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中,秦国大胜赵国,赵国被坑杀四十万将士。指挥这场战役的不是别人,正是赵国时期的战神白起。
战争中有一句话叫“杀降不祥”,难道白起是铁石心肠,坑杀四十万降卒,就没有感到不安吗?这个谜底,直到白起临死之前才揭开。
长平之战后,赵国受到极大削弱接着,白起又兵分两路,准备一举灭赵。此时的赵国,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赵王与韩合谋后,请燕大夫苏代携重金赴秦,以利害关系离间范睢与白起的关系。范睢是当时的秦国丞相,在历史上也是个见利忘义、心胸狭窄之徒。苏代见了范睢说:如果秦军灭了赵国,“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因不得已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离间之计,但是范睢听后,很为自己今后得失所担心。
苏代又向他说:“现在你可以建议秦王,允许赵国割地求和,这样一来,白起虽然打了胜仗,但割地的功劳是你的啊”。范睢听后深以为然,遂向秦昭王建议:“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秦昭王未加审察,接受了韩国的垣城(今河南原阳西南)和赵国6城予秦国的停战条件,便下令白起班师回国。白起眼见坐失灭赵良机,气愤填膺。后来,当白起知道是范睢从中作梗,便与范睢结下了怨仇。
白起撤军后,赵孝成王立刻毁约,不仅没有将6城给秦国,而且还派虞卿去齐国,准备联齐抗秦。秦昭王看到长平之战并没有使赵国屈服,顿时大怒,于是令白起率军重新攻赵。白起审时度势,对秦王说:“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与,燕、魏联姻,与齐、楚结盟,共同对抗秦国,现在不是伐赵的良机啊。”白起还以病相辞,表示不能出征。秦昭王对白起的这番精辟见解听不进去,令五大夫王陵为将,兴师伐赵。王陵首战即败。秦昭王再次令白起出阵,白起仍以病相辞。秦昭王又派范睢前去劝说白起出阵,白起还是托病表示实难从命。
之后秦军围攻邯郸八九个月之久,秦军不仅没有丝毫战绩,反而损失惨重。此时,秦昭王只得亲到白起的府邸,对白起说:“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白起再次向昭王陈述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希望他能收回成命。昭王恼怒之下,以死相威胁。但白起死不让步,他说:“臣闻明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战国策·中山策》)秦昭王至此已气得失去理智,当即下令免去白起上将军之职,贬为士伍,搬出咸阳官邸,迁往阴密。因此时白起正在病中,一时就没有动身。过了3个月,即此年12月,援赵的楚、魏之军在邯郸城下重创秦军,同时,平原君在城内组织敢死队3000人出击,秦军大败。
秦昭王伐赵之战彻底失败,连以往秦国所取得的河东和赵的太原都失守了。战局的发展证明白起不愧为一位有远见的军事家,他预见了战争的结局。秦昭王为此更迁怒于白起,令他即刻迁离咸阳。白起只得带病而行。范睢怕有朝一日昭王再请白起回来,便想法置白起于死地。他向昭王说,白起临走,是心怀不满。
昭王便派人持剑追到杜邮亭(今咸阳市东,遗址无存)时赶上白起,勒令白起自刎。一代名将,临死前,仰天自问:“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他想了想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其实白起在坑杀投降将士之后,良心上一直是不安的,他临死之前说的这一句话,充分说明了他一直生活在自责与悔恨之中。
至今在陕西境内除咸阳杜邮亭附近的白起墓外,还留有许多白起祠、白起庙和白起墓,可见白起在历史上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