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热衷于钻研历史的苏苏说说2021,从事历史方面的创作。欢迎同样对历史感兴趣的您,一起学习我们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本文为苏苏说说2021原创,感谢点赞、支持、关注!
想必大家都记得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之时,陈胜说出的一句振聋发聩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事实上,自夏商周以来到汉初,阶级固化是很严重的,贫苦有识之士想要出人头地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朝廷官员都是功臣及皇亲国戚之后。
图: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多年以来流行一种“任子制”:父亲的官职由儿子来承袭。很多官宦的后代,多是不学无术、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他们不用努力就可以轻易地得到官位,可想而知,这样选出来的官员能有什么作为了。
多年以来,平民百姓想突破圈层,向上发展的通道是没有的。
到汉武帝一朝,离科举制诞生的隋朝还远着呢!汉武帝刘彻就大胆地打破了这个局限,为以后科举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深受外戚势力的困扰,并对之深恶痛绝。他需要人才,开创了唯才是举的方法,提拔了很多有才华、但出身低微的人。文官有主父偃、桑弘羊、张汤等,武官有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甚至他在晚年的时候,还提拔了匈奴的俘虏金日磾为顾命大臣。
剧照:汉武帝选贤任能
为了能获得更多的人才,刘彻还创立了察举制:让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并向上级推荐人才,通过相关考核之后就任命官职。汉武帝因此就得到了董仲舒、东方朔、公孙弘等人才。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还下令,每个郡每年推举一名孝敬长辈之人和一位廉洁正直的小官员到朝廷为官,这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孝廉”。从此,察举就成为了定制。在明清时期,“孝廉”成为举人的雅称。
图:汉武帝创立察举制
虽然察举制还存在很多主观因素,还造成了后来的门阀政治。但是,在那个年代,此举已经不失为惊世骇俗的一大创举,寒门学子开始有了上升的空间和希望。
汉高祖刘邦曾立下的“非刘姓,非有功之人不得封侯”的旧例,并且汉初一直沿袭非列侯不得拜相的惯例。汉武帝刘彻大胆拜公孙弘为丞相,接着封他为平津侯,开创了先拜相后封侯的先河。
汉初以来,开国功臣轮番就任丞相,丞相的权力对皇权的制约很大。随着开国功臣相继离世,汉武帝趁机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让御史大夫张汤取代丞相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作用。
剧照:汉武帝削弱相权
然而汉武帝一方面大胆地提拔人才、封赏有加;另一方面,他对官员的要求又非常苛刻。
与爷爷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轻刑罚,废肉刑相反,汉武帝又开始重用酷吏,严苛立法。汉武帝认为:有才华之人为官之时,如果不尽职,跟无才没什么两样。所以,不称职又欺上的官员会受到汉武帝非常严厉的处罚,动不动就被杀。
汉武帝一朝前后任命过十三位丞相。除了其中四个是病死的,其余九人或因罪免职或因罪自尽或处死。其他被他下狱处死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刘彻这个雄主非常强势,在他身边做官也真是伴君如伴虎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