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文:舒生
01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慈禧和袁世凯有一段对话,当时袁世凯在慈禧授权下搞预备立宪,第一步就是要裁撤冗官,这触动了很多官僚的利益,袁因此受到排挤、弹劾。这事也让慈禧左右为难,于是她对袁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大清这个家不好当!”
慈禧这句话,意思已经很明显,大清是一家,她作为大清的大当家,需要从大局考量,权衡各种利益。袁世凯虽然能硬扛载沣等一众权贵,但在老佛爷面前,他却只能是个服服帖帖的臣子。
众所周知,慈禧虽不像武则天那样取代李唐自己称帝,但她却以垂帘听政的形式实际上掌握着皇权。
她的所谓当家人,也适用于中国所有的皇权专制。这种专制,在政治学中,就叫家长制(又叫父权制)。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家长制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男权统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全由夫—父支配,妻子儿女则居于从属地位。工具主义认为,家长制是男性用以保障自身利益和支撑男性统治结构的“代理”或“工具”。
家庭中男子的主导地位,扩张到国家层面,君主就成了整个国家的大当家。在我国传统政治中,皇权是男人的专属,武则天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但即使这样,武则天也没有改变男权专制的本质,她正是靠扮演男人的角色称帝的。慈禧掌握着大清的实权,但名义上国家仍在光绪皇帝的统治下运转。而且就算是女皇武则天的统治,其底下仍是一帮男人在打理,女人当官仍是大忌。
男性统治不仅在中央占据绝对优势,在地方管理上更是如此。在地方,知府被叫做“大人”(与之对应,黎民百姓就只能是“小人”“小的”),知县知州叫做“大老爷”或“老爷”。
官员被视为父母官。在古代司法中,百姓去告状,也无不希望审判大人给他们作主。法治本来是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但在家长制下,审判本质上是取决人。
不仅在政治层面,整个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也是以家长制为核心来建构的。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际上,家长统治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各阶层中的影响都是深入骨髓的。
这就意味着,两千多年来,国人都误解了政治的本质。
政治是一场成人间的游戏,本质是彼此利益的博弈,而不是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养育关系。
02
家长制是政府与公共权威的恶习,它们认为公民为自身代言是不可能的,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宰才能拯救他们。在家长制下,个人毫无自主权可言。
独立自主意味着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对自己负责,就是说,反正路是你自己选的,所以即使你误入歧途那也是你自己的事。这就是民主的基本要求。但在家长制下,政治权力常常殷勤自荐,想要免除公民自主权的沉重负担。统治者的口号是:“信任我吧!我来引领你,我会告诉你应当吃什么,喝什么,应当读什么书,应当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应当在休闲娱乐上花多少钱,应当如何使用你的身体,等等。”
在极力免除公民自主权的时候,统治者的自主权也就大大增加了。家长制最后得以专权,正是以公民自主权的丧失为基础的。若人人都有不可剥夺的自主权,家长制的根基也就不复存在了。
诚然,在家庭生活中,面对未成年的孩子,家长确有管教的必要。然而,公民不能被当作未成年人来对待,大家都是成年人,都自食其力,不能认为他们没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也不应当将公民当作木偶,认为他们应该完全听凭权威的号召。
屡犯错误,却独立自主;中规中矩,却要受制于人——相形之下,人们还是更喜欢前者,因为起码是自由的。有些人为我们设置了规矩,他们装作知道我们最需要什么,似乎比我们自己知道得还要清楚。
诚然,拥有权力的人应该提供安全、秩序、救济和教育,但这一切并不是无偿服务。他们靠纳税人的钱养活,还常常利用权力寻租,贪污腐化也屡见不鲜,他们有什么资格以家长自居呢?自己的父母会这样坑自己的子女吗?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从来不是家长与子女的关系,而是一场对等的交易。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民的安全、自由,这是公职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是对人民的馈赠。若打着“这样对大家都好”的幌子取缔民主和自由,就是反人民的行径了。
公民不是雏鸡,国家也不是孵蛋的母鸡。属于人权的一切,只要公民没有损害社会和伤害他人,国家就不能强制干预。
属于公民的选择,国家不能代劳。即使是错误的选择,那也是公民自己的选择。愚蠢也是人权的一部分,如果人们乐意的话。
民智问题不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公民教育的第一要义。一个心智正常的公民在基础教育越来越优越、社会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的现代社会,仍不能自主运用理智,而是始终仰赖他人鼻息,那么他所能责备的,就只能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