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接连诛杀了大批开国功臣,只有极少数心思缜密的功臣逃过一劫。这场腥风血雨背后,是朱元璋性格中的极端疑心与残忍,也揭示了权力的险恶。
然而,正是在这场腥风血雨中,有人凭借睿智和谨慎,化险为夷,最终保全了自己与家人。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一、朱元璋登基后大开杀戒:功臣悉数沦为阶下囚
1371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自立为帝。他先是厚赏开国功臣,封了十公二十八侯,世袭荣华。这些功臣们更是因此飞黄腾达,富甲天下。他们大肆修建豪宅,纵情声色,还私役官军,凌虐百姓。
朱元璋曾劝告他们要谨慎保守,不要效法古代的奸臣。但这些新科富豪们已经沉溺于金钱和美色带来的快感,对朱元璋的劝告充耳不闻。
终于,朱元璋的忍耐达到了极限。1375年,他以“僭用龙凤诸不法事”的罪名处死了开国功臣廖永忠,拉开了灭门血案的序幕。
此后,朱元璋接二连三地诛杀开国功臣。1379年,右丞相汪广洋被革职贬谪;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被鞭刑致死;胡惟庸案爆发后,连最早追随朱元璋的心腹大将李善长也难逃一劫,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悉数被杀。
在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更是大开杀戒,用十年时间诛杀三万多人。此后又在蓝玉谋反案中杀一万五千人,再至傅友德、冯胜被杀,几乎所有开国功臣都死在朱元璋手下。
至此,曾经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文武百官,无一幸免,全部被朱元璋视为心腹大患而诛杀。史书上称这一系列事件为“明初灭门”。
这场令人胆寒的杀戮震惊朝野。曾经高高在上的开国功臣,如今一个个成了阶下囚,命悬一线。
他们大都不明就里,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厄运一无所知。直到朱元璋的杀手闯入府第,将他们绑走投入大牢,这些功臣们才意识到大劫难逃,朱元璋已经对他们心生杀机。
这场杀戮令人唏嘘。开国功臣们或许确实有贪婪奢靡的问题,但终究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猛将。他们若没有朱元璋的信任扶持,也不可能飞黄腾达。现在功成名就之后,朱元璋却反目相杀,实在令人扼腕。
而这场杀戮背后,更多是暴露出朱元璋内心的残酷与多疑。他宁愿滥杀,也要清除自己心中的忧患。这心理决定了开国功臣的悲惨命运。
二、朱元璋为何要大肆杀害功臣:权力带来极端多疑心理
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要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心腹和功臣们呢?主要还是出于朱元璋自身的性格使然。
朱元璋是一个性格极端敏感多疑的人。他从农民起家,要在方国珍、张士诚、陈友谅等人的包围下突围重围,夺取天下。可以说朱元璋获得帝位,每一步都踩着敌人的血肉前行。
正因如此,朱元璋对权力的觊觎异常敏感。他时时刻刻防备着功臣们觊觎自己的皇位,这种忧患心理极强。一旦发现任何可能的威胁,朱元璋就会毫不留情地除之而后快。
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患得患失型人格。他自小家境贫寒,后来投军立功,获得了权力地位。这让他非常珍惜目前的地位,害怕失去一切。于是他变得极端敏感多疑,生怕有人觊觎他的江山。
加上朱元璋每天处理海量国事,心力交瘁,易怒少笑。他时常因过度疲劳而产生幻觉。为发泄心中的不快,朱元璋只能用杀戮来平复心绪。他是一个典型的威权统治者,用杀人泄愤是他的习以为常。
再加上开国功臣们确实贪婪奢靡,骄纵跋扈,严重影响朝纲。一旦功臣犯错,朱元璋就会抓住机会诛杀他们。他既可以泄私愤,又可以清除心腹之患。
这样残酷手段,在今人看来过于滥杀无辜。但放在那个时代,以肃清异己、稳固皇权为先的帝王思维中,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也并非全无道理。他是一个将杀戮作为常态手段的暴君,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一个暴君的所作所为,注定会令人难以接受。
正因为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多疑、残忍成性、将杀戮当成发泄手段的暴君,他才会在获得帝位之后,把曾经的兄弟变成眼中钉,认为功臣觊觎自己的江山,于是下令将他们全数杀害。
三、刘伯温早有预见选择隐退:识时务者为俊杰
面对朱元璋的疑心和杀戮,开国群臣中的刘伯温要算是最早意识到危险、也最早退场的。刘伯温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他在渡江之战时给予朱元璋重要的策划支持,也主持了明朝许多重要制度的设计。
但是刘伯温也深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保全性命,他选择了最安全的道路——远离权力中心。
刘伯温不接任实权重职,仅担任敢言的御史中丞一职。他谦虚谨慎,小心应对朱元璋,从不越界。1371年,在明朝成立之际,刘伯温便告老还乡,返回故里隐居,不问政事,也绝少联系朝中旧友。
刘伯温之所以能够早早识破权力的危险,主要基于他的过人眼光和敏锐洞察力。他深谙权力的运行规律,明白一个猜忌成性的君主,势必会对始终保持强势的功臣们产生杀意。
作为谋士中的佼佼者,刘伯温洞悉朱元璋的性情,预见到他日后必然要诛杀功臣。于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刘伯温早早地退出权力核心,保全了性命。
这种早早看清形势,及时退场的判断,充分展现了刘伯温的过人眼光与睿智。在当时的功臣里,极少有人像刘伯温那样敏锐地观察权力的潜流动向。正因洞悉了朱元璋的残酷本性,刘伯温才会及时退场,将自己与未来的风暴隔离开来。
如果没有及时退隐,以刘伯温在朝的地位,他极有可能也难逃一劫。他的敏锐预判拯救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但由于刘伯温忧国忧民之心,仍上书朱元璋请求在家乡设立巡检以惩治盗匪。这被奸臣诬陷为谋逆,刘伯温又慌忙赶回朝中明正,最终化解此危机。
1375年,刘伯温去世。在群臣被诛杀一空的情况下,朱元璋非但没有祸及刘伯温家人,还恢复其爵位,优厚待遇其子孙。正因为早早地识破权力的险恶,舍官从商,刘伯温才得以逃过一劫,全家平安。
四、徐达谦虚谨慎终得善终:低调做人方得君主信任
如果说刘伯温是早早识破权力危险,选择退隐的话,那么徐达就是躲在朱元璋身边,用谦虚谨慎化解杀机的典型。
徐达与朱元璋从军时就是好友。1355年,徐达曾与朱元璋“以命换命”,两人关系尤为密切。此后,徐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是开国的主要战将之一。但他从不骄傲自满,每次出征后都交出兵权,任劳任怨。
徐达为人谦逊,生活简朴,惟朱元璋马首是瞻。面对朱元璋的礼遇,他更是谢绝不已,不敢僭越君臣辈分。
徐达之所以能够终生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关键就在于他一直保持谦虚低调的为人。他不与其他功臣争权夺利,只是尽心辅助朱元璋,并对君权保持绝对的忠诚和恭顺。
正因如此,朱元璋十分信任徐达,让他镇守边疆十数年之久。徐达也没有参与朝中党争,保持纯洁的形象。
与其他功臣不同,徐达不沾权力的酒色财气,保持高度的廉洁性。这让他在朱元璋心目中与其他奸佞小人区分开来。朱元璋见徐达仍然谦虚,知进退,于是对他刮目相看。
如果徐达也像其他功臣一样贪图金钱权势,插手朝政,他势必也难逃灭门之祸。正因为低调做人,专注边疆,徐达才赢得朱元璋的全心信任,成为少数躲过灭门之祸的大臣。
1384年,徐达去世,享年仅54岁。朱元璋非常哀悼,亲自主持治丧,并优厚待遇徐达家人。徐达全族也因此逃过一劫。
徐达之所以能够安然终老,全家平安,关键就在于他矢志不渝地辅佐朱元璋,同时保持谦逊谨慎的为人,不染朝中污浊之气,最终赢得朱元璋的信任与善终。
五、朱元璋杀功臣激发后世诸多疑点:历史存在莫衷一是
综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要杀掉大批开国功臣,主要是由其性格疑神疑鬼、专制残暴所致。但放在今人眼中,这种行为显然过于苛刻与残忍。
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做法在后世历史学界激发了诸多疑点与争议:
朱元璋诛杀功臣合理吗?功臣们的错误是否就值得一死?
对此,历史学界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朱元璋杀功臣是合理的,因为功臣们确实有奢靡之嫌,损害朝纲。但也有人认为朱元璋太过残忍,即便功臣有过,也不值得处以极刑。这涉及到如何界定功过的问题,标准难以一致。
朱元璋杀人是否太多?在胡惟庸案中,竟杀三万余人,是否有激进之嫌?
这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三万人的极刑太多,反映朱元璋滥杀无辜;但另一派观点认为胡惟庸党羽广泛,为铲除祸根,杀三万也在所难免。人命轻重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会有不同解释。
结语:
朱元璋残酷地杀害大批功臣,是他性格忧患和残暴的直接表现,也揭示出权力的危险。但正如刘伯温和徐达的故事所示,面对权力的风暴,我们仍可以凭借睿智和谨慎化险为夷。
历史并非一片漆黑,总有人能够洞察时势,驾驭变局。我们应汲取前人的智慧,审时度势,方能安然度过权力的风浪。朱元璋残忍的一生,也留下了这重要的启示。