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扫六合、灭八荒,书同文,车同轨,可以说是千古一帝,虽然后期昏庸暴躁,但是仍旧称得上雄才大略。在秦王嬴政的帝王之路中,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荀子的徒弟李斯,还有一个便是其父的好友吕不韦。
严格来说,秦始皇能够有机会染指帝王宝座,而后统一天下,与吕不韦有直接关系。作为卫国商人,吕不韦精通投资之道,而且投资的是政治。吕不韦到赵国做生意时见到了当时在赵国作质子的嬴异人,遂拿出全部身家资助嬴异人,帮助其建立关系网,又以重利游说华阳夫人,令其说服秦孝文王收嬴异人为嫡嗣子,又将自己最宠爱的赵姬送与嬴异人,与其筑牢关系,后来嬴异人逃回秦国,被立为太子,又荣登王位,却很快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嬴政与年轻的赵太后,吕不韦一时之间权倾朝野。
按理来说,这位被幼主称为"仲父"的皇帝推手应该是没有任何敌手的,然而却也未得善终。如今看来,吕不韦前期下的棋,环环相扣,严丝合缝,后期却是贪得无厌、昏招尽出。首先,吕不韦两度为相,功绩不俗,沿袭商鞅之策,重农抑商,巩固基础,搜罗贤才,合理运用,当时可以称得上政治清明,又实行军改,重视农业生产,秦国国力日渐强盛。
吕不韦以丞相之职代行皇帝之权多年,朝堂之上,党羽众多,这让逐渐长大、希望掌握王权的嬴政十分忌惮,对秦王来说,吕不韦不再是与太后交好的仲父,而是自己大权独揽的拦路虎,是让嬴政寝食难安的障碍,这是一根扎在心头的刺,拔掉是一定的,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其次,吕不韦与赵太后不清不楚的关系是时期政治生涯加速走向灭亡的催化剂,如果给吕不韦一个评价,只能说"成也赵姬、败也赵姬。"根据记载,赵姬在嫁给嬴异人之前,已有身孕,所以一部分史学家争论,嬴政可能是吕不韦的儿子,虽然言之凿凿,却难下定论。
在秦王嬴政当上皇帝之后,中年丧偶的赵太后便于吕不韦勾搭起来,赵太后有身体欲望,吕不韦有政治需要,二者不谋而合。嬴政年幼时尚且无碍,但是随着秦王日长,便对此事深恶痛绝。特别是吕不韦为了满足赵太后的生理需求,献假太监嫪毐进宫,导致其霍乱朝堂,赵太后怀孕,不得不搬离皇宫,为王室抹黑。所以当嫪毐计划谋反被杀之后,秦王接机下诏,诛杀吕不韦,但是其说客众多,只好罢相留爵,令其回归封地了事。
最后,吕不韦回归洛阳封地,如果就这样终老,吕不韦的人生也算善终。但是,过惯了好日子的吕不韦不知收敛,整日宴请宾朋,前来拜访的诸侯使者络绎不绝,老虎去了爪牙,威势依旧。秦王自然感觉到威胁与不安,所以亲手诛杀赵太后的嬴政再次下令,让吕不韦一家迁往蜀地,意图再次削弱吕不韦的影响,吕不韦知道自己终究难逃一死,所以一杯毒酒了却残生。公元前235年,这位由商转政的投资奇才走到了人生尽头,只留下一本《吕氏春秋》供人拜读。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有得有失,他可以说是个成功的商人,也称得上合格的政治家,但是其政治格局与心性却是他难以安度晚年的掣肘,面对日益强盛的王权与早已膨胀的政治野心,吕不韦把握平衡的能力终于消耗殆尽,加之他与赵太后之间混乱的关系,他早已成为泥潭深陷的猎物,面对志向高远、才智出众的秦王,落的一败涂地,也在情理之中。
笔者以为,秦始皇对于吕不韦的态度始终是想杀却又怕寒人心、不杀却难心不安。若是早期的吕不韦自然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气,主动放下权力,回到封地,谢绝宾客,闭门不出,未尝不能安享天伦,但是这时的吕不韦已是权力熏心,难以自拔,最终被另外一个权力欲极强的李斯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