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几十年前美国生产的发电机,现在还能工作。”
2006年,一名到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天门河水电厂玩耍的游客惊呼,把大家都吸引过来。
在溶洞的主机房内,具有年代感的发电机,如同一位饱受风霜洗礼的老兵,沉默地捍卫着它的使命。
01
1937年底,许多兵工厂被迫“搬家”。
当时,日军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它们只能随着国民政府迁向西南地区。
第二年春,广东石林兵工厂先是搬至广西融县,不久后迁移到贵州桐梓县城郊的傅家龙洞,为给前线持续供应武器,临时搭建了个简陋厂房。而随着几家兵工厂陆陆续续的搬进,便与之合并成了41兵工厂。
1942年7月41兵工厂建成,但因当地的电力不足以供应武器的生产,十分影响效率。
为此,厂长钟道昌与兵工总署俞大维制定了一个计划:在娄山关镇独石村上天门洞的西侧,修建一座水电厂,正好用天门河的水利资源发电。
毕业于清华的陈祖东作为该项目的总工程师,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建设。此外,他还兼任41兵工厂的动处处长,负责采购机器与安装。
作为重要的能源设施,水电厂极容易被敌人摧毁。所以,经过严格讨论,最终决定将天门河水电厂修建在隐蔽的地下岩溶洞中。设计有机房蓄水库、蓄水坝、明渠、暗渠等部分。
其中的地下室用石料打造,十分牢固隐秘,因此用作主电机房。蓄水坝则仿照西湖修建了望湖亭、湖心亭、三潭映月等景观,因此被称为“小西湖”。
凭借着隐蔽的地理位置,巧妙的设计,天门河水电厂得到了稳妥的保护。
02
天门山水电站,于1939年3月正式动工。
陈祖东招揽来了很多人才,当时参与建设的公司共有8家,经过工作人员日夜努力,土建工程在1941年夏初竣工。
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发电机和水轮机这两样核心设备,我们便从美国奇异(通用)公司买来了2台产自1942年的“封闭型散式”三相交流同步发电机,它们均是一样的型号和2×288千瓦的功率。
水轮机则是中型法兰西斯立式,产自美国勒菲尔公司,带有伍德华式油压机,2部自动手动HR卧式缸立调速机。
设备是买到了,但100多吨重的设备,该如何运回国内?
这时候曾作为抗战生命线的驼峰航线,肩负起了这个重要的使命。美国方面以拆解的方式,将这批设备运至印度加尔格达,再送到我们国家。
随后,经过俞大维和杨继增与驻印美军空运部的两次协商,这批设备得以通过驼峰航线空运至昆明,再用汽车运至桐梓。
这个过程非常曲折,驼峰路线天气恶劣,山地复杂,在各种涡流气压等因素的影响下,飞行的风险很大。加上运输机有限的装载能力,更是增加了运输的难度!所以,重达3吨的电机芯在当时还创下了驼峰航线单体空运重量的最高记录。
冒着机毁人亡的危险,时任美军机场主管的卡尔德少将却义无反顾,为确保这批设备万无一失选择亲自押运。
03
天门山水电站,是贵州的第一所水电站,中国最早的溶洞水电站。
它为41兵工厂源源不断地输送动力,在抗日战争年代,让前线的将士们拥有了更多的武器对抗敌人,并见证了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作战的过程。
1945年,天门河水电厂已经完成发电机和水轮机的安装,正式开始发电,其为兵工厂带去的动力,每天能够产出的步枪达200多支,捷克式轻机枪将近100支,对祖国的和平功不可没。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的第二年,41兵被裁撤。
解放战争期间,天门河发电厂先是转交贵州政府,后由桐梓县接管。贵州政府接管后,该发电厂便结束了军用时代,开始投用于县城的照明供应。
第二年7月,桐梓县获得解放后,水电厂差点在县长的命令下被炸毁。好在水电厂的护厂队和工人们不分日夜的守护,才保全了水电厂。年底,水电厂转交遵义铁合金厂桐梓冶炼分厂使用。
1953年2月18日,水电厂因故障停产,经过25天的抢修,恢复运转。
如今,天门河水电厂仍在正常工作,已经持续工作80年。
它见证了动荡年代的艰苦战斗,经历几乎被炸毁的命运,也获得了劳动人们的坚定守护,最终带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走向现代,照亮人们的生活。
它曾为祖国的和平贡献动力,并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为国家的发展付出了一份宝贵的力量……毫无疑问,天门河水电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此,有关人员以碑记的形式,将天门河水电厂的建造过程刻在机房的石壁上。主电机房入口的大门上,还留有国民党的元老陈立夫的亲笔:入天门而夺天工。
机房石壁下端,则雕有一个寓意着昂扬斗志的龙头。而地下机房的门楣上,篆刻着5所院校的校徽,他们当年都是水电厂的建设者。
2006年,天门河水电厂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而这背后,是工人默默地付出,前人不辞艰苦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