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尝遍了人间疾苦,很清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也很同情下层百姓,所以他在位期间,允许农民拥有田地,有耕种的权利,鼓励开采荒地,还奖励垦荒,减轻农民税负。他还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开展瘟疫、旱灾等救济,使明朝社会生产力逐渐提高,出现洪武之治的盛景。
在朱元璋的心里,身为一名父亲,他觉着自己对大儿子朱标亏欠的太多,因为早年为了成就大业,经常久经沙场,却不能时常陪伴在大儿子身边,等到大业完成之时,大儿子已经长大成人,错过了大儿子很多童年时光。为了弥补对大儿子的亏欠,就封朱标为太子,为避免儿子们争夺皇位,他还规定皇位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对于朱标成为太子,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嫡长子,但从才华和能力上来说,朱元璋更看重的是四皇子朱棣,文韬武略,很多适合帝王风范,而太子显得就很温文尔雅,只能说明朱元璋感情用事。洪武二十五年,太子在考察迁都事件期间因病去世,让年近古稀的朱元璋非常伤心,整天陷入失子之痛,对于其他皇子而言,反而是争夺帝王的机会。
同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朱元璋没有立其他皇子为太子,而是立朱标的长子为皇太孙,朱元璋的这一举措,似乎让秦、燕、晋王的明争暗斗毫无意义,更多的是增加了兄弟、叔侄之间的矛盾。洪武二十八年,燕王朱棣的两位兄长先后离世,朱棣作为当时最年长的皇子,在他认为登上皇位不过就是早晚的事。可是朱元璋在离世前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却给朱棣留下了造反的种子。
说起燕王朱棣,年轻有为在适合不过他了,在镇守北平时,战场的叱咤风云可不是吹的,出兵漠北时,创下辉煌战绩。虽说他是朱元璋很欣赏的皇子,但是也他最提防的皇子。在明太祖还没有离世的时候,就有意向将皇位传给皇太孙,而且还曾多次暗示过燕王,不要用权势威胁皇位,嘱咐他要好好镇守北平。
朱允炆登上了皇帝,让他的叔叔们很不服气,根本也不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而朱允炆很清楚,要想皇位更稳固,只有收了叔叔们的兵。在黄子澄和齐泰的协助下,朱允炆在不到一年时间,就收了除燕王、宁王以外其他王的兵。此时的燕王十分焦虑,为了不被朱允炆收了兵,整天装疯卖傻,实则在暗地里巩固自己的势力。
朱棣知道装疯卖傻毕竟不是长久之事,没想到朱允炆有点急不可耐,主动开始先发治人。建文元年,齐泰以燕王门客私信为借口,称燕王要造反,要立即逮捕燕王朱棣,而这下彻底激怒的朱棣。燕王立刻反咬说齐泰与黄子澄为奸臣,以杀死奸臣为由,发动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
对于朱棣来说,长达四年的战争,跟朝廷相比,粮草、兵器都不占有优势,没办法只能停战,稍微进行休息整顿。走投无路的燕王,只好去投靠亲弟弟宁王朱权,希望能够得到宁王朵颜三部相助,并且答应事成之后与他平分天下。在宁王战斗力极高的蒙古兵帮助下,又加上与儿子朱高炽里应外合,最终让朱允炆三十万大军所剩无几,朱允炆也只好罢免了齐、黄二人的官职。
在之后的几次战争中,朱允炆几乎都是失败的一方,反而朱棣的火焰更胜。建文三年,朱允炆以割地作为赔偿,请求和解,反而遭到燕王的拒绝。第二年,朱棣率兵直攻首都南京,来势汹汹,导致将领和士兵弃城而逃,后来宫中着了火,皇帝朱允炆也不知道去向,朱棣也顺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
得到天下的朱棣,给那些陪他出生入死的将领升官加爵,可曾说与宁王朱权平分天下,不但没有做到,反而还处处针对朱权。在朱权看来,朱棣不与他平分天下就算了,给他一些金银珠宝和富饶之地也行呀!可是朱棣没有,而是将江南富饶之地给了其他人,留给朱权的只有南昌,并且还将朱权的布政司当作府邸。离别之际,还送朱权一首话里有话的诗,在南昌生活的朱权并不自由,每天被朱棣的手下监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