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很巧妙
创始人
2025-07-01 16:33:53
0

前言

《宰相刘罗锅》这部作品让观众们重新认识了千百年前一个机智聪颖、有勇有谋的大臣形象。然而,除了他在政治上的才华,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刘墉在清朝时期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帖学大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享有“浓墨宰相”的美誉。

刘墉的才情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他还是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书法作品,以浓墨重彩、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誉为“浓墨宰相”,这一称号既代表了他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刘墉与乾隆皇帝之间的关系也令人感兴趣。乾隆皇帝是一位喜好文学艺术的君主,他不仅精通文词,还酷爱下棋和辩论。与刘墉这位博学多才的宰相相处的日子中,曾经发生过许多有趣的对话。

有一天,乾隆皇帝决定考考刘墉的智慧,于是问道:“朕这大清,一年要生多少人,又要死多少人啊?”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巧妙的陷阱,皇帝似乎在寻找机会为难他的宰相。

然而,刘墉的回答却出奇不意,被传为千古一绝。

一、33岁得意洋洋入翰林

刘墉生于清世宗雍正八年,父亲刘统勋为官清正,深得乾隆赏识。自小刘墉便过着优渥的生活,并在私塾受到良好教育。16岁那年,刘墉已能作古文诗,名动一时。父亲刘统勋更是直接为他争取到免试入翰林院的机会。

33岁那年,刘墉终于通过殿试,得意洋洋地入选了翰林院编修。对一个出生京官世家的才子来说,能身着朝服,入翰林院任职,简直是人生的最高荣耀。

刘墉一边准备上任,一边兴奋地想象着自己未来的前程:

“上朝议政,皇帝就在身旁;放工后,大家一起喝茶唱和,讨论文章......再过些年,定然可以升任侍讲学士,那时自己便能经常出入宫禁,给太子讲学问了!到了暮年,皇帝必然会给一个‘文’字谥号,死后香火不断,真是此生无憾啊!”

翰林院,这个清朝文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对刘墉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因为家学渊源,刘墉从小就展露出文采。他写的古诗词,得到过州县许多文人的赞赏;他临摹的书法,被人誉为“神来之笔”。

这样的天资聪慧,注定他不能停留在地方上当一个小小知县。他渴望进翰林院,因为那里汇聚了天下英才,是他发挥抱负、建功立业的最佳舞台。

此外,刘墉也血脉贵族的骄傲。他出生在清朝高门望族,祖上有好几位是翰林高官,所以他觉得自己理应承继香火,光宗耀祖。进了翰林院,就可以扬名立万,让刘氏一族再次增光。这不仅是对家族的责任,也是他作为长子担当的使命。

最后,刘墉也被翰林院象征的荣誉所吸引。翰林是最高文职机构,入选代表得到皇帝的知遇,地位尊贵。官居要津,就意味着可以出入宫禁,议政天下。这样的荣耀,是任何士大夫夙夜所梦寐以求的。

怀揣着种种职业理想和家族愿景,刘墉心中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与自豪。当他穿上朝服,走进翰林院第一个上班的日子,他已迫不及待要在朝堂上展现抱负。

二、四年后家变沉浮情多

谁知生活总是起起落落,刘墉刚当上编修没几年,他父亲刘统勋就因事被革职。刘墉作为家属也难逃牵连,被贬到外地做了一个知县。

一下子从紫禁城到县城,刘墉心中满是不甘。他一个才华横溢的翰林,就这样在官场上止步不前,实在难以接受。

“生在这个年代,若不能在朝堂上做出一番事业,我这一生不就失败了吗?”刘墉一边处理本地繁琐事务,一边自问自答。

对曾经高高在上的刘墉来说,这无疑是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

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进翰林院的兴奋和雄心壮志。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施展抱负了!谁知一个调职把他重新贬回地方,沦为一个寥寥无几的小知县。

“我可是读了一辈子书,练就了一手好笔法,就为了今天能进翰林院出人头地!如今好不容易达成心愿,却被迫停滞不前,实在难以接受啊!”刘墉在心中默默抱怨。

作为一个处于政治生涯上升期的士大夫,刘墉自然充满了野心和抱负。他想在朝堂上做出成果,收好人缘以备仕途打捞。谁知一个调职彻底打乱了他的职业规划,让他不得不在偏远小县度过了人生最充满进取心的几年时光。

“要是就此一蹶不振,我大好前程就完了。必须想办法再回翰林院,才能发挥余热!”刘墉鼓励自己,但谁也不知道这个机会何时能来。在县中,他过得提心吊胆,唯恐自己被当权者遗忘在此。

好在,刘墉并没有被贬谪太久。靠着勤勉照料百姓的德政,他很快便在本地声名远扬,有“包青天再世”的美誉。这些传闻也终于传到乾隆皇帝的耳朵里。

三、面圣施机巧令君赏识

乾隆三十四年冬,刘墉突然接到召见皇帝的旨意。多年不得展露头角的他,既惊喜又紧张。更让刘墉意外的是,乾隆居然亲自出题,要测试他的品德和才学。

“朕昨夜梦见一兆头,那是个活物,小时候有四条腿,长大了就变成了两条腿,老了之后更奇怪,只剩下三条腿了,刘爱卿,你说朕梦见的这是个什么?”乾隆神情严肃地发问。

刘墉沉吟片刻,施展机巧回答道:“启皇上,梦中的活物,当是人的一生。爬行为婴儿,直立为壮年,拄杖为老年。这恐怕是皇上思虑国家日夜不辍,以致梦境如此吧。”

乾隆点点头,似乎对这个答案还算满意。刘墉松了口气,继续把握机会追击:

“皇上治国爱民,即使入夜梦中也时刻牵挂百姓疾苦,正是圣明之君啊!”

作为一个敏感聪明的大臣,刘墉很清楚皇帝提问的用意。乾隆想试探他的学识和反应能力,自己必须抓住机会巧妙应对,争取让皇帝满意。

他脑中飞快转过无数念头,想找一个恰如其分的答案。一瞬间,他灵光乍现,联想到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无疑是个妙喻,可以将皇帝的梦境巧妙地比喻成人生道路的寓意。

而顺势夸奖皇帝为“圣明之君”,无疑可以讨好皇帝,显示自己的机智和识大体。刘墉深知君主最看重忠心,自己必须抓住时机表现出对皇帝的尊崇。

果然,刘墉的回答让乾隆很满意。只见皇帝点了点头,刘墉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回答融会贯通,讨得皇帝欢心,第一步已经迈出。现在自己要把握好机会,再接再厉。

“好个巧言!朕再问你,一年之间,大清国生多少人,死多少人?”乾隆并不打算就此放过刘墉,很快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刘墉脑中飞快思索,一个答案浮现出来:“回圣上,一年新生一个人,死十二个人。”

“什么!如此多死亡,大清岂不早亡?”乾隆震惊之余,语气不善起来。

刘墉再次施展口才:“万岁爷,生者为一年之属相人,死者为十二地支人。微臣绝无欺君之意,还请明鉴!”

听明白刘墉的含义,乾隆这才恍然大悟。他哈哈大笑,对刘墉这一连串巧妙的回答十分欣赏。

“好才子!朕欣见你聪慧过人、博古通今,甚合朕心意。你可愿重授官职,再入翰林?”乾隆语气中已经透露出恢复刘墉官职的意思。

刘墉再一次松了口气,终于圆满过关。当听到乾隆亲口说要恢复他的官职时,刘墉无比激动。

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晚,他都在思考还能不能回翰林院。他甚至做好了就此一蹶不振,死在乡野的准备。现在,一个转念之间,他重新回到了人生的巅峰。

“感谢皇上明鉴,微臣确实一心向为官者之道,朝思夕盼能再次效力。”刘墉连连磕头,表现出受宠若惊的喜悦之情。

他知道,自己终于等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翻身机会。这一次,他定会更加珍惜,以满腔热忱侍奉皇上,努力发挥余热,绝不辜负皇恩。

四、平步青云再入翰林

从此,刘墉重新走上仕途,平步青云。他很快便出任侍读学士,开始侍奉皇太子读书。

在皇太子书房中,刘墉一边讲学,一边欣赏墙上挂的皇太子所书对联:

“读圣贤书,須知作者意;修身齐家,要会立身行。”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执政的宝典。刘墉不禁感叹,皇太子读书识字,已可见一斑。想到自己可以参与这位未来君主的教育,刘墉不禁充满了责任感与荣耀感。

时光荏苒,转眼间刘墉已经步入老年。皇帝也没有忘记当年他的机智回答,特意赐他“文敏”的谥号。

走完人生跌宕起伏的旅程,刘墉心中充满感激——感激这个时代给了他施展抱负的舞台,也感激皇帝给了他再次翱翔的机会。尽管一生跌宕,但刘墉终究没有辜负这个知遇之恩,也永远不负使命。

对刘墉来说,能再次入主翰林,是他官场生涯中最幸福的时刻。

朝夕相处的皇太子温润儒雅,举止有君子风度;文臣墨客倾力相助,充满学识渊博的气息;太和殿里金碧辉煌,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富丽。所有这一切,都让步入暮年的刘墉感到无比庆幸和知足。

他已不再有当年翰林初入时的锐气和冲劲,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澄明与见拙。他不畏权贵,只为善政和百姓福祉而奔走;他不矜名望,只求天下太平共享太康。有生之年,看着皇太子渐渐成长为明君,刘墉自知大功告成,人生无憾。

朝堂上,刘墉也不再和同僚争论不休。他讲起学问来,平和中蕴含睿智,处变不惊中见心境开阔。身在盛世,忧国忧民,报效朝廷,夙夜教导皇太子——对今日的刘墉来说,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与乐趣。

结语

刘墉与乾隆的这则趣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它启示我们,在人生顺逆无常的道路上,我们仍要保持积极乐观、宽容睿智的心态。机遇虽短,但只要一心向善,就一定能发挥所长,绽放生命的光芒。

刘墉的一生,经历了太多起起落落。他也曾在贬谪中郁郁不得志,对前程失去信心。但是他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保持着乐观进取的心态。终于,靠着自己的才学与品德,他重新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相关内容

股份行最年轻行长!“80后...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6月30日发布公告称,核准白雨石恒丰银行股份有...
2025-07-01 04:28:17
原创 ...
6月22日,极狐汽车首次对外发布声明称,“已经结束合作”,与其合作...
2025-07-01 04:23:27
载誉而来,雷霆前锋杰伦-威...
北京时间6月23日,雷霆队在主场击败了步行者队,总决赛大比分4-3...
2025-07-01 04:22:31
原创 ...
一部《孝庄秘史》曾经揭露了孝庄皇后、多尔衮和皇太极的爱恨情仇,令无...
2025-07-01 04:03:28
原创 ...
“传染病”在古代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瘟疫。 古代医疗卫生条件差,瘟疫...
2025-07-01 04:03:24
原创 ...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难民这个问题那是从人类产生以后就开始有的,...
2025-07-01 04:03:20
原创 ...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因此耕牛在古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历朝历代宰...
2025-07-01 04:03:18
原创 ...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但在这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太多荒诞离奇...
2025-07-01 04:03:09
原创 ...
中国古代的刑罚可以算的上是花样百出,论刑罚而言,最早有记录的刑罚是...
2025-07-01 04:03:08

热门资讯

《F1:狂飙飞车》创苹果首映票... 1905电影网讯 据外媒报道,由主演、Apple Original Films出品的赛车电影票房势头...
原创 俞... 俞大猷作战勇猛,被胡宗宪亲手送进监狱让戚继光明白很多道理 俞大猷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军事才能比...
原创 心... 对于武则天的历史评价,结论是:女皇武则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女人。 她的才能不仅表现在以令人惊异的谋...
原创 玄... 在隋唐英雄中,人们对一个人应该最不陌生,他就是特别擅长使用双锏的秦琼。在精彩绝伦,令人神往的隋唐故事...
原创 《... 明朝末年,清兵突破明军长城防线,一路直入山东并攻陷济南,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无数百姓被掳掠北上。在这...
原创 和... 从古至今,人有私欲存在就有贪腐存在,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无数的贪官,其中最出名的应该要算和珅了,相信...
原创 朱... 朱棣的腰牌“如朕亲临”四个大字一出,就算是“狂妄”居士朱高燧,也得被瞬间制服,连汉王也不敢忤逆。可以...
原创 曹... 一代枭雄——曹操,一生子女众多,仅仅儿子就有25个,家族势力日益壮大,但是为什么曹丕后的政权被司马懿...
原创 皇... 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扫六合、灭八荒,书同文,车同轨,可以说是千古一帝,虽然后期昏庸...
原创 先... 太平公主虽然远离京师,可是仍然干预朝廷的政事。 景云二年(711年)二月,殿中侍御史崔莅,太子中允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