔者都怀疑他和赵国有仇,故意惹怒秦国,就差“明着说秦国强大,快来攻打弱小的赵国了”。
面对蔺相如的行为,秦王却丝毫不恼。对此,《资治通鉴》的记载却非常耐人寻味: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嘻”这个字是一个拟声词,含有“嘲笑”“轻蔑”之意。而这个字很直白地点出了秦王的心态,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看出了秦王的盘算以及蔺相如外交的失败!
秦王借此事件,就是想看看赵国的斤两,倘若赵国态度强硬,秦国就该掂量掂量了。而蔺相如此次出使的表现实在太差,什么“秦强赵弱”“赵王恐”“不敢得罪”等等一咕噜全部说出来,这哪里是谈判啊,简直就是来认怂的。
如此赵国,秦国怎么不敢打?蔺相如的这次外交,怎么不算失败且愚蠢?
果不其然,《资治通鉴》接下来“很贴心”的罗列出秦国对赵国的攻势,并且都大获全胜:
赧王中三十三年,秦伐赵,拔两城;赧王中三十四年,秦伐赵,拔石城;赧王中三十五年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
与蔺相如相比,秦国的张仪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外交高手,当时秦国为秦惠文王时期,国力只能说是不弱,却绝不算强,而他的出使手段却非常强硬。
出使韩国时,张仪对韩宣惠王说道:“你韩国若不归附秦国,秦国则发兵占据你城池。”
结果韩国认怂。
当张仪出使强大的齐国时,他对齐王说道:“秦、楚结盟,韩、魏、赵都向秦献地求和,如果齐国不和秦国联合,秦国将驱使韩、魏共同攻齐。”
结果齐国认怂。
张仪离开齐国后又去游说赵国,说秦国已经联合齐国、韩国、魏国准备攻打赵国,赵国应该向秦国求和。
结果赵武灵王也认怂。
当然,张仪的外交绝对没有这么简单,肯定会陈述利弊,但却绝对会坚持强势的态度,不能让对方看出虚实才是谈判的重要筹码。倘若如同蔺相如这般,把自己虚弱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给敌人,蠢不蠢?
最终,在秦国的一再打压之下,赵国疲态尽显,最终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很多蕴含智慧的故事,读史就是如此,我们能从古人的行为中学到很多经验和智慧,这也是“读史使人明智”的根本原因!
在众多史书中,《资治通鉴》简直就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让人鉴古知今,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怪不得有人说,《资治通鉴》就是一部“帝王之书”: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就像笔者今天讲述的《完璧归赵》这件事,我们能通过《资治通鉴》的详细描述而读懂更多道理。由此可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确实是一本相当厉害的书,越读越有韵味,越读你的脑子就越清醒。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笔者向大家推荐一套白话版本的《资治通鉴》。
因此这套书绝不是现在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携带私货的资治通鉴。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这套书的封面制作也非常考究,送领导,送朋友都非常有面儿。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这套书现在在做活动,一套6大本,原价1580元,现在百度读者只要168元,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对于这本书,只要能够读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获。因此笔者建议大家,赶紧买这套书,多读几遍,长长见识,学学权谋。相信读完这本书,你将比别人多走1300多年的人生路。
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新年已经可以发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